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成“老赖”的王健林,到底还剩多少钱?

发布时间:2025-09-30 09:01  浏览量:1

9月的北京,秋风渐凉。

70岁的王健林,大概会觉得这风比往年都要凉一些。

国庆节前夕,“王健林被限高消费”的消息不胫而走,隔天,“限高取消”又爬上了热搜。

虽是有惊无险,却也让人无限唏嘘。

昔日首富,险些沦为“老赖”,我们这些月薪三千的,真为他感到难过啊:以后再也不能坐高铁宽敞的一等座,只能憋屈在自家那架价值几个小目标的湾流G550私人飞机了……

时光倒流到九年前,回到2016年的夏天。那是一个连空气都弥漫着资本味道的年月,也是属于老王的黄金时代。

当年还是首富的老王,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身后是刘海粟真迹《十上黄山》。他对着镜头,跟主持人鲁豫云淡风轻地说:

“想做首富这是对的,奋斗的方向,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

这句话,影响了整个中文互联网的舆论语境。人们在调侃、解构、艳羡中,将“小目标”这个词推上了年度热词的宝座,甚至现在都还流行着。

彼时的老王,是自信的化身,所谓的小目标,其实并非炫耀,而是真实心态的呈现。因为,在他看来,财富的增长似乎很容易,全球市场不过是他的狩猎场,想射哪只野味就射哪只,目标选定,砰地一声,即可满载而归。

然而,人生的剧本,往往比电影都更具戏剧性。没有人能想到,那个将“一亿”视作“小目标”的男人,会在九年后,因为不到两个小目标(1.86亿)的纠纷,差点成了老赖呢?

10年前,王健林大举投资好莱坞的豪气犹在眼前,只不过,现在的万达,也从文娱行业全线撤退足足超过600天了。

万达,曾是影视产业的中流砥柱,如今,似乎只想保命。

-1-

在“小目标”金句诞生之前,王健林的王国早已耸立,其壁垒,就是扎根于很多城市都有的万达广场。

16岁入伍,17年军旅生涯,副团职干部转业。老王身上有股藏不住的军人气质:纪律、执行力,还有不容置疑的权威。他把这种气质带到了商场,把万达打造成了一支令行禁止的商业军队。

2000年,当同行们还在住宅市场里赚得盆满钵满时,老王就前瞻性地掉转船头,一头扎进了商业地产的浪潮。他开创的“万达广场”模式,简单粗暴,却又极其有效:

拿下一块地,建一个巨大的城市综合体,卖掉住宅和写字楼快速回笼资金,然后持有最值钱的购物中心,躺着收租金。

这种模式,在中国城市化的大潮中批量复制。每一个万达广场,都成了当地的商业中心和地标。而这些增值的物业,又可以作为抵押物,从银行换来更多的贷款,再去下一个城市,建另一座万达广场。

依托万达广场,2005年,万达电影院线成立,从此,万达介入中国影视业长达近20年。

当然,那时候,老王还是个纯粹的地产商,他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万达广场盖好了,人来了,吃了饭逛了街,怎么才能让他们待得更久一点,把钱都花在我这儿?

答案是:看电影。

于是,每个万达广场都像一个巨大的俄罗斯套娃,最里面那层,必然有一个万达影城。这招太好使了。商场给人流,影院给商场留住人流,一套组合拳下来,租金和票房都有了。

王健林不是影迷,而是个精明的“包租公”。他用盖商场的逻辑,在中国修电影院——最好的地段,最豪华的装修,最新的设备。他不懂电影,但他懂“场子”——只要把场子做成全国最大,就不愁没生意。

到2012年,万达电影已经成为国内的龙头企业,王健林的目光,越过太平洋,投向了那个光怪陆离的名利场——好莱坞,开启了他在异国他乡“买买买”的旅程。

那一年,北美电影市场上空正笼罩着愁云惨雾,票房收入比前一年跌了4个亿。老王一看,机会来了,揣着支票本,把美国第二大院线AMC给盘了下来。

此举,震惊了整个好莱坞——斥资26亿美元,外加承担债务和后续投入5亿美元,总计31亿美元,全资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公司AMC。

这在当时,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美国最大的一笔文化并购案。

华尔街那帮人精都看傻了:一个中国盖房子的,跑来我们这儿接盘电影院?

老王没理他们,继续用他的“包租公”逻辑。给钱,装修,把普通座椅换成能躺着的沙发,再往里塞点好吃的。一套“海底捞”式的服务下来,美国人民也挺吃这套。

一年半以后,AMC居然扭亏为盈,在纽交所上市了,老王的投资翻了一倍多。

-2-

AMC的成功运作,让王健林在国际舞台上声名鹊起,也让他愈发坚信——电影这玩意儿,跟盖房子没啥区别,只要“硬件”够硬,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手握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老王觉得自己不光能当“包租公”,还能当“制片人”了——他要从产业链的最顶端开始干。

2016年,他花了35亿美金,又把好莱坞的传奇影业给买了。这家公司拍过《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手里IP一大把。

老王觉得,这下齐活了。自己有制片厂(传奇),有发行渠道(AMC+万达院线),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全在自己手里。

那一年,王健林的人生达到了巅峰。收购传奇影业后不久,老王亲赴洛杉矶,在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峰会,为东方影都招商,顺便给好莱坞那帮大佬指点江山,教他们怎么拍电影才能在中国挣钱:

“是不是好莱坞不太会讲故事了?所以完全靠IP的延续,靠场面,靠技术……想分享中国的市场蛋糕,就要会讲故事,好莱坞要重新回到讲故事的轨道上来。”

台下掌声雷动,但掌声背后,或许是好莱坞工业的复杂眼神:一个盖房子的,教一群拍电影的怎么“讲故事”?这画面,属实魔幻。

此刻,这位来自东方的地产大亨,达到了他个人声望的顶点,也成为他商业生涯中极具戏剧张力的一幕,充满了无法言说的自傲。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这位新晋“好莱坞之王”一记响亮的耳光。

传奇影业被收购后的第一个合资项目,叫《长城》。导演,张艺谋;主演,马特·达蒙、景甜。据说,投资1.5亿美元(超过10亿人民币),目标是拍一部能让全世界都竖起大拇哥的大片。

这片子,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硬件思维”:导演是顶配,演员是顶配,特效是顶配。把这么多硬料攒一块儿,还能不好看?

结果,不好看。

电影上映后,口碑崩盘。国内观众不买账,国外观众更不买账。

最后算下来,亏了差不多7600万美金(约5亿元人民币)。

如果以地产行业的专业来审视——《长城》是用最贵的砖,盖了个最难看的样板房。

《长城》的失败,导演张艺谋首当其冲要背锅,但更暴露出王健林电影哲学中的致命缺陷:简单地将中西方元素进行资本层面的嫁接,并不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化融合与商业成功。

钱,并不能买来一个好故事。

这也说明,用盖房子的逻辑来拍电影,是要出事的。

紧随其后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2017年1月,就在收购传奇影业刚刚满一年之际,其创始人托马斯·图尔(Thomas Tull)突然宣布辞职。

尽管双方的官方声明都十分客气,但好莱坞的行业媒体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图尔的离开源于他与万达这位“中国新老板”在管理方式上的紧张关系,而《长城》的失败以及对《环太平洋2》等项目的分歧,正是矛盾的爆发点。

托马斯·图尔是传奇影业的灵魂。他一手缔造了这家公司,制作了《哥斯拉》、《环太平洋》等一系列大IP影片。他的离开,意味着传奇影业失去了最具创造力的核心。

王健林用35亿美元买下了一家公司,却在一年之内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他习惯了在中国地产界那种令行禁止、高度集权的军队化管理模式,但好莱坞是一个由创意、人才和人脉驱动的生态系统,需要的是充分的创作自由——你可以买下一个制片厂,但你无法用命令去催生创意。

协同效应的美梦,最终变成了一场文化冲突的噩梦。

“好莱坞之王”的王冠,戴在头上,显得沉重。

2016年5月,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前夕,老王公开叫板,言语间充满了军人出身的霸气:

“有万达在,我要让迪士尼中国的财务在十年到二十年内盈不了利。”

他的底气何在?他说:“好虎架不住群狼。”迪士尼在上海只有一个乐园,而他计划在全国开15到20个“万达城”。

这是一种典型的“地产思维”。

在老王看来,文化和IP的壁垒,可以用规模和资本的洪水冲垮。万达城是一个集商业地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庞然大物,主题乐园只是其中一部分。他相信,通过更庞大的体量、更丰富的业态,就能用“群狼”战术围剿迪士尼这只“猛虎”。

那几年的老王,的确有资格自信。

鲁豫的镜头,记录下了他巅峰的日常:刘海粟的《十上黄山》系列,他收藏了九幅,唯独对缺少的最后一幅耿耿于怀,流露出一个收藏家的执念与遗憾。他会骄傲地介绍万达自己办的有机农场和全中国最好的公司食堂,而他本人最爱吃的,是韭菜盒子,有钱人的口味,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形象:他既有掌控千亿帝国的霸气,也有着对艺术和美食的个人趣味。他所构建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硬件”思维的极致体现。无论是万达广场、AMC影院,还是万达城,其核心都是通过建造物理空间、控制实体资产来主导市场。

然而,他似乎忽略了一点:在娱乐的世界里,真正抓住人心的,不是豪华的座椅和庞大的建筑,而是屏幕上闪耀的故事和乐园里鲜活的角色。硬件可以购买,但软件——那些深入人心的IP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却无法简单地用金钱衡量。

这个被他忽视的盲点,为他日后的好莱坞滑铁卢,埋下了伏笔。

-3-

10年前,2015年10月29日,哈佛大学公开课首次迎来一位中国企业家——王健林。

在这次公开课上,他延续了投资好莱坞的豪迈,自问自答:“去海外投资是不是转移资产?就是转移资产。”

但话锋一转,他接着说:“万达的钱,既不是偷的,也不是抢的,更不是万达印的……我们辛苦赚的钱,我爱往哪投就往哪投!”

很多人将这次演讲,视为其走下坡路的开端。

但这个下坡路,也走了差不多两年之久。2017年6月22日,一个平平无奇的星期四,万达电影的股价,毫无征兆地闪崩了,半天就蒸发了60多个亿。紧接着,万达的债券也被疯狂抛售。

这在金融市场上,有个专有名词形容——“股债双杀”。

后来大家才知道,那些在海外“买买买”的公司,诸如万达、海航、复星、恒大等,都在全线收缩。那几年,老王在海外花了几千个亿,所谓树大招风。

时代的那阵风,说变就变。两年前老王“爱往哪投就往哪投”的豪言,听着就相当刺耳了。

老王是军人出身,反应极快。他明白,这不是市场问题,是生存问题。必须立刻、马上,用行动表明态度。

于是,就有了那场载入中国商业史册的“世纪大甩卖”。

2017年7月19日,北京万达索菲亚酒店。发布会现场乱成一锅粥,背景板上的名字换了又换,休息室里传出摔杯子的声音。最后,老王、孙宏斌、李思廉三个人,面色凝重地走上台,宣布:

万达把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总共637个亿的资产包,卖给了融创和富力。

王健林在台上,努力维持着体面,但难掩疲态。之后,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把主要投资放在国内。”

曾经,那个要让迪士尼20年不盈利的全球征服者,在那阵凌厉的寒风中,低下了头。

2017年的世纪大甩卖,只是老王“断臂求生”的开始。为了偿还巨额债务,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他必须将过去几年在全球范围内收购的那些曾令他引以为傲的资产,一件件地摆上货架。

这个过程,漫长、痛苦,且充满了无尽的唏嘘。

-4-

好莱坞,这个王健林幻梦绽放的地方,也成了他梦碎后最先清理的战场。

先是AMC——曾被视为成功抄底典范的资产,成了回笼资金的重要来源。

从2018年开始,万达数次减持AMC的股份。到了2021年5月,万达集团官网发布了一则简短的通告,宣布已全部退出AMC董事会,仅保留少数股权,累计回笼资金14.76亿美元。

九年前,他以救世主的姿态入主这家百年老店;九年后,他悄然离场,只留下一个“前任大股东”的背影。

传奇影业的结局,则更为黯淡。这个曾被他寄予厚望、要用来掌握全球电影“话语权”的制作公司,从一开始就成了烫手山芋。

在创始人托马斯·图尔出走后,传奇影业的业绩持续不振。万达曾试图将其装入A股上市公司万达电影,但因业绩不佳等原因,重组计划最终失败。

最终,在2022年,万达向美国私募巨头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出售了传奇影业的少数股权。到了2024年10月,传奇影业管理层联合阿波罗,完成了对万达剩余股权的购回。

这意味着,老王彻底告别了他用35亿美元买来的好莱坞之梦。当初那场轰轰烈烈的收购,最终以一种近乎“清盘”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海外资产被逐一清算,国内的核心资产也未能幸免。当流动性危机持续加剧,老王不得不忍痛割爱,卖掉他一手打造的电影帝国——万达电影的控制权。

接盘者,是一位在中国影视圈声名鹊起的新贵——柯利明和他的中国儒意。 交易分两步进行。2023年7月,万达文化集团先将旗下北京万达投资49%的股权,以22.62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中国儒意。

同年12月,老王与万达文化集团等又将万达投资剩余的51%股权,以21.55亿元的价格卖给了柯利明全资控股的上海儒意投资。

两次交易,柯利明和他的儒意系总计花费约44.17亿元,获得了万达电影20%的股权,成为其新的实际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交易的价格,相较于当时万达电影的市值,有近18%的折让。这无疑是一笔“折价甩卖”,凸显了老王回笼资金的迫切。2024年4月,所有工商变更手续完成,北京万达投资的法定代表人由王健林变更为柯利明。

至此,老王彻底失去了他经营了近二十年的电影王国的控制权。

这场控制权的更迭,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商业交易,它更象征着中国电影行业一个时代的落幕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王健林这位“硬件之王”,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和地产开发的经验,在中国跑马圈地,建起了最多的影院,打造了最强的发行渠道。

他的成功,是资本和规模的胜利。

而柯利明,这位“内容之王”,则以制作人的身份深耕内容,先后押中了《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等多个爆款项目。

他的崛起,是内容和创意的胜利。

当“硬件之王”因过度扩张而陷入困境时,“内容之王”则携爆款电影积累的资本和声望,顺势接盘。这仿佛是一个隐喻:在文化娱乐产业,渠道和硬件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老王建好了舞台,但最终站在舞台中央放声歌唱的,却换了别人。

-5-

都险些“荣登”老赖名录,王健林是真没钱了?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钱还是有,但其资产也在逐步减少中,且速度很快。

根据胡润百富榜显示,2015年,王健林以2200亿成为首富,也是其财富的顶峰;2016年蝉联首富,资产减少了50亿为2150;自此,万达开始“卖卖卖”,而王家的财富也进入缩水模式。

2017年,王健林排名跌至第5位,资产1550亿元,这一年,许家印以2900亿元成为首富……2023年,王健林家族财富规模为470亿元,不足六年前三分之一;而2024年,其财富规模降至290亿元,到了2025年榜单,王健林家族财富仅余200亿元,不足10年前的十分之一。

(另据《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王健林家族财富为588.1亿元,不同榜单有不同的计算方式,但总体而言,其财富数据从10年前开始就保持着下滑趋势。)

当然,他还是有钱人,人们唏嘘的是,从2000多亿到200亿的资产贬值是如何发生的?

王健林崛起于一个资本野蛮生长的年代,相信金钱和规模可以征服一切,从商业地产到好莱坞,莫不如此。

这种思维,在影视行业,从他的全面败走来看,并不是万能的。

他高估了资本,低估了内容,或者说,对于创意行业欠缺真正的认识——当然,他可能从来没有喜欢过电影行当,甚至都没怎么看过万达投拍的片子。

但话说回来,我们必须得承认,在中国电影从草莽年代走向产业化的进程里,王健林和他的万达,算得上业内的中流砥柱。

是他,真金白银地砸出了一个现代化的院线网络。没有遍布全国的万达影城,很多国产大片的票房神话,或许无从谈起。

他就像个包工头,吭哧吭哧地把基础设施全建好了。后来的导演、制片人,是在他修好的高速公路上飙车。

某种角度而言,王健林执掌的万达,和恒大留下的大量烂尾楼不一样,至少,万达广场曾经是不少人年轻时接头的老地方,万达影院里,也承载过大量观众的哭和笑。

王健林或许希望在资本铜臭中,建立价值体系,就像他曾想买下好莱坞,给世界讲中国的故事。但可惜的是,用资本丈量文化价值,终究是缘木求鱼。最终,他自己的故事,成了令人唏嘘的商业注脚之一。

夕阳下,北京CBD万达广场的玻璃幕墙依旧反射着光芒 ,但它的缔造者,那个曾指点江山的军人、前首富、前好莱坞之王,已经走下神坛。

或许,在某个安静的午后,70多岁的老王,吃着韭菜盒子,会想起2016年夏天,那个关于“一个亿”的“小目标”。

而很多普通人的小目标,只是买到一张国庆假期回家的高铁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