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还完6000亿外债,71岁王健林又被限高消费,还能翻身吗
发布时间:2025-09-29 16:31 浏览量:1
"先挣一个亿"的豪言还在耳边,王健林却在9月28日被限制高消费。刚还完6000亿的他,转头就因4亿执行款被法院盯上。
这还不是最糟的。累计76亿的执行款、被冻结的核心资产、690亿短期负债对115亿现金,让这位71岁的老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
4亿为何成了压垮他的稻草?这位首富是如何走到这步的?
9月28日,企查查的一则通知让无数人震惊。
大连万达集团及其掌门人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这意味着,这位曾经的亚洲首富,如今连飞机都坐不了,星级酒店也住不了。
这不是突然袭击。早在9月8日,北京金融法院就对万达强制执行了4个亿。更让人揪心的是,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的数据,万达累计被强制执行的金额已经超过76亿。
4个亿,对曾经说出"先挣一个亿"的王健林来说,本该不算什么。可问题是,他现在真拿不出来。
数据不会骗人。截至今年6月,万达的短期负债高达690亿,但账上的现金只剩下可怜的115亿。这个比例意味着什么?就像一个人每月要还7000块房贷,但工资只有1000块,这根本不是紧巴巴的问题,而是彻底的入不敷出。
更麻烦的是,王健林想通过卖资产来救急,却发现核心资产都被法院冻结了。
郑州中院冻结了80亿股权,南京中院冻结了1.4亿股权。想卖家当救急,却发现钱都被锁在保险柜里,这就是王健林当下最真实的处境。
有网友一针见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王这是想卖资产续命,发现家当都被查封了啊!"
4个亿为何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回到王健林的创业史,看看这位曾经的首富,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1989年,从部队转业的王健林接手了一家负债百万、濒临破产的小公司。
身边人都劝他别接,说这是"烫手山芋"。但他偏不信邪,硬是在几年时间里把这个烂摊子盘活了,取名"万达"。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王健林带着万达踩中了房地产的时代风口。万达广场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成了一座城市繁荣的标志。
那时候,哪个城市能有一座万达广场,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商业起来了。
2015年,王健林以381亿美元的身家超越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在公开场合抛出"先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话语里满是对财富的掌控力。
那时的万达有多强?300座万达广场、1300家影院、80多家五星级酒店,总资产高达1.1万亿。
可野心太大,往往就是灾难的开始。
2012年,王健林砸了26亿美元收购美国AMC影院,想让万达在电影行业大展拳脚。结果呢?AMC一直亏损,拍的《长城》更是血本无归。
2016年,为了冲击估值更高的A股,王健林让万达商业从港股私有化退市,还签了一份对赌协议:承诺最迟2018年完成A股上市,若失败,就得以12%的年息回购所有股份。
命运给王健林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2017年,政策调整,万达被划入"地产类",A股上市通道收紧,上市梦彻底破灭。百亿回购款像定时炸弹一样引爆了债务危机。
屋漏偏逢连夜雨。电商崛起让线下商场人流量肉眼可见地减少,房地产遇冷更是给万达致命一击。王健林只能走上"卖卖卖"的路。
13个文旅项目卖给融创,77家酒店卖给富力,连北京万达总部都以47.6亿元转手。
那两年,王健林出镜时明显瘦了一圈,头发白了不少,脸上写满了疲惫。2024年11月,有媒体拍到他低调前往云南金顶寺拜佛。照片里,他身形瘦削,西装都撑不起来,鬓角的白发像霜一样明显,脸上的皱纹藏着掩不住的疲惫。
从2017到2023年,整整七年,王健林像陀螺一样不停转,不停地卖资产还债。酒店卖了,广场卖了,连最宝贝的北京万达总部都咬着牙卖了。总算,6000亿的天文数字还清了。
可他刚喘口气,76亿的新债又压了上来。
更要命的是,这次他想卖资产救急,却发现核心资产都被冻结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越卖越便宜,越便宜越被动。
为什么王健林不断卖资产,却还是陷得越来越深?
这背后有一个残酷的恶性循环。
债务压力逼着他必须快速套现,快速套现就意味着被迫折价出售。2024年他卖掉的26座万达广场,溢价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15%。卖给同程旅行的酒店管理公司,估值直接缩水了40%。
折价出售意味着实际回笼的资金少于预期,资金不足就会导致更多债务违约,更多违约又会引发更多资产被冻结,资产冻结又让可卖的东西越来越少。
这就像陷入流沙,越挣扎陷得越深。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一针见血地指出:"万达的困境反映了传统商业地产模式的系统性风险。对赌协议失败只是导火索,根本原因是商业模式未能及时适应消费行为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补充说:"王健林被限高消费说明企业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即使还清了长期债务,短期债务与现金流的失衡依然致命。"
同样是陷入债务危机,不同的企业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许家印的恒大债务规模高达2.4万亿,远超万达。但他选择了转移资产,境外豪宅曝光后,最终涉嫌违法被采取强制措施。从首富到"首骗",社会评价跌入谷底。
贾跃亭欠下一屁股债后跑到美国,"下周回国"成了永远的笑话。
王健林呢?他选择了最笨但最踏实的办法——卖资产还债。
卖酒店、卖广场、卖总部,连自己名下的私人飞机都抵押了。为的就是兑现"已售房产绝不烂尾、员工工资按时发放"的承诺。
更让人意外的是,那个曾被骂作"扶不起的阿斗"的王思聪,在父亲最困难的时候悄悄变了。
以前王思聪天天上热搜,不是晒豪车就是传绯闻。父亲落魄后,他花边新闻少了,开始变卖豪车、豪宅帮家里周转。还自己折腾事业,开熊猫直播、投资IG俱乐部、做"牛校长"餐饮品牌。虽然也踩了不少坑,但总算帮父亲扛了一部分压力。
这应了那句老话——上阵父子兵。困境面前,这对父子完成了各自的成长和救赎。
可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孙喜双是王健林的老搭档,两人早年在大连一起做地产,关系十分要好。可2024年10月,因为3亿元的股权转让款没到位,孙喜双直接把王健林告上了法院。曾经的"兄弟情"在利益面前碎得一干二净。
在困境面前,选择比结果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那么,王健林这样的选择,能换来什么样的结局呢?
王健林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说实话,机会不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最好的情况是,6个月内有国资背景的战略投资者出手相救。如果能完成债务重组,获得喘息空间,再加速轻资产转型,3年内恢复盈利不是没可能。但这需要很多条件同时满足:政府愿意出手、投资者看好前景、市场环境改善...任何一个环节卡住,这条路就走不通。概率约20%。
更可能的情况是,12到18个月内,王健林被迫大规模出售资产。企业规模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只保留少数核心优质资产维持基本运营。万达不会彻底倒下,但也风光不再,就像一个曾经的巨人,慢慢老去。概率约50%。
最坏的情况是,流动性危机持续恶化,拖不过18个月就被迫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万达这个曾经响当当的品牌,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成历史名词。概率约30%。
无论哪种结局,影响都不会小。
万达体系直接就业约50万人,间接就业约200万人。300多座万达广场,涉及数万商户的生计。对很多三四线城市来说,万达广场就是核心商圈,一旦出问题,影响的不只是王健林一个人。
王健林的遭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商业层面,多元化不是想做就能做的。王健林在房地产成功,不代表在电影行业也能成功。跨界需要5到10年的深耕期,不是砸钱就能搞定的。
对赌协议更是个"定时炸弹"。12%的年息回购条款,在经济上行期还能扛住,一旦遇到下行周期就是致命的。王健林不是第一个栽在对赌协议上的企业家,但他的教训足够深刻。
转型要趁早。华润置地提前10年布局轻资产和城市运营,2024年逆势增长15%。王健林2017年才开始喊"轻资产",已经晚了。商业世界不等人,留给传统模式的时间越来越少。
时代层面,个人奋斗确实很重要,但时代洪流更重要。
王健林再努力,也扛不住电商对线下商业的冲击。就像再优秀的BP机厂商,也拼不过智能手机时代。
人性层面,困境中的选择,比成功时的风光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王健林71岁还在债主和法院间奔波,这份坚守已经赢得了最基本的尊重。
日本在1990年代也经历过商业地产泡沫。三井不动产、三菱地所这些巨头都曾陷入困境,最后通过"资产证券化+业态创新"实现转型,但转型周期长达15到20年。这说明,商业模式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战略耐心和持续投入。
无论结局如何,至少现在,王健林还在坚守。
从亚洲首富到被限高消费,王健林的遭遇让人唏嘘。但比起那些欠债跑路的企业家,这位71岁老人选择坚守的态度,已经赢得了最基本的尊重。
商业世界没有永远的赢家,盛极必衰是常态。真正考验一个人的,不是他站在巅峰时的风光,而是跌入谷底后还能否保持尊严和担当。
您觉得王健林还有翻身的机会吗?71岁的他,最终会迎来什么样的结局?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