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烟花秀”遭痛批后续!安踏市值蒸发125亿,主办方致歉
发布时间:2025-09-24 17:42 浏览量:3
当一个以“敬畏自然”为信仰的顶奢品牌,选择在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圣地,与艺术大师蔡国强联手燃放高空烟花,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豪赌,更是一次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公然背叛。
视频发布不到48小时,公众怒火瞬间点燃,官方调查组连夜进驻。
随之而来的是,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股价暴跌,市值蒸发高达125亿,这场名为《升龙》的营销,最终却“引火烧身”,代价惨重,敲响了所有高端品牌的警钟。
始祖鸟这个牌子,到底是怎么封神的?这个来自加拿大的品牌,在国内硬是把自己打造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一件冲锋衣,价格从四千五到两万块不等,听起来就不是普通人消费的。
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营造出一种稀缺感,所谓的“一鸟难求”,让拥有它的人仿佛自动被划入了某个精英圈层。
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关于它的讨论热度高得吓人。今年推出的龙年限定款,官方定价8200元,转手在二手市场就能被炒到一万二以上。
这已经不是一件衣服了,它是一种社交货币,是穿在身上的“我很懂,我很有品,我也很有钱”的无声宣言。
品牌成功地将自己与“征服自然”、“极致专业”这些概念牢牢捆绑,让消费者觉得,购买始祖鸟,就像是完成了一场对自然的现代朝圣。
可这次的烟花事件,恰恰是对这种“朝圣”叙事的一次公开亵渎。想象一下,一个以敬畏自然为内核的品牌,跑到生态极其脆弱的高山草甸,用火药和爆炸制造一场人造景观。
环保博主和网友们的质疑句句戳心:爆炸的震动会不会破坏脆弱的土壤结构?持续近10分钟的彩色烟尘,对大气和水源意味着什么?所谓的用盐砖引开动物,真的靠谱吗,会不会反而干扰了它们的习性?
这场表演,把品牌精心构建的“自然图腾”砸了个粉碎。更要命的是,它让一些早已存在的信任裂痕,彻底暴露在阳光下。
不少消费者早就抱怨过,花大价钱买来的始-祖-鸟,也会开胶、起球,甚至连标志性的鸟骨头LOGO都会脱落。当“高价”不再等于“高质”的疑云还在盘旋时,一场对品牌核心价值的背叛,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营销活动,其实并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背后藏着的是深刻的业绩焦虑。
始祖鸟一直是其母公司亚玛芬体育的增长王牌,特别是在大中华区,今年和去年上半年的营收增幅都超过了40%,简直是坐上了火箭。但光鲜的数据背后,隐忧早已浮现。
财报不会说谎。始祖鸟所在的技术类服装部门,收入增速已经连续三年放缓了。到了今年第二季度,调整后的营业利润率更是下滑到了13.9%。
市场给出的信号也很直接:曾经抢都抢不到的某款黑色硬壳冲锋衣,现在货源充足。这意味着,品牌的高速增长期可能正在触顶,必须找到新的故事来刺激市场。
就在这场风波发生前的两个月,亚玛芬体育大中华区刚刚换了帅。在任期间为始祖鸟立下赫赫战功的姚剑卸任,接替他的是马磊,一位在体育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将,履历里有中乔体育、滔搏和阿迪达斯等响亮的名字。
亚玛芬的首席执行官郑捷对他的专业能力赞不绝口。新官上任,背负着维持高速增长的巨大压力,采取更激进的市场策略,似乎也成了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公司的营销开支也在一路飙升。今年二季度,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同比增长了23%。钱花得越来越多,就越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活动来证明其价值。
《升龙》项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场高投入、高风险的豪赌,赌赢了名利双收,赌输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满盘皆输。
拉上艺术圈的大神蔡国强,始祖鸟显然是想玩一把高级的,通过文化出圈来巩固自己的品牌格调。
蔡国强是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串走向“鸟巢”的“大脚印”,就是他的杰作,这足以证明他的分量。品牌方大概觉得,有了艺术大师的加持,这次活动就能被赋予一层形而上的深刻含义。
他们确实也准备了一套宏大的说辞:项目意在提升公众对高山文化的关注,使用的烟花是可生物降解的环保材料,还采取了措施保护当地动物。听起来似乎无懈可击。但问题是,当这套艺术叙事,撞上了公众最朴素的环保常识时,它就变得不堪一击。
“在生态脆弱的喜马拉雅放烟花,这本身合理吗?”——这个简单直接的质问,让所有关于艺术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更火上浇油的是,有媒体报道称,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有负责人透露,这个项目备过案,因为用的是环保材料,所以无需额外审批。这个“已备案”的说法,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像一颗炸弹,引爆了公众对活动合法性和背后操作的更深层质疑。
艺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蔡国强并非没有在自然环境中创作的成功先例。1993年的嘉峪关项目,2020年在法国干邑的项目,都曾引发讨论。
他2016年的作品《天梯》,更是广受赞誉,那是一场为百岁祖母和家乡献上的深情告白,充满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获得了普遍的共鸣。
《天梯》的成功,在于它契合了公众的情感价值。而《升龙》的失败,则在于它冒犯了公众的核心价值观。当艺术创作,尤其是在公共自然空间中的创作,脱离了时代的情绪和大众的价值认同,无论场面多么宏大,最终也只会沦为一场尴尬的自嗨。
一个以“自然”为信仰基石的品牌,为了制造市场声量,选择在自然的圣地进行一场华丽却充满争议的表演。这无异于自己走下神坛,然后把自己绑在了舆论的祭坛上,接受公众的审判。
事件发生后,主办方删除了视频,发布了道歉信,并承诺会进行第三方环保评估。但这些,都只是危机公关的常规操作。
=这次事件给所有高端品牌都上了一课:无论市场竞争多么激烈,增长压力多么巨大,品牌的核心价值,永远是那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任何脱离了这根主轴的营销创新,无论形式多么光鲜亮丽,最终都可能变成一场需要用真金白银和品牌声誉来买单的惨痛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