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沉淀的生命之歌——读《平凡的人生》之感想|张红芳

发布时间:2025-09-23 20:35  浏览量:1

岁月沉淀的生命之歌

——读《平凡的人生》之感想

作者 张红芳

父亲的自传体纪实文学《平凡的人生》,自1999年冬开始着笔,历经漫长的时光雕琢,直至2023年端午节才装订成册,得以与众人见面。这期间横跨了24个春秋,父亲在创作之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而我作为最亲密的家人,有幸亲眼见证了这一切。

父亲以时间为轴,从童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他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书中细致描绘了学生时代升学无望的遗憾、西北求职的艰辛、“文革”时期爱情的跌宕起伏,以及为了生活不屈不挠的创业历程。一道道难关,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人生的宝贵财富。父亲在60岁花甲之年,于北京的一家药店看门,才终于有了时间开启创作之旅,直至84岁高龄完书出版。回顾他的一生,真可谓“风雨人生,岁月如歌”,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读完父亲的《平凡的人生》,合上书页,思绪万千。这本书宛如当今文学界的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我的心田。父亲并非专业作家,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书中也不见华丽的辞藻堆砌。然而,他那质朴无华的文字,犹如邻家大叔在耳边轻声诉说,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徐徐展开,让人倍感亲切,爱不释手。透过书中的一字一句,我看到了一个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坚持原则、心灵手巧、好学上进、热爱生活、助人为乐,且充满创造精神的乐观主义劳动者形象。

书中有许多令人动容之处,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乐观豁达,笑对人生风雨

父亲出生于1939年,那是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抗日战争时期。虽出身地主家庭,却从未享受过一天地主家的优渥生活。相反,因历史原因,家庭成分问题如影随形,深刻影响了他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但父亲绝非甘愿颓废之人,正如他的名字“云志”——壮志凌云,志存高远。他始终坚守内心的那份坚毅,秉持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从容应对。

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因和二哥争房子发生冲突,村里的公安员竟将他捆绑起来游街示众,还给他戴上了高帽子。然而,父亲回到家中却依旧乐观,煮了面条还打上四个荷包蛋,甚至端着饭到街上吃,毫无丝毫的窘迫之感。因为他坚信自己行得正、坐得直,正义在他这边,不做亏心事,自然不怕鬼叫门。

还有一次,父亲去山上背石板,在他眼中,这并非苦差事,而是一次愉快的春游。因成地主成份不让参军报效祖国,就投身到农业合作社为人们裁剪衣服和去闯西北找工作的洪流中,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酒钢工作时,生活条件艰苦,只能吃野菜充饥,还得去祁连山拉骆驼草,往返步行160里路,可父亲却把这视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机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期间,他住地窝子,浇地时棉裤常常被水浸湿半截,但他依然以苦为乐,穿着粘筒鞋,在夜晚一望无际的田间浇地,累了便躺在麦糠垛上,望着星空畅想未来的生活。这些经历被父亲用质朴的文字记录下来,那份浪漫、乐观与充实跃然纸上。

二、多才多艺,助人亦是助己

父亲是个聪明好学、积极上进的人。尽管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仅上过6年学),但他的求知欲从未被生活的困难所磨灭。当年,村里故意扣押姑姑给他的信,导致他错过去北京求学的考期,无缘中学。然而,他并未就此放弃学习,在家中一边自学,一边接受姑姑传授的初中知识和高中语文。姑姑和姑夫都是老师,家中藏书丰富,父亲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小说和名著。此外,在姑姑的资助下,他还去学习了缝纫技术,这不仅为他日后的写作积累了生活素材,也为他以后的感情生活埋下了伏笔。

父亲的才华远不止于此,他学画画、在酒钢上干校、在车间做模具、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演员、担任缝纫老师、学习养貂技术成为优秀的养貂技术员、养蜜蜂、种花卉、做木工,甚至还能设计房子,堪称“建造师”,在科学种田方面也颇有心得。可以说,父亲无所不能、无所不会。正是他这股不服输的闯劲儿,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了诸多机会,完美诠释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真理。

书中还描写了父亲在酒钢车间工作时的善良举动。他热心帮助受伤的师傅,不仅为师傅打饭,还背着师傅去换药,甚至不嫌脏累地为师傅端屎端尿。看到抢他馒头的农民生活困苦,父亲还拿出钱来,让他去买菜吃。这些细节无不展现出父亲的善良和乐于助人。改革开放后,上庄村为了发展经济,决定学习养貂技术。村大队领导经过反复筛选和讨论,认为父亲有文化且做事细心认真,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父亲被派去学习养貂技术。他不负众望,细心观察、认真记笔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仅仅三年时间,他在当地养貂技术员中脱颖而出,第一年就赚取了五万多元的利润,成功改变了上庄小山村连续三年没有分红的贫困局面,得到了大队领导和县领导的表扬,被评为劳动模范。养貂致富成功这件事也许就是父亲一生中事业最辉煌的高光时刻了吧!

三、情比金坚,真爱跨越时代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当属父母亲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真挚爱情故事。在“讲成分”的荒唐年代,作为“地主羔子”的父亲,婚姻大事屡屡受挫,到了适婚年龄也没有女孩愿意嫁给他。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一次偶然的井陉县推炭之旅,经三老姨牵线搭桥,父亲与母亲一见钟情,从此定下了生死之约。

母亲身世坎坷,家境贫寒,家徒四壁;父亲则因家庭成分问题遭人嫌弃,人人避之不及。然而,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和“文革”时期的重重压力,为了能领到结婚证,在三年时间里,先后八次前往公社。他们冲破了村干部、公社干部的层层阻挠,不图房子,不图钱财,只图彼此之间那份坚如磐石的真情实意和对爱情的忠贞信仰。他们用三年时光丈量三十里山路,在第八次叩响公社木门时,冻僵的手指竟在结婚证上摁出并蒂莲的纹路。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然而,团聚之路依然漫长——父亲户口被拒,爷爷(应该是姥爷,因为父亲是倒插门女婿,所以把姥爷、姥姥叫爷爷、奶奶)早逝,母亲与奶奶(姥姥)带着我和年幼的弟弟在饥寒交迫中苦熬十年,直到“文革”结束一家人才迎来全家团圆时刻。这段跨越十年的等待,见证了母亲如山般的坚韧与付出,也淬炼出这段历经沧桑的感情。今天,父母亲那种不被世俗所困、不为贫贱所移的爱情,恰似一剂清醒良药提醒着当代青年:真正的幸福,源于两颗忠贞之心的相守,源于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勇气与决心。这段用苦难铸就的姻缘,不仅诠释了爱情最本真的模样,更为我们树立了穿越时空的婚姻典范。

父母亲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书中最温暖人心的篇章。

四、心灵良药,治愈“抑郁”与“躺平”

曾将父亲的书送给一位军人老乡,他告诉我,有一位多年饱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借去阅读后,令人惊喜的是,患者的抑郁症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或许是书中父亲的种种不幸遭遇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深深触动了这位患者的内心,给予了他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这个真实事例恰恰印证了这本书超越个人传记的深层价值。尽管历经几十年风雨磨难与种种不幸遭遇,父亲始终以“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的坚韧精神面对挫折,从未被生活压垮。在当今社会,“抑郁”和“躺平”现象日益凸显,父亲的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治愈心灵的良药。它让人们看到,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就一定能走出困境,迎接美好的未来。

五、家风传承,铸就不凡人生

父亲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取得诸多成就,与其深厚的家庭背景和家族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他出生于一个勤劳致富、热爱祖国、重视教育的书香门第与革命家庭。张家祖辈曾以辛勤劳动推木炭推出银镏子而发家,却始终秉持“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

民国时期,老爷爷张凤三作为当地著名书法家(有张凤三亲自署名书写的石碑为证),极其重视教育。他与平山另外两位乡贤共同出资,于平山县东回舍洪福寺西创办七庄高小(即今东回舍小学的前身)。【据史料记载,七庄高小成立于1922年,张凤三(1870–1948)担任首任校长,其后由赵树仁(1864–1928)、赵风藻(1900–1962)继任。这所学校服务周边七庄(七庄含:五荣村为一庄、五西冶、刘家会为一庄、霍宾台为一庄、温塘为一庄、西回舍马中为一庄、郜家庄以南为一庄、东回舍为一庄。)】影响深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凤三老爷爷以校长身份,培养了大批爱国青年,积极投身到革命洪流中。

亲爷爷张炳之作为开明国文教师,毅然将子女送入学堂与战场。家族成员在时代浪潮中各展抱负——从清代山西省昔阳县太爷(父亲的亲爷爷),到北平女子师大毕业的共产党员张松影姑姑;从曾任国民党员、中国戏曲史家的王芷章姑父,到参加平山团的共产党员张云涛二大伯;再从铁血剧社首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张学明姑姑,到救死扶伤的国民党军医张云书大大伯。

这个融汇国共两党、汇集工农学兵的多元化大家庭,以推木炭的双手托举起教育的火把与革命的旗帜。尽管身处不同历史时期、持不同政治立场,家族始终坚守“乐善好施重教育,勤勉奋进报家国”的精神内核。祖辈传承的奋斗精神与坚强意志,早已深深融入父亲的血液。这种深厚的家族文化根基,不仅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也成为他人生道路上持续前行的动力源泉,最终铸就了他那种不屈不挠、始终向上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深深敬仰与学习。

六、静拥芳华,笑对春秋更叠

父亲坚持20多年笔耕不辍,84岁耄耋之年完成这部自传体纪实文学,其坚持与热爱令人敬佩。这种精神不仅是对他个人价值的诠释,更是对年轻一代的激励。父亲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通过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是为了留下个人的记忆,更是为了让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与奋斗。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这部作品超越了个人传记的范畴,成为一部具有社会价值的文献资料。父亲的写作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他没有因为文化水平低而放弃写作,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这种坚持和努力正是我们当今社会中需要弘扬的精神。父亲与时代同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创业、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意志和精神追求,在平凡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这也给当代青少年学习成长树立了榜样。

我认为父亲写的《平凡的人生》是一部在平凡的生活中孕育的不平凡的作品。它不仅是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部浓缩的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的发展史。父亲的每一步人生足迹,都与国家的政策变迁、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生动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细腻的生活观察,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精神的力量;而他的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坚持与热爱的励志教科书。它让我更加了解父亲的一生,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精神品质。我相信,这本书也能给更多的读者带来启发和鼓舞,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勇敢地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父亲的一生在记忆里立体成碑:他是祁连山巅与风沙角力的骆驼草,是华北平原被犁铧反复翻耕却始终抽芽的冬小麦,是用苦胆酿蜜的老蜂王。当“躺平”成为时代症候,这部浸透生命汁液的自传恰似一剂淬火的黄莲——初尝是时代的苦,细品却是生命的甘。那些泛黄纸页上的墨迹,既是个人史诗的拓片,更是亿万中国百姓在历史褶皱里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出版这本书,圆了父亲的出书之梦,也让我萌生了将其拍成影视剧的愿望,以此向为建设新中国付出艰辛劳动的的父辈们致敬。一路走来,风雨人生,岁月如歌。父亲用文字记录的光辉人生与精神力量,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在平凡中追求卓越。这种坚持与热爱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诠释,更是值得学习的生命典范。

现在父母亲晚年生活过得很幸福,按月领着国家给发的养老金。他们携手走过了银婚、金婚、绿宝石婚。子女孝顺,四世同堂,家风很正,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在此衷心祝愿父母亲: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写于2025年5月20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

张红芳,笔名:碧云天,馨闻,女,学历:本科,河北省平山县人,在北京工作,曾就职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演员报》社等单位,目前就职于“中国通用咨询投资有限公司”。喜欢戏曲、音乐、文学、运动、旅游等。座右铭:敬天爱人,与人为善,诚信为本,永远充满正能量,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