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13壮士,为掩护主力突围,死战以色列重兵,全部阵亡在坑道里
发布时间:2025-09-28 13:24 浏览量:1
加沙地带最北部的贝特哈农镇,依偎着贝特哈农谷地,距离以色列斯德洛特镇仅有10公里路程。
早在1239年,阿尤布王朝击败十字军时,这里就留下了抗争的痕迹;1948年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它又成了军事对峙的关键节点,数百年来始终在地区纷争的浪潮中起伏。到了2025年9月,这座小镇的命运,又迎来了一段让人揪心的篇章。
往前追溯,贝特哈农曾是片有生机的土地。上世纪中期,镇上还能看到成片的小麦田,骆驼队载着粮食穿梭在街巷里,清晨的面包房飘着麦香,傍晚时分居民们会聚集在广场上聊天。
可从2023年开始,平静被彻底打破。以色列方面对加沙实施了分区管控,先控制了连接加沙南北的萨拉丁公路,切断了各区域的联系,贝特哈农很快陷入了四面受困的局面。当地武装组织在这里部署了主力力量,依托镇上纵横的街巷和地下通道开展防御,但以色列凭借空中优势,把加沙的武装力量分割在北、中、南三个区域,6支主要队伍难以相互支援,贝特哈农的防御力量渐渐成了孤军。
到了今年9月,贝特哈农的防御部队已经面临极大困境:弹药所剩无几,粮食补给也断了线,士兵们有的带着伤还在坚守,有的连续几天没吃上热饭。以色列方面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清剿方式,伴随着建筑物的拆除,一点点缩小控制范围,不少房屋在炮火中倒塌,防御阵地不断被压缩,整支部队随时可能陷入险境。
为了让主力部队能突围转移,保留继续行动的力量,9月25日,13名武装人员主动承担了掩护任务。他们手里只有老旧的枪械和几枚简易爆炸装置,和对方的现代化装备比起来,差距悬殊。趁着夜色,他们钻进了镇北一处预先挖好的地下通道——这是当地多年来修建的地下网络中的一小段,此刻成了他们守护主力撤退的“最后防线”。
第二天一早,这13人就主动发起行动,密集的枪声很快吸引了以色列方面的注意。没过多久,“梅卡瓦”坦克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无人机在天空盘旋侦察,炮弹接二连三地落在地下通道入口附近。以色列方面发现抵抗的人数并不多后,用扩音器喊话劝降,承诺保障他们的安全,但通道里回应的,只有不间断的枪声。
劝降没成功,以色列方面开始轮番发起进攻。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多次试图冲进地下通道,都被这13人凭借对通道结构的熟悉打退。连续进攻没有进展,对方调来能穿透深层掩体的钻地武器——这种装备此前曾用于其他地区的定点行动,如今对准了这处狭小的通道。几声巨响后,通道顶部的沙土开始往下掉,13人一边用简易工具加固通道支撑,一边继续反击,直到最后一声枪响被坍塌的土石淹没。后来以色列人员进入通道时,看到的是13具倒在武器旁的遗体,他们的手指还紧紧扣着扳机,身旁散落着空弹壳。
就在地下通道激战的时候,贝特哈农的主力部队在负责人侯赛因·法耶兹的带领下,借着对方注意力被牵制的机会,成功突破了包围,为这支部队留下了继续行动的基础。而以色列方面在找到13人的遗体后,宣布用了两年时间,终于控制了贝特哈农镇。控制小镇的第二天,以色列北方部队就拆除了镇上33栋建筑,最后把这座曾经住着5万多居民的小镇,变成了一片满是瓦砾的废墟,风一吹过,尘土漫天,再也看不到过去的模样。
随后巴勒斯坦方面发布了这13人的照片。照片里,他们有的穿着朴素的外套,有的脸上带着青涩的笑容,这些年轻的面孔,成了当地民众口中“坚守者”的象征。但在这份“坚守”背后,是加沙北部民众难以承受的苦难:当时当地已经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联合国的援助物资因为各种限制难以进入,三分之一的居民连续几天没吃到东西,每天都有孩子因为营养不良或是冲突中的受伤失去生命。
据相关统计,截至今日,当地冲突已造成超过6.5万人死亡,其中83%是平民,加沙地区几乎所有居民都成了无家可归的流离者,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靠少量救济度日。
这样的局面,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25年,联合国大会连续就巴以问题发出强烈呼声。6月,联大紧急特别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冲突方立即无条件永久停火,并强调对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必须追责。紧随其后,在近日召开的第80届联大上,由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国共同提出的决议获得通过,会议支持落实旨在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 “纽约宣言” ,重申以“两国方案”为基础的政治解决是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这两项决议虽遭遇了美国、以色列等少数国家的反对,但高票赞成的结果清晰地表明了国际社会的共同立场。
与此同时,多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平台上纷纷发声。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强调,巴勒斯坦人民追求独立并非“被恩赐的权利”,而是其本该拥有的基本权益,并指出“两国方案”是实现中东公正持久和平的唯一出路。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也呼吁支持“两国方案”,推动巴以实现和平。在联大一般性辩论期间,卡塔尔、土耳其、埃及等八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领导人与美国总统会晤后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必须立即实现停火,这是迈向持久和平的第一步。他们的声音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希望能尽快落实“两国方案”,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民众,都能有一个安稳的家园。
13人的坚守值得被记住,但更该被记住的,是那些在冲突中失去生命的平民——是没能等到救援就饿死的孩子,是在轰炸中失去家人的老人,是抱着孩子四处寻找安全住所的母亲。他们没有参与武装行动,却成了冲突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贝特哈农的废墟,就是一面沉重的镜子。它照见的不只是13人的决绝,更是冲突对人性的伤害。武器的先进与否,或许能决定一场战斗的结果,但永远换不来人心的认同。对巴以双方的民众来说,他们想要的不过是简单的生活:孩子能在教室里读书,老人能在院子里晒太阳,家人能围在一起吃一顿安稳的饭。这些简单的愿望,只有放下对抗、回到谈判桌前才能实现。
从二战后中东地区的格局变化,到如今加沙的困境,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武力解决不了根深蒂固的矛盾,只会让仇恨代代相传。唯有相互尊重对方的生存权利,落实“两国方案”,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能作为独立的国家存在,让两国人民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稳生活,才是对那些逝去生命最好的告慰。毕竟,所有的坚持,最终都该指向和平,而不是更多的离别与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