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企生 随笔:尊重人性——文明社会的基石与生命的柔光
发布时间:2025-09-24 08:58 浏览量:2
《慧语人生》
尊重人性:文明社会的基石与生命的柔光
作者:黄企生
人性,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与需求的集合,它藏着对生命的珍视、对自由的渴望、对尊严的追求,也裹着脆弱与复杂的真实。
尊重人性,从来不是抽象的道德口号,而是贯穿于社会治理、人际交往与自我认知的实践准则,是文明社会的基石,更是照亮生命的柔光。
尊重人性,首先要接纳其复杂本质,摒弃“非黑即白”的评判枷锁。
人性本是矛盾的熔炉,善良与自私共生,勇敢与怯懦交织,崇高与平凡相融。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并未将祥子塑造成完美的“受害者”,而是真实展现他从勤劳正直走向麻木堕落的过程:
当努力一次次被现实碾碎,当尊严反复被践踏,即便是最坚韧的人也可能在绝望中迷失。
这份对人性复杂的尊重,让祥子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形象。
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言:
“论人者必于其所处之时代背景中观之,而后其是非功过可得而明。”
看待历史人物亦当如此,曾国藩既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兴名臣”,也因“天津教案”的妥协被斥为“刽子手”,若只用单一标签定义他,便是对人性复杂的漠视。
现实中,朋友可能在你困难时鼎力相助,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嫉妒;
同事或许与你并肩作战,却也会在利益面前暗自较劲。
这些“矛盾”恰是人性的真实,唯有接纳这份复杂,才能真正理解他人,与世界和解。
尊重人性,要守护其对自由的渴望,让生命拥有多样绽放的可能。
自由是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它包括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的自由。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儒家倡“仁政”、道家主“无为”、墨家提“兼爱”,不同学派相互辩论却互不迫害,正是对思想自由的尊重,孕育出影响中国千年的文化根基。
反观中世纪欧洲,教会垄断思想,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烧死,伽利略因支持哥白尼学说被监禁,对自由的压制不仅阻碍了科学进步,更扼杀了人性中探索真理的热情。
纪伯伦曾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这恰是对选择自由的诠释:
父母不应以“为你好”强迫孩子放弃热爱的专业,社会也不该用单一的“成功标准”评判他人的人生。
有人偏爱功成名就,有人向往田园宁静,这些选择本无高低,唯有尊重自由,才能让生命绽放出多样光彩。
尊重人性,更要捍卫其尊严,守住文明社会的底线。
尊严是人性的脊梁,无论境遇如何、财富多寡,每个人的尊严都应被珍视。
2008年汶川地震中,救援人员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即便生命探测仪显示无生命迹象,仍反复搜救;
对遇难者,他们小心翼翼整理遗体、用白布覆盖,让逝者以体面的方式离开。
这份对生命尊严的尊重,是文明的温度。
而作家史铁生曾言:
“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局限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从来不应该成为剥夺尊严的理由。”
如今,城市中的无障碍设施、企业为残疾人提供的就业岗位,正是对弱势群体尊严的认可:
他们与健全人一样,有能力创造价值,有权利追求幸福。
职场中亦是如此,将员工视为“工具”的企业,终将失去人心;
而尊重员工尊严、保障其权益的企业,才能凝聚力量,实现长远发展。
尊重人性,亦是自我与世界的和解之道。
卡尔·罗杰斯说:
“最离奇的悖论是,当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时,我反而能改变。”
每个人都有缺点,有人脾气暴躁,有人拖延懒惰,若因此陷入自我否定,只会加剧内心的痛苦。
尊重自我的人性,便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在宽容中成长。
对待他人,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计较,才能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关系。
面对不完美的世界,尊重人性的人不会一味抱怨,而是如特蕾莎修女般,用爱心浇灌善良的种子:
相信人性中的微光,便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温暖他人、推动改变。
孟子云: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人性,是对生命本质的敬畏,是文明社会的底色。
当我们学会接纳复杂、守护自由、捍卫尊严,便能让每个生命都在被尊重的土壤中,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让人间满是温暖与光亮。
- 上一篇:国庆中秋将迎出游高峰
- 下一篇:旅游菜单已上线,十一我们辽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