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则利IPO终止:20个月注册长跑背后的业绩生死劫与北交所审核逻辑

发布时间:2025-09-24 20:52  浏览量:1

金则利IPO终止:20个月注册长跑背后的业绩生死劫与北交所审核逻辑

2025年9月17日,衡阳市金则利特种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则利”)北交所IPO终因“主动撤单”画上句号。这家曾在2023年12月过会的特种合金企业,历经20个月注册等待后,终因业绩持续下滑、上市标准“踩线”,成为北交所2025年注册环节首单折戟案例。本文从审核逻辑、财务表现、行业环境及中介风险四个维度,剖析这起“过会易、注册难”的典型案例。

一、时间线复盘:从“暂缓审议”到“主动撤单”的20个月博弈

金则利的IPO之路充满戏剧性:

- 2023年6月:北交所受理,保荐机构财信证券;

- 2023年11月:首轮上会被“暂缓审议”,监管聚焦业绩下滑风险;

- 2023年12月:二次上会通过,上市委要求说明“业绩下滑应对措施有效性”;

- 2024年1月:提交注册,随后陷入漫长等待;

- 2024年8月:审计机构天职国际被证监会处罚,项目中止;

- 2024年9月:紧急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中审众环),复核财务数据;

- 2025年9月:提交撤单申请,终止注册程序。

核心矛盾:过会时(2023年12月)2023年业绩已下滑(扣非净利润降11.4%),但2024年财报进一步恶化(扣非净利润降19.5%至2202万元),直接跌破北交所“最近一年净利润2500万元”的可选标准,触发监管对“持续盈利能力”的实质性质疑。

二、业绩滑坡: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财务数据“三连降”,触及监管红线

指标(万元) 2022年(高峰) 2023年 2024年 2025H1

营业收入 27,365 24,940(-8.8%) 25,337(+1.6%) 12,034(-9.2%)

扣非净利润 3,088 2,736(-11.4%) 2,202(-19.5%) 1,215(-8.5%)

加权平均ROE(%) 13.17 10.54 7.86(<8%) -

- 标准适配性:选择北交所“市值2亿+最近两年净利润≥1500万且ROE≥8%”标准,2023-2024年平均净利润2,469万元(>1500万),但2024年ROE仅7.86%(<8%),触发“单年不达标”的审核敏感点。

- 监管逻辑:北交所强调“持续经营能力”,2023年业绩下滑已被重点问询,2024年进一步恶化,且2025H1延续颓势,证明下滑非短期波动,而是趋势性风险。

(二)毛利率下滑的行业与自身因素

金则利毛利率从2020年的26.8%降至2024年的21.3%,主要受两重挤压:

1. 行业竞争:特种合金(耐蚀软磁合金、耐热钢)下游制冷、汽车需求疲软,2023年空调产量同比降4.2%,公司产品单价三年降9.6%;

2. 成本刚性:动力费用(电价上涨)、设备折旧(募投项目产能爬坡)导致制造费用占比从2022年的18%升至2024年的22%。

关键信号: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从78天增至92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65天增至81天,显示渠道库存积压、回款能力下降,印证需求端疲软。

三、中介风险与行业周期的叠加效应

(一)审计机构爆雷拖延进程

2024年8月,原审计机构天职国际因“康美药业案”被暂停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金则利被迫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中审众环的复核耗时3个月,期间2024年财报审计延迟,直接导致注册材料更新滞后,错失2024年财报窗口期。

教训:中介机构合规性成为注册阶段“隐性门槛”,2025年北交所已对3家因审计问题中止的企业实施重点关注。

(二)家族治理的潜在扣分

作为家族控股企业(钟长林父女合计控制49.27%表决权),金则利的集中决策模式在注册阶段引发监管疑虑:

- 2023年关联交易占比12.3%(向实控人亲属采购设备),虽未超北交所15%红线,但被质疑“内控有效性”;

- 2024年董事长薪酬同比增35%至187万元,而员工平均薪酬降8%,引发“利益输送”联想。

(三)行业周期的不可抗力

特种合金行业具有强周期性,2023年以来全球制造业PMI持续低于50%,国内制冷设备产量增速放缓。金则利虽布局高温合金(用于航空航天)、软磁合金镦件(新能源车)等新产品,但2025年上半年新业务收入占比仅17%,无法对冲传统业务下滑。

对比案例:同期过会的同行企业(如鑫铂股份)因新能源领域收入占比超40%,注册周期缩短至6个月,凸显赛道选择的重要性。

四、北交所注册审核的三大趋势

金则利的折戟,折射出北交所2025年注册审核的新动向:

1. 业绩持续性>短期达标:即使符合“两年平均”标准,单年业绩下滑超20%或触及行业周期性低谷,仍可能被否(2025年北交所注册否决案例中,67%涉及业绩趋势性下滑);

2. 中介机构连带追责:审计、保荐机构的历史合规记录成为重点,2024年以来因中介问题终止注册的项目占比达32%;

3. 家族企业治理溢价消失:2023年前家族企业过会率82%,2025年降至61%,监管更关注“决策制衡”与“利益输送”风险。

五、启示与展望:注册制下的“持续经营”生死线

金则利的教训对拟IPO企业具有警示意义:

- 财务策略:避免“冲业绩过会、注册期下滑”的短视行为,需提供至少1年的业绩企稳/回升证据(如2025年Q3订单同比增25%);

- 中介选择:优先合作头部保荐机构(2025年财信证券保荐项目撤否率28%,远高于行业15%),规避审计机构合规风险;

- 行业叙事:在传统制造业中,需强化“技术升级”故事(如金则利的高温合金连铸坯技术),而非依赖历史业绩。

对于金则利而言,撤回材料并非终点。若2025年下半年新业务(耐蚀软磁合金镦件)实现量产(在手订单6954万元),且2026年业绩回升至2500万元以上,仍有重启IPO的可能。但在注册制下,“持续经营能力”的实质验证,永远是资本市场的入场券。

结语:金则利的20个月注册长跑,揭示了北交所从“形式审核”向“实质穿透”的转变。当业绩下滑遇上中介爆雷,当家族治理碰上行业周期,任何一个短板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IPO不仅是融资战役,更是一场关于“持续生命力”的全面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