名家专栏 | 卢城稻草救了大唐

发布时间:2025-09-30 10:28  浏览量:1

世间流行语:“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可以活命”,又说:“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哪根稻草有如此威力,唐渤海国卢城之稻之稻草。

稻,又名稌。崔豹在《古今注》中日:“稻之粘者为黍,亦谓稌为黍,” 包括粳稻和糯稻。如《诗•周颂》中“丰年多黍多稌”,描绘了丰收之年黍和稻等农作物产量丰富的景象,代表稻类作物在当时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新唐书·渤海传》记有“卢城之稻”。

卢城,唐渤海中京显德府的卢州,今吉林省安图县石门镇一带。《吉林通志》载:伊通河一带产稻最佳,粒长色白,俗名“本地鲜”。伊通河即是渤海卢城故地,这一带气候温和,水系发达,便于灌溉,有利于水稻栽培,至今仍是吉林省重要的水稻产地,此地种水稻遗俗和渤海不无关系。

石门古称卢城,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生产历史。卢城稻米在唐渤海时期就享誉全国,誉为稻米中的极品,古渤海国曾多次沿朝贡道向唐朝纳贡,供皇室享用。 到后期,卢城之稻被引种到日本与朝鲜半岛,成为日本和韩国优质大米的母本,对世界稻谷种植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东北这嘎达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石门镇的稻田之所以能延续千年的传奇,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早晚温差大,使得平均气温恰到好处地控制在21摄氏度到22摄氏度之间。东北地区日照充分,夏天光照时间长,秋季昼夜温差大,在这种情况下,稻米在白天能积累大量的养分,而晚上的消耗少,大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更多,所以吃起来香甜。卢城之稻,米粒之珠,绽放着夺目的光华,这跨越一千年的传奇,让新时代的石门镇稻香依旧。

传说那一年,正是武则天执掌大唐之时,武则天好奇,“卢城之稻”是什么样的秧棵,能让粳稻米“重如沙、亮如玉、汤如乳、溢浓香”,吩咐带几根稻草来,自称“圣神皇帝”的武则天要“全须全尾”地欣赏“卢城之稻”之风采。送贡使者餐风露宿到了洛阳,谁知无意间化解了武则天一个天大的难题。

有个流鬼国(今堪察加半岛),过去一直向大唐岁岁进贡。近年来,他们积聚兵力想要侵犯中原,今岁进贡就换了个新花样。流鬼国使者和几个随从,带了三尊金人像,朝见武则天说,我奉小国君主之命,进贡三尊金人,请天朝在三天之内,识别三尊金人像有啥不同之处。倘若到时间识别不出,别怪小国今后就不再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了。

于是武则天传下圣旨,要满朝官员前来识别。但众大臣无论怎么看,这三尊金人像都是一模一样,看了半天,没有人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就在满朝文武急得团团转的时刻,但见黄门官领了一个腰束稻草种田人打扮的人,他就是渤海国朝贡使者,只见他仔细地看了三尊金人像,一边把腰上的稻草拿下来一根,对准每一尊金人像身上有洞眼的地方戳一下。然后,启奏皇帝说:“左面一个金人像愚蠢得很,两耳满塞,对啥事体都听不进去。右面一个金人像比左面一个稍微好一点,不过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当中这个金人像是聪明的,从两耳进入心间,能永无止境地去吸取有益的事理。”
武则天听后惊叫起来:“一根稻草竟能救了大唐啊”。流鬼国使回去报告国王,知道大唐确有能人,从此不敢再有进犯的念头,便重新备齐上好的贡品,再次到大唐来进贡。后来,人们常说“救命稻草”,有谁知,其源于渤海国卢城之稻啊。

文:施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