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翻盘!投资洼地变身民营经济高地,湖北这座城市藏着怎样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27 15:20 浏览量:1
9 月 26 日,湖北工商联一张百强榜单,让荆州彻底 “出圈”:5 家企业冲进 “2025 湖北民营企业 100 强”,10 家拿下 “制造业 100 强”,3 家挤入 “服务业 100 强”,同比增幅最高飙到 66.7%!
要知道,放在十几年前,荆州还是中省大型投资 “绕着走” 的城市。如今凭民营经济硬生生闯出新路,这波 “逆风翻盘”,藏着太多值得说道的故事。
1、当年有多难?中省大项目绕着走,荆州没有大树遮荫,那就自己长成大树!
提起荆州,很多人先想到 “荆江分洪区”, 为了保长江中下游安全,这里是潜在的蓄洪区。这份 “舍小家保大家” 的担当,却让荆州成了投资 “禁区”:没有哪个决策者敢把重资产项目,押在可能被淹的土地上。
那几年,湖北其他城市跑得飞快:武汉靠光谷、东风领跑,宜昌、襄阳凭国企巨头撑起骨架,只有荆州,像被按下 “慢进键”,眼睁睁看着机遇溜走。但荆州人骨子里的韧劲,从来不是 “等靠要”。“没有大树遮阴,那就自己长成大树!” 这句话,成了当时民营企业家的口头禅。
没有国家投资、没有国企带动,荆州的民企只能从 “草根” 起步。白云边早年只是松滋一家小酒厂,没资源没靠山,就靠守着传统酿造工艺,一点点摸市场,从本地卖到全国,如今年营收近 80 亿,成了湖北白酒的一张名片;恒隆集团上世纪 80 年代从小作坊起家,盯着汽车转向系统 “死磕”,硬是打破外资垄断,现在产品卖到全球,成了国内汽车零部件的 “隐形冠军”。
除了这两家 “老大哥”,更多中小民企在细分领域扎根,有的做精细化工原料,有的搞纺织工艺,有的研发专用设备。它们规模不大,却像一颗颗种子,在荆州的土地上扎了根 —— 这就是民营经济最初的 “星星之火”。
更关键的是,民企 “船小好调头” 的优势,在当时成了荆州的 “救命符”:市场需求变了,马上调整生产;客户要新规格,连夜改工艺。这种 “接地气” 的灵活,为后来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转折点在哪?百亿项目落地,给民营经济加了 “催化剂”
荆州民营经济真正 “起飞”,始于 2020 年前后,随着“工业兴市” 战略的持续推进,荆州抓着产业转移的机遇,招商引资的力度空前。
近年来,30多个百亿级项目落地,像给民营经济加了 “催化剂”,最典型的就是华鲁恒升和美的。
华鲁恒升荆州基地不仅带来了先进化工技术,更拉来了一串上下游企业,本地民企有的做原材料供应,有的搞设备维修,有的跑物流运输。跟着 “大厂” 学技术、拓市场,这些小厂慢慢从产业链低端,爬到了中高端。
美的冰箱洗衣机基地更直接,让荆州家电产业 “从零到有”:围绕美的,几十家本土民企冒了出来,做压缩机的、造电机的、产塑料件的…… 以前只能接小订单,现在跟着美的做配套,不仅订单稳定,还学来了先进管理经验。有的企业甚至 “借船出海”,开始给其他家电品牌供货。
就这么几年,荆州民营经济彻底 “活” 了:产业从单一的食品、化工,扩展到家电、新能源新材料;企业从 “个别尖子生” 变成 “优秀生群体”,除了白云边、恒隆,湖北亿钧耀能(新能源材料)、荆州港务集团(现代物流)等新势力也冲上榜单;格局从 “小打小闹” 到 “协同发展”,形成了真正的产业集群。
3、清醒的荆州,有数量多覆盖面广的 “高原”,但还没千亿级的企业 “高峰”
但荆州没被成绩冲昏头 , 翻开百强榜单,问题很明显:上榜企业排名大多靠后,“湖北民企 100 强” 里,荆州最靠前的也才 30 名左右,前 20、前 10 更是 “零入围”。
跟周边城市的 “巨头” 比,差距一目了然:宜昌宜化、兴发,年营收破千亿,是化工领域的 “航母”;荆门亿纬锂能,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全球知名;襄阳骆驼集团,蓄电池业务远销海外。
反观荆州的民企,大多还在传统领域打拼:汽车零部件企业多做低端加工,新能源企业刚起步,缺乏能 “扛大旗” 的龙头。
用一句话总结:荆州民营经济有了数量多、覆盖面广的 “高原”,但还没千亿级、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高峰”,这是荆州接下来要闯的 “关”。
4、未来怎么干?“移栽大树 + 育苗造林”,培育自己的 “参天树”
针对差距,荆州已经拿出了办法,核心就三个字:“补短板”。既 “移栽大树”,也 “育苗造林”。继续引龙头,比如盯紧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只要落地,就能带动一批本土零部件企业升级;重点扶本土,建了 “苗子企业库”,把有潜力的中小民企装进去,税减免、帮融资、送人才,手把手教它们成长。
盯紧 “专精特新”,走 “小而强” 的路。不盲目追求规模,鼓励企业在细分领域 “钻牛角尖”:像恒隆做汽车转向系统那样,做 “配套专家”“单打冠军”。现在荆州已有多家国家级、省级 “专精特新” 企业,未来还要再多孵一批。
靠科技创新 “破局”。推动民企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比如荆州某精细化工企业,跟武汉高校联手研发环保材料,打破国外垄断,利润率直接上涨。同时,政府还补贴研发投入、奖励专利,就是要让民企从 “制造” 向 “创造” 转型。
5、写在最后,荆州这座曾经被低估的城市,正在孕育属于自己的经济“高峰”
荆州的崛起之路,是一部典型的“因祸得福”的逆袭史。曾经的“投资洼地”,通过几十年的坚守和近年的奋起直追,成功将自己打造成了“民营经济的高地”。
虽然目前仍面临“大而不强”的挑战,但深厚的民企基因、日益优化的产业生态和精准的政府服务,已经为荆州铺就了一条独特的复兴跑道。
当“江汉平原的船”不仅载着美的、恒隆、华鲁恒升等民企货物出海,更载着民营企业的梦想驶向全球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曾经被低估的城市,正在孕育属于自己的经济“高峰”。
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还会写出更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