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余纯顺死在罗布泊,有一点和彭加木很相似

发布时间:2025-09-28 22:11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6年6月18日,罗布泊上空,一架直升机在烈日下低空盘旋。

地面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空气像被烤焦了一样扭曲着。

飞行员突然注意到一顶蓝色帐篷,孤零零地扎在一处不起眼的沙丘旁。

机组人员迅速降落,走进帐篷,发现了一具遗体。

死者是余纯顺。

这事儿,当时震动不小。

人们一开始甚至不敢相信——那个走遍西藏、翻越昆仑、徒步四万公里的人,就这么死在了距离补给点不到三公里的地方。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这事儿,还得从余纯顺这个人说起。

他1951年生在上海,原本是个普通人。

没什么显赫背景,也不是什么“专业探险家”。

早年家庭生活不太顺,后来婚姻也不太如意。

人一旦有了心结,有时候会以极端的方式去寻找出口。

他的出口,就是徒步。

1988年,37岁的余纯顺开始了他的“用脚丈量中国”计划。

八年时间,走了四万公里。

这可不是现在那种“网红式打卡”,他是真的一步步走出来的。

川藏线、青藏线、滇藏线、中尼公路……哪条不是常人望而却步的路线。

他都走过了,还走得干干净净,没出过事儿。

那时候媒体开始关注他,电视台报道一出,全国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徒步第一人”。

到了1996年,他又定了个新目标:一年内穿越中国六大沙漠。

第一站,就是罗布泊。

说实话,这选得不太妙。

罗布泊是什么地方,老新疆人都知道,那是“死亡之海”。

地表温度能飙到70℃,水汽蒸发得干干净净。

一年四季都有危险,但6月最热,最难走。

彭加木就是6月进去的,就再也没出来。

可余纯顺还是定了6月出发。

为什么?

一方面,他已经安排好拍摄计划,上海电视台要跟拍。

档期不能改。

另一方面,他还要预备后面的塔克拉玛干徒步,10月训练骆驼时间也卡着。

他自己说得很直接:“行程没法改。

于是,他先行一步。5月27日,他从库尔勒出发,徒步走了172公里,到兵团农二师32团,为正式穿越热身。

走完这段路后,他在楼兰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满脸自信地说:“到过罗布泊的上海人,一个是彭加木,一个就是我。

他还说:“我一定能走出来。

1996年6月6日,一行9人,两辆沙漠车,正式出发。

他们先坐车走一遍路线,在关键点埋下食物和水。

按照计划,每7公里埋6瓶水,每35公里放一份干粮和饮用水。

路线清清楚楚,连向导赵子允都是经验老道的。

两个月前,他带着联合国考察团刚刚走过这条线。

不过从“土垠遗址”开始,路线分了岔。

赵子允原来的路线是一路向南,而余纯顺设计的路线是从“丁字路口”往西,穿越罗布泊中心区,去楼兰古城。

所有人都知道,关键点就在那丁字路口。

6月11日上午9点,余纯顺独自从土垠遗址出发。

摄影组劝他带GPS,他说不会用。

赵子允想让车队跟着走一段,他坚决不同意。

他说:“这段路107公里,3天能走完。

如果穿越不成功,就是老天亡我。”

他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原计划,6月13日到前进桥汇合。

但到了14日,人还没到。

大家开始慌了,分头去找,可是一无所获。

向导立刻求援,当地政府出动了直升机。

四天后,他们找到了那顶蓝色帐篷。

帐篷里,余纯顺已经去世多日。

胃里空空如也,没吃东西,水也只喝了极少量。

帐篷旁边有两个深坑,显然他试图挖地找水。

最让人不解的是,他死的地方不在预定路线。

他没在丁字路口拐弯,而是继续往南走,走到了赵子允那条旧路线的方向。

离丁字路口,只差3公里。

再往西3公里,就是他自己埋下的第一个补给点——一箱水、一箱干粮。

他为什么不转弯?这是后来最多的猜测。

有说他故意走偏,想甩掉摄影组,避免被“保护”。

有说他临时起意,想看看罗布泊中心湖区。

还有说他可能没看到丁字路口的轮胎印,错过了转向点。

但这些都没法证实。

他自己也没有留下任何说明。

可以确定的是,他最后是想折返的。

遗体位置是在路线之南,往回走的方向。

可能是发现走错了,赶着回补给点,可惜体力耗尽,再也没走回来。

那年夏天,罗布泊的热浪一如既往。

但一个人的执着,永远停在了那片盐壳干裂的土地上。

一年后,有人回去看他的墓,发现墓被盗了。

连最后的安宁,也没能保住。

参考资料:

李鸣生,《彭加木失踪之谜》,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

王炳南,《罗布泊探秘》,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余纯顺日记(1988—1996)》,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新华社,《罗布泊徒步事件追踪报道》,1996年6月-7月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