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旧梦:在时代洪流中破碎的兄弟情
发布时间:2025-09-28 23:18 浏览量:1
图片为AI生成
序章:九眼桥下的少年梦
1988年的成都,夏日总是来得格外漫长而慵懒。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辛辣的火锅底料和老茶馆里飘出的茉莉花香,这两种味道奇妙地融合,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嗅觉记忆。
在府南河边的九眼桥下,李劲、陈东、张浩和王帅四个刚上初二的少年,正围坐在一块大青石上,就着昏黄的路灯,分享着一瓶冰镇的峨眉雪。他们是十九中的同班同学,也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
李劲是四人中的“大脑”,成绩优,脑子活,总能想出些新奇的点子。陈东是“莽夫”,讲义气,打架总冲在最前面。张浩是“和事佬”,性格温吞,总在兄弟们闹矛盾时充当润滑剂。王帅则是“帅哥”,长相俊朗,是班里女生们暗恋的对象,但也因此有些自傲。
“我爸说,以后是‘万元户’的天下!”陈东灌下一大口峨眉雪,豪情万丈地说,“我将来要当个体户,开成都最大的火锅店!”
张浩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小声说:“我妈想让我考大学,当个工程师。”
王帅则撇撇嘴:“我爸已经托好关系了,以后进厂。”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李劲。李劲没有说话,他从书包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科学画报》,指着上面一篇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文章,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同龄人没有的光芒:“你们看,这个叫‘互联网’的东西,以后会改变世界。我们要做,就做这个!”
“啥子网?”陈东一脸茫然。
“就跟打电话一样,不过是电脑和电脑说话。”李劲解释得有些吃力,“以后我们可以在网上卖东西,看新闻,还能跟外国人聊天!”
在那个BP机都还是稀罕物的年代,李劲的这番话,在兄弟们听来,无异于天方夜谭。他们笑了,闹了,最后把这个“互联网”的梦想,连同没喝完的峨眉雪,一起留在了那个炎热的夏夜里。
他们不知道,这个模糊的梦想,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如何将他们紧紧捆绑,又如何将他们撕扯得粉碎。
第一章:茶馆里的“网络江湖”
时间一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蓉城的每一个角落。曾经悠闲的城市,开始变得喧嚣而躁动。高楼拔地而起,个体户的招牌琳琅满目,空气中充满了机遇和荷尔蒙的味道。
李劲、陈东、张浩和王帅,也都长成了青年。李劲如愿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成了那个年代凤毛麟角的天之骄子,也是最早一批接触到互联网的成都人。陈东则没考上大学,在荷花池批发市场倒腾服装,凭着一股闯劲,也赚了些钱。张浩读了个大专,在一家国营厂里做技术员,过着朝九晚五的安稳日子。王帅则子承父业,进了厂,干上了技术工。
四人的生活轨迹,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但李劲对互联网的执着,却像一根无形的线,再次将他们拉到了一起。
1995年,CN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李劲敏锐地意识到,属于他们的时代,或许真的要来了。他辞去了分配好的研究所工作,这个举动在当时无异于“疯了”。他找到了陈东、张浩和王帅,在他最常去的望江楼公园旁的“老地方”茶馆里,描绘着他的“宏图伟业”。
“现在,全国的网民还不到一万人,这就是蓝海!我们要做一个网站,把成都的吃喝玩乐都放上去,让所有想了解成都的人,都能通过我们的网站看到。”李劲的眼睛里,闪烁着和当年九眼桥下一样的光芒。
陈东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但他对李劲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劲哥,你说咋干,我就咋干!钱不够,我这里有!”他拍了拍腰间的钱包。
张浩则有些犹豫:“这个……靠谱吗?我这工作虽然没啥意思,但好歹稳定。”
王帅端着盖碗茶,慢悠悠地吹了口气,说:“劲哥,你这想法是不错,但现在谁家有电脑?谁会上网?我看这事儿悬。”
最终,在李劲的坚持和陈东的力挺下,他们还是决定“赌”一把。陈东拿出了他倒腾服装赚来的所有积蓄,张浩也咬牙辞掉了工作,王帅则答应利用他的人脉,帮着跑跑关系。他们凑了五万块钱,在磨子桥一个租来的民房里,成立了他们的公司——“蜀都之窗”。
公司初创,异常艰难。他们买不起服务器,就用一台“486”电脑顶着;他们不会写代码,李劲就抱着厚厚的编程书,没日没夜地啃;他们没有内容,就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地跑遍成都的大街小巷,去拍那些茶馆、小吃店,把它们免费放到网站上。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夏夜里,他们挤在闷热的房间里,一边吃着冷锅串串,一边对着闪烁的屏幕,为一个技术难题争得面红耳赤。周末时,他们会去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点一碗“碧潭飘雪”,在氤氲的茶气中,畅想着公司的未来。他们给自己的网站设计了口号:“推开蜀都之窗,看见整个成都。”
第二章:风口上的飞翔与裂痕
千禧年前后,CN互联网迎来了第一次井喷。瀛海威、搜狐、新浪、网易……一个个日后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在这个时期诞生。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他们开始疯狂地寻找下一个“风口上的猪”。
“蜀都之窗”作为西南地区最早的门户网站之一,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网站的流量爆炸式增长,开始有商家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投放广告。第一笔广告费到账的那天,四兄弟在当时成都最豪华的“银杏酒楼”喝得酩酊大醉。他们唱着《朋友》,互相搀扶着,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很快,北京的风险投资找上了门。看着投资意向书上那一连串的“零”,四个人都有些眩晕。他们从没想过,当初那个在茶馆里诞生的“草台班子”,竟然能值这么多钱。
然而,资本的进入,也像一把锋利的刀,在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上,划开了第一道裂痕。
投资方要求公司进行现代化管理改革,明确股权和分工。李劲作为创始人和技术核心,自然是CEO。陈东凭着初期的资金投入和市场开拓能力,成了市场总监。张浩负责技术维护,成了CTO。而一直以来只是“帮忙”的王帅,他的位置变得有些尴尬。
在一次股权分配的会议上,矛盾彻底爆发了。
“凭啥子李劲拿百分之四十,我和张浩才拿百分之二十,王帅就只有百分之十?”陈东第一个拍了桌子,他觉得自己的“血汗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王帅脸色铁青,他觉得自己的“人脉”和“资源”被严重低估了:“要不是我当初帮着跑那些部门,网站早就被封了!你们现在过河拆桥?”
张浩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大家都是兄弟,有话好好说嘛……”
李劲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五味杂陈。他试图解释,技术和创意的价值,在互联网公司是核心。但这些话,在已经被金钱和欲望冲昏了头脑的兄弟们听来,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那天的争吵,不欢而散。曾经同甘共苦的兄弟,第一次在心里埋下了猜忌和不满的种子。
随着公司的急速扩张,“蜀都之窗”搬进了市中心最气派的写字楼。员工越来越多,部门越来越细,四个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李劲每天忙于应付投资人、制定公司战略,陈东则沉迷于市场扩张带来的快感和应酬,张浩守着他的服务器和代码,成了公司里最沉默的人,而王帅则利用公司的资源,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圈子”,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
他们不再去望江楼的茶馆,也很少再在路边摊吃串串。他们西装革履地出入各种高级会所,身边围绕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学会了商业互吹,学会了勾心斗角,却渐渐忘记了当年在九眼桥下,一起喝峨眉雪的那个夜晚。
第三章:反目成仇,不欢而散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公司上市的计划。
为了在纳斯达克敲钟,公司必须进行更彻底的股份制改造,并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这意味着,创始团队的权力将被进一步稀释。
陈东坚决反对。他认为这是李劲和投资人联手,要把他们这些“泥腿子”出身的元老踢出局。他开始暗中联系公司的老员工,试图架空李劲。
王帅则在背后玩起了更阴险的手段。他利用自己主管行政和财务的便利,挪用公司资金,投资房地产,并试图将公司的核心数据卖给竞争对手。
张浩发现了王帅的勾当,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挣扎。一边是多年的兄弟情,一边是公司的利益和法律的底线。他去找李劲,却发现李劲正被陈东的“逼宫”和投资方的压力搞得焦头烂额。
最终,在一次决定公司命运的董事会上,所有的矛盾都集中爆发了。
陈东联合了几位早期员工,公开指责李劲的“独断专行”和“忘恩负义”。王帅挪用公款的事情也被捅了出来,证据确凿。张浩作为证人,在巨大的压力下,说出了真相。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陈东指着李劲的鼻子,眼睛通红:“李劲,你厉害!你把我们当成啥子了?垫脚石?”
王帅则瘫坐在椅子上,面如死灰。
李劲看着眼前这几个曾经最亲密的兄弟,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悲凉。他想起了多年前,他们在电脑前为第一个用户注册而欢呼的场景,想起了他们在拿到第一笔广告费后相拥而泣的夜晚。那些滚烫的记忆,如今却像是在嘲讽着眼前这堪比闹剧的一切。
“我们……都回不去了。”李劲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最终,陈东带着一批老员工出走,另立门户,成了“蜀都之窗”最凶狠的竞争对手。王帅因职务侵占罪,锒铛入狱。张浩心灰意冷,卖掉了自己所有的股份,移民去了加拿大。
“蜀都之窗”虽然最终成功上市,但李劲却成了孤家寡人。他站在纳斯达克的敲钟仪式上,身边围绕着西装革履的投资人和职业经理人,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九眼桥下的夏夜,听到了陈东豪迈的笑声,看到了张浩腼腆的微笑,还有王帅那张帅气的脸庞。
可一睁眼,眼前只有闪光灯和香槟塔,耳边只有祝贺和掌声。
尾声:锦江春色来天地
几年后,李劲从“蜀都之窗”辞职,卖掉了所有股份,实现了财务自由。他回到了成都,深居简出。
有一次,他独自一人,又去了望江楼公园的“老地方”茶馆。茶馆还是老样子,竹椅子,盖碗茶,摆龙门阵的老茶客。他点了一碗“碧潭飘雪”,看着茶叶在水中上下翻滚,思绪万千。
邻桌几个年轻人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和他当年一样的光芒。
李劲笑了笑,端起茶碗,轻轻呷了一口。茶的苦涩和茉莉的清香,在口中交织,一如他那段跌宕起伏的青春。
他听说,陈东的公司后来因为恶性竞争和资金链断裂,倒闭了,欠了一屁股债,不知所踪。王帅出狱后,变得沉默寡言,在一个小区里当保安。张浩在加拿大开了一家中餐馆,据说生意还不错,只是再也没回过成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锦江上,波光粼粼。江边,有孩子在放风筝,有情侣在散步,一派祥和。
李劲起身,结了茶钱,慢慢地走在江边。他想,或许,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都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他们都曾在那股时代的洪流中奋力向上,触摸到了云端,最终却又被洪流冲散,各自东西。
那段关于兄弟和梦想的蓉城旧事,就像这滚滚东逝的锦江水,再也无法回头。只是偶尔,在某个百无聊赖的午后,当空气中再次飘来那股熟悉的火锅和茉莉花香时,他还会想起那个遥远的夏天,和那几个在九眼桥下,畅想着“互联网”会改变世界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