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10万签证费重击印度,全球人才流向生变,中国能否抓住机遇
发布时间:2025-09-25 14:32 浏览量:1
作品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特朗普H-1B签证新政策刚刚出来的时候,整个科技圈几乎乱成了一锅粥。差不多一周过去了,现在可以稍微冷静地做个梳理了。
9月19日特朗普签署公告,宣布从9月21日起新申请的H-1B签证要缴纳10万美元费用,而之前这类签证的政府申请成本一般在几千美元水平。
消息来得太突然,很多正在海外出差或探亲的持签人连夜改行程,有人甚至在机场临时决定不下飞机。亚马逊、微软等大公司也紧急发通知,建议所有持H-1B的员工暂时不要离开美国。
一时间,不少家庭计划被打乱,企业的人力安排也陷入被动,移民律师电话接到手软。
特朗普签署 H-1B 新政
这是特朗普政府的一贯风格,政策出台时总给人用力过猛不管不顾的那种鲁莽,然后就会不断地解释修正,最后达到他想要的目的。大概这就是他的“交易的艺术“吧。
混乱之中,很多人逐渐意识到,这一政策虽然表面上是“提高门槛、保护本土就业”,但是随着新的政策解释不断出现,大多数开始觉得,受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其实是印度籍科技工作者。
数据显示,在2024财年,印度人占H-1B签证获批者的71%,而计算机相关职位又占了近三分之二。印度IT服务巨头如Infosys、Wipro等,原本就因签证费用从215美元涨到5000美元而压力倍增,如今10万美元的“天价”一出,几乎等于把印度中大型科技企业的赴美路径堵死。
不少人认为,这不是单纯的技术移民调控,而更像是一场针对特定国家、特定行业的精准调控。这段时间,特朗普政府正在跟印度政府在贸易问题上对抗,印度的技术移民,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出口贸易。
美国国内企业界的反应也不太一样。大公司如Netflix的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公开表示支持,认为高费用能筛选出“真正高价值”的岗位,避免签证被滥用。英伟达和 OpenAI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认同特朗普的这个政策。
也许是财大气粗的科技巨头确实有这个底气——10万美元对他们要招揽的顶级人才来说并不贵,也许是美国的政治氛围,让这些人在表态的时候更倾向含糊其辞。
可对初创企业来说,这却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家旧金山AI创业公司的COO坦言,公司才20多人,融资金额有限,“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根本无力承担这么高的签证成本。有移民服务初创企业直接表示,今后可能放弃通过H-1B招聘外籍员工。
大公司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摩根大通银行的 CEO 戴米·摩尔就对这个政策非常不满意,认为这会减少美国的工作机会,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预测,每个月可能会流失 1 万个工作岗位,他希望特朗普政府能够尽快调整政策。
印度总理莫迪
不少风险投资行业的人考虑的是另一个问题,这不仅关乎钱,更关乎创新土壤的多样性。如果只有大公司能轻松引进人才,而小公司被排除在外,长期来看,美国的科技生态可能会越来越由几家巨头主导,初创公司的活力将受到压制。
一位投资人指出,在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美国正与中国激烈竞争,此时出台这样的政策,等于“自己砍自己的竞争力”。
H-1B签证制度长期以来是美国科技产业保持领先的重要支撑。硅谷能有今天,离不开几十年来源源不断的国际人才输入——从印度工程师到中国研究员,他们构成了美国高科技竞争力的底层基石。
如今政策突变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在动摇这一基石。不少人开始思考:是否还要把美国作为职业发展的首选?
德国的反应非常迅速。就在特朗普签署公告后没几天,德国驻印度大使就在社交媒体上向印度技术人才公开喊话,强调德国薪资高、机会多,还大幅降低了工作签证的门槛。
德国计划在2025年发放20万个职业签证,其中近一半专门面向印度人。这显然不是巧合,而是一场有预谋的“人才抢夺”。欧洲国家正积极利用美国的政策波动,吸引那些原本打算去美国的科技工作者转向柏林、慕尼黑。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端国际化人次
那么,在这样的变局中,中国和中国人的机会在哪里?
从人才回流的角度看,美国对高技术移民的不友好态度,可能会促使更多在美工作的中国科技人才考虑回国发展。近年来,国内在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环境逐步完善,薪资竞争力不断提升,加上文化认同感和家庭因素,回国对很多人来说已不再是备选,而是优选。
从企业角度看,中国科技公司也可以更主动地拓展国际合作、吸引海外人才。不一定非要把人全部请到中国来,可以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远程合作、参与国际项目等方式,嵌入全球人才网络。
从政策层面看,中国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机制,简化签证和居留流程,提高对国际人才的开放度和吸引力。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和园区已推出针对外籍创业者和技术专家的扶持政策,若能形成更系统、更稳定的引进体系,将有助于在全球人才流动格局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
当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科技体系的强大不是单一政策能轻易撼动的,H-1B之争只是全球人才竞争的一个侧面。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人才高地,还需要在创新环境、学术自由、产业生态、生活品质等方面持续提升。
但眼下,美国的这次政策波动,确实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窗口期——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
长远来看,你觉得美国此举是会倒逼其本土科技人才成长,还是真的会如一些专家所说,削弱其创新活力?这对中国相关产业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