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梦回洛阳”联动诗歌研学体验——开启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发布时间:2025-09-23 17:25 浏览量:1
日前,“梦回洛阳——唐代东都文物精华展”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幕。伴随着展览启幕的还有妙趣横生的诗歌研学之旅与互动体验项目,让人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杜甫的仁爱情怀与诗歌的独特美学。
这场为期三个月的展览,以“梦回洛阳”为线索,借杜甫的视角铺展开“东都洛阳”“盛世和晏”“文华锦绣”“京洛记忆”四个篇章,110件唐代精品文物在此集结,展品形成一幅生动画卷,将洛阳作为唐代多元文化中心的风采与经济文化交融的盛景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笔下这份归乡的急切与憧憬,成了展览最动人的情感纽带。展览巧妙构建“归洛之路”沉浸式体验,让隋唐洛阳城的恢宏意象与诗人的赤子之心碰撞交织,引领观众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漫步其中,胡俑的生动,三彩马的昂扬,仿佛让人窥见当年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唐代服饰的绚丽、茶酒生活的雅致又如一场隔空对谈,让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厚重历史,与“扬一益二”成都的诗意烟火隔空呼应,两地风华在展厅中交相辉映。
借着这场展览的东风,杜甫草堂博物馆与多家研学机构、旅行社及OTA平台携手,打造一系列主题文化体验场景与课程。人们可以实地探访、沉浸体验,在深度探究中迸发创意,深入感受杜甫草堂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进一步激发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
展览期间,杜甫草堂博物馆同步推出“霓裳羽衣——唐风服饰体验”“诗圣学堂——研学产品”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搭一间茅屋、玩一次杜诗拼图,简单的指尖触碰,让参与者感悟到杜甫的仁爱情怀与杜诗美学。
8月23日至24日,30组中小学生家庭循着诗的足迹,在“给孩子们的八堂诗歌课——亲子共学营”里,与千年诗歌撞了个满怀。王红老师讲的《我们为什么爱李白》点燃全场热情,蒋瑜老师则以《人工智能与诗》为题,为孩子们打开诗与科技的奇妙之门,让亲子间的诗意联结愈发紧密。
“我们会一直为诗歌文化的传承添薪加火。”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说,继“草堂读杜”“草堂读唐诗”后,这场亲子共学营以新形式搭建起成长的诗意空间,让诗歌走出书本、住进家庭,在孩子们心底播下热爱的种子。
最受孩子们追捧的“我为杜甫建茅屋”研学活动,更是把唐诗与国学装进闯关游戏:读一封杜甫“亲笔信”,瞬间化身“拯救草堂”的小勇士。上午跟着导师解锁杜甫的人生故事,在馆内完成闯关任务,赢取建造装备,下午变身小小建造师,在古建老师的指导下,用木槌、茅草一钉一锤搭起茅屋,亲手触摸榫卯的智慧,体验“上房揭瓦”的童趣。
这场专为8至12岁孩子设计的课程,既有杜甫生平、唐代历史的“硬核”知识,又有动手闯关的快乐,最后还能与非玩家角色“杜甫”笑谈古今,让课本里“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在指尖绽放,让“跟着课本去旅行”充满趣味与惊喜。
策展人语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展陈设计部工作人员、策展人 安羽:
洛阳,盛唐东都;成都,天府之国。两座千年古都因杜甫的生命轨迹而紧密相连,共同谱写出一曲大唐文化的双城记。当杜甫在蜀中写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千古名句时,不仅抒发了个人的归乡之思,更在无意中为千年后的我们构建了一条连接巴蜀与中原的文化纽带。
杜甫作为盛唐由盛转衰的亲历者,其诗歌为盛唐东都提供了最为深刻的精神注脚。策展团队以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思归情怀为引,围绕“梦回洛阳”的核心主题,循着杜甫从“思乡入梦”到“舟中梦醒”的叙事线索,注重诗歌与文物的相互印证,串联起唐代洛阳作为政治之都、商贸之都、文娱之都、诗歌之都的多元文化面貌:含嘉仓的刻铭方砖,映照出“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景象;栩栩如生的三彩马,正是“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的生动诠释;极具张力的三彩骆驼及胡人俑,展现了“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的雍容气度。杜诗以其“诗史”的独特魅力,为这些器物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观众得以透过文物的形制之美,感知盛唐的文化脉搏。他的东都记忆不仅蕴含个人的生命体验,更承载着时代的宏大叙事。这种双重视角让观众能够超越单纯的鉴赏文物,深入思考文明的兴衰,感受中华文化在历史波澜中展现出的韧性与包容。
梦回洛阳,是回望,更是前行。愿杜甫的东都记忆与这些珍贵文物一起,唤醒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新的历史时期续写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时代篇章。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