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识酒泉——汉简背后的丝路往事⑧丨通关文书:寒衣处处催刀尺

发布时间:2025-09-25 09:59  浏览量:1

赵负送衣简(右) 新华社 发(据国家文物局网站)

汉宣帝元康元年十月初三,即公元前65年11月5日,立冬将至,玉门关外寒风凛冽。敦煌寿陵里的赵负急着申请出关,要给她的丈夫,担任玉门关千秋燧燧长的䜣送去寒衣。

这一温情的场景,被一枚寥寥49字的汉简“公事公办”地记了下来。1979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在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这件2000年前的“工作记录”。

“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甲辰,关啬夫广德、佐熹敢言之,敦煌寿陵里赵负,趣自言夫䜣为千秋燧长,往遗衣用,以令出关,敢言之。”

敦煌是汉代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玉门关作为汉长城的西起点,更是肩负着守护边疆、保障丝路畅通的重任。

根据汉代的兵役制度,“一岁屯戍”,23到56岁的男子要由县里分批组织到边疆戍守一年。对于敦煌人来说,在离家百里的玉门关服役,算是就近服役的较好选择。赵负的丈夫䜣,就是这众多戍边将士中的一员,他担任千秋燧长,负责着烽燧的管理和守卫工作,责任重大。

当时,边塞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玉门关塞上冬季漫长,天寒地冻、朔风凛冽,“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戍边将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敦煌马圈湾遗址、居延遗址和悬泉置遗址出土有的较多丝织品实物,其中马圈湾和居延遗址出土的纺织品里,丝织品达到了80%以上,另有麻织品和毛织品。两汉时期的河西地区,丝织品是较为常见的面料,这些丝织品包括帛、绸、缯、绢等。其中在悬泉置遗址发现的由多种不同颜色的丝绸拼接而成的丝织品,耐人寻味。它一方面说明当时悬泉置使用丝绸较为常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生活资料的无比珍惜。丝织品和毛织品、麻织品,都可以拿来制作寒衣,为戍边将士提供温暖。

悬泉置发现的丝织品“百衲衣” 新华社 发

马上立冬,赵负带的主要衣物应为棉衣。汉代棉花还没有广泛种植,棉衣的填充物应为丝绵或驼毛、羊毛等。丝绸之路沿线,骆驼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适宜养殖骆驼、羊等家畜,驼毛、羊毛容易获取,是常用的纺织材料和棉衣被填充物,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农民还把驼毛羊毛简单加工成毛线后编织毛衣毛袜等。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物品里有纺轮,也说明当时悬泉置应该常用羊毛驼毛加工毛线。

在马圈湾烽燧发现的一件玩偶小衣服,或许能帮助我们了解赵负所送寒衣的样式——可能被设计为交领式,领部及袖缘采用不同颜色的绢进行装饰。

马圈湾发现的绢制玩偶衣服 新华社 发

从陕西和丝路发现的汉代陶俑服饰,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这些陶俑服饰造型多样,有的穿着长袍,有的身着短衣,服饰的纹理和装饰都十分精美。赵负为丈夫准备的寒衣,样式细节可能相近。

赵负给丈夫送寒衣并非一去一回那么简单。汉代出入关管理严格,从申请、审核、出行、核验到返回,都有严格的流程。赵负需先向乡里提出申请,乡上报县府,县府审核后出具出入玉门关符,玉门关接到关符后,又依令给上级部门玉门候官上报赵负的出入关申请。经过层层审批,赵负才能带着寒衣踏上出关之路。

当赵负带着寒衣,穿越茫茫戈壁来到千秋燧,她的丈夫䜣和战友们一定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暖。赵负送来的不止是寒衣,也是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是精神上的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说,戍边将士的家属也以自己的方式为维护国家的安宁和丝路的畅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者:杨蕴伟

编辑: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