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王健林再陷危机,或将成老赖

发布时间:2025-09-28 19:30  浏览量:1

昔日首富,风光不再。

出品 | 新行情 作者 | 青云

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

王健林走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近日,据天眼查披露的信息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等被限制高消费。

图源:天眼查

被限制高消费是指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法院对其采取的限制高消费及非生活或者经营必需的有关消费的执行措施。

如果王健林未能及时解决这一限制,则有可能被认定为老赖,将面临更多限制措施。例如,限制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限制入住星级酒店、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等,在金融信贷方面也会受限,难以获得贷款、信用卡等。

以万达目前的债务情况,让人不禁为王健林捏了一把汗。

对此,万达知情人士表示,“此次是由于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事实上之前双方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协商解决,我们也正在了解具体情况,本次或因在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

该限制高消费措施源于一起标的1.86亿元的强制执行案件,此前大连万达集团及旗下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已因该案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

随后,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冲上了热搜高位。

还有的网友无比感慨,“老王终于还是走到这一步了啊......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衣食无忧肯定没问题的。”

不难看出,网友们对于王健林这位昔日首富如今被限高的消息,都感到十分惊讶,毕竟,王健林曾经可是随口就说要挣一个亿小目标的人。

图源:王健林访谈视频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4亿余元,执行法院为北京金融法院。

图源: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爱企查App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9月,法定代表人为王健林,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内一般贸易等。

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现存多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53亿元,此外,该公司所持多家公司股权已被冻结。

与此同时,天眼查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集团)新增三则股权冻结信息,冻结股权数额合计超94亿元,冻结期限三年,执行法院为北京金融法院。

图源:天眼查

截至目前,大连万达集团被执行金额约142.93亿元,共计有57条股权冻结信息。其中,今年9月以来,共有5条股权冻结信息,被冻结股权145.33亿元。目前,王健林名下有42家公司,仅10家处于存续或者迁出状态,其余处于吊销或者注销状态。

不得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健林已然走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令人唏嘘不已。

万达为何仍旧债务危机严重?

虽然万达陷入了债务危机,但众所周知,王健林有在还债,这让人不免好奇,为何时至今日,万达的情况仍未明显好转?

这是因为,万达陷入债务危机,并非某一偶然事件触发,而是长期积累的多重风险集中爆发的结果。

首先,对赌协议违约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

2016年,万达商业从港股退市时,曾与投资者签订对赌协议,明确若2018年前未能实现A股上市,需按12%的年利率回购 380亿元股权;到2021年万达商管再次冲击上市时,又与22家投资方签订新的对赌条款,约定2023年底前未完成上市则按8%年息履行回购义务。

遗憾的是,2023年底上市计划再度落空,380亿元的回购义务随即生效。

此后,融创、苏宁等投资方陆续提起仲裁,要求万达支付合计145亿元的回购款,这直接导致重组资金无法顺利到账,本就紧张的流动性状况进一步恶化。

其次,上市之路的屡屡受挫,切断了万达关键的融资“生命线”。

早在2016年完成港股私有化后,万达商业便启动A股上市进程,但受监管政策趋严、IPO排队企业数量较多等因素影响,多年努力始终未能如愿;2021年,万达主动撤回A股IPO申请,转而将目标投向港股,可多次尝试后仍以失败告终。

上市计划的反复搁置,不仅让万达失去了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优化债务结构的重要机会,也持续削弱了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压缩了其融资空间,使其在应对债务压力时缺乏更多资金支持。

再者,高杠杆运营模式的潜在风险,在行业调整期彻底暴露。

过去多年,万达凭借“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快速扩张,然而,随着政策调整,这种“以短期债务支撑长期商业地产回报”的模式逐渐难以为继,成为了危机爆发的重要内在因素。

与此同时,资产出售的“输血”速度,远赶不上债务到期的“失血”节奏。

为缓解资金压力,万达自危机初现便开启“变卖资产”模式:三年间累计出售超85座万达广场,还陆续转让了万达电影控股权、海外文旅项目、酒店管理公司等核心资产。

图源:微博

但即便如此,资金缺口仍未得到填补——截至2024年9月末,万达商管短期债务超过400亿元,账上现金却仅有151亿元;2025年还将有约400亿元债务到期,现金缺口高达284亿元,资产处置带来的资金流入,根本无法覆盖债务到期的资金需求。

更严重的是,万达的信用体系受损形成了“恶性循环”。

随着万达的债务问题不断发酵,银行收紧了授信额度,供应商要求现款提货,投资者普遍持观望态度,原本就紧张的资金链雪上加霜;而资金短缺又进一步影响债务偿还,导致信用状况持续下滑,形成“信用下滑—融资困难—债务违约—信用再下滑”的恶性循环。

最后,轻资产转型未达预期,未能成为缓解债务压力的 “救命稻草”。

自2017年起,万达便提出轻资产转型战略,计划通过出售重资产回笼现金、降低负债,再以品牌授权和管理输出获取稳定管理费,重塑现金流结构。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核心重资产的流失导致租金分成基数同步萎缩,部分三四线城市的万达广场还因客流下滑、商户退租面临运营压力。转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自然无法有效缓解债务压力。

总的来说,综上,万达的债务危机是上市失利、资产变现乏力、信用受损与转型不及预期等多重因素深度叠加的结果。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彼此影响,最终将万达推向了如今的困局。

王健林仍旧动作不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被限制高消费,但71岁的王健林仍在步履不停地努力着——

不久前,由腾讯、京东、万达等13位合伙人共同出资苏州宽遇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成立,出资额高达224.29亿元。

与此同时,万达还与腾讯在深圳成立了一家合伙企业,出资额为160.76亿元。

此外,万达也与京东在北京成立了另一家合伙企业,出资额为80.53亿元。

关于万达新成立三家公司的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动作或为通过 “以股抵债” 化解债务危机的策略之一。从潜在操作路径来看,未来万达有可能将旗下万达广场的资产注入这些合资公司,以此抵偿此前京东、腾讯对其投资所产生的利息,从而缓解部分债务压力。

而在更早之前,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的行踪也引发关注。

据悉,王健林曾带队前往克拉玛依市,重点考察当地招商引资环境、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消费升级相关项目,此次考察被视为其为企业寻找新发展方向的重要信号。

可见,王健林或计划推动万达在新疆布局文旅产业。对于正处于债务化解关键期的万达而言,若能在新疆文旅领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不仅有望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空间,也可能为其整体经营局面的改善带来新的契机。

万达和王健林未来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