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穿越万里 “坐标”连心嘉沙

发布时间:2025-09-22 23:04  浏览量:1

“同学们,假设此刻你就是嘉兴市的气象播报员,台风中心正呼啸而来,你会怎样向全市发出最精准的预警?”9月18日,沙雅县幸福小学孩子,隔着4400公里的光纤,与浙师大附属高照实验学校的楼锐锐老师同屏共振,完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确定位置》。

屏幕这端,塔克拉玛干边缘的阳光炙热;屏幕那端,江南水乡的秋风裹挟桂香。楼锐锐老师把一张实时台风路径图一键共享到“云端”,孩子们第一次看见“蓝色海域”,兴奋得睁大了眼睛。他们拿起量角器、直尺,在图纸上画线、标点,纷纷化身“小小播报员”:“台风中心在嘉兴东偏南30°,距离600千米!”稚嫩却笃定的声音,在课堂里回荡。

“为什么不说南偏东60°?”“只有距离行不行?”楼老师循着孩子们的疑问,把“东偏南”“南偏东”之争抛给两地学生共同讨论。嘉兴学生用余角原理解释“小角度优先”,沙雅学生则联想骆驼商队“看太阳辨方向”的老办法,双方越辩越明,最终达成共识:数学的严谨与生活的智慧可以握手言和。

“海上救援”环节更是把气氛推向沸点。楼老师把情境从东海“搬到”塔里木河,假设四艘巡逻船需要救援“搁浅游船”,请学生以救援中心为观测点,描述船只方位。沙雅孩子把本地元素“搬”进题目:“勇士号在胡杨林北侧20千米,北偏西15°”“希望号在塔河大桥下游30千米,南偏东30°”。两地学生分组计算、比对航线,当答案一致时,云端同时响起掌声,连听课的教师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沙雅县教研中心教研员王海良老师介绍,本课依托“云端课堂”平台,采用“1+1+2”同步课堂模式:1名援疆教师主教、1名本地教师辅助、2个班级同步受益,让两地学生用数据共绘教育新思想,定位教育新坐标。

万里“连线”,精准定位的是坐标;携手“同心”,共同抵达的是未来。嘉兴援疆教师用一束光纤,把东海之滨的潮汐与塔河两岸的胡杨紧紧系在一起,在“云端”写下“嘉沙一家亲”的新时代注脚。

来 源:嘉兴援疆(转载沙雅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