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一艘登陆艇背后的峥嵘岁月 “人民28号”八十年航程见证川江航运文化
发布时间:2025-09-22 22:14 浏览量:1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彭瑜 张锦辉
上周末,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刚刚落下帷幕。长江重庆唐家沱段江面,一艘锈迹斑斑的老船迎来好几拨客人打卡。
8月27日,长江重庆唐家沱段,“人民28号”登陆艇停泊在江面。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一艘破旧老船有何魅力引来众人拜访?
“这不是一艘普通的船。”70岁的邹光明曾经是招商局旗下长航集团所属重庆长江轮船有限公司的一名老船员,他告诉记者,“它上过抗日战场,也曾是长江航运的骨干力量,是战争与建设的实物见证,被誉为川江航运文化的‘活化石’。”
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工作人员在“人民28号”登陆艇上进行安全巡查。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江水默默东去,岁月无声流淌。前不久,记者跟随老人走近这艘老艇,试图拂去历史的尘埃,聆听它的壮阔往事。
烽火淬炼:从太平洋战场到中国战场
清晨,记者与邹光明来到位于唐家沱的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有限公司码头。
崭新的游轮在江面闪烁流光,而这艘老艇却更显沧桑。锈蚀的船体、高耸的指挥塔,还残留着昔日的峥嵘。
“别看它旧,雄风还在。”走上甲板,炮台、水手舱、舵工舱、轮机舱一应俱全。许多原装配件尚存:系缆桩、导缆孔、绞关、探照灯,甚至老式开关。邹光明感叹:“这些都是战争年代留下的实物,无声而确凿,讲述着它曾经的使命与荣光。”
登陆艇参加二战时的照片。受访者邹光明供图
老人翻开手机里始终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平坦的沙滩上,士兵持枪向前冲锋。左侧是一艘钢铁战舰,舰身清晰标着“249”。“这就是当年的它——LSM-249,参加过惨烈的冲绳战役。”邹光明声音不高,却字字有力。
1943年至1944年,二战正酣。美国为应对战场需要,在加州圣佩德罗的西部钢铁公司建造了大量登陆艇,LSM-249便是其中之一。它属于中型登陆艇(LSM),总长63米多,宽10米,功率约3600马力,能载重650吨,运载坦克、装甲车和步兵,是战场运输的主力。
1944年10月15日,LSM-249下水,一个半月后正式服役于美国海军,随后被派往亚太战区。次年春天,它参与了关键一役——冲绳岛登陆作战。邹光明指着照片说:“你看,它正在抢滩运输士兵。”
登陆艇参加二战时的照片。受访者邹光明供图
二战结束后,LSM-249随其他舰艇被划入占领区和远东战区服役,直至1946年6月17日退役。战后美国向中国赠送了一批LSM登陆舰,“有的补充进军备,有的转交民生公司、招商局使用。”邹光明介绍。
后来,LSM-249在招商局改名“华114”,调入民生公司后又得名“涪江”。从此,它的命运便与中国紧紧相连。
风雨兼程从“涪江”到“人民28号”
沿着舷梯往下进入,是空荡的货舱。
“抗战时装武器、运士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拉物资。”邹光明说,1949年大批LSM登陆艇留在大陆。人民海军接收了15艘,都以“河”字命名,其余主要留在公私合营的民生公司和招商局,其中就包括这艘LSM-249。
他接着讲:“1956年,民生公司并入长航重庆分局——也就是重庆长江轮船有限公司的前身,‘涪江’登陆艇再次改名,成了‘人民28号’,投身新中国建设。”
“人民28号”登陆艇的老照片。受访者邹光明供图
解放初期,长航重庆分局肩负“川粮东运”、成渝铁路建材运输、抗美援朝军运等重任。“人民28号”因马力大、载重大,被改为货轮,承担各类军事与民生物资运输,成为长江航运的骨干力量。
《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史》记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28号”等16艘登陆艇曾为重庆钢铁厂运送矿石和钢材,向宜昌、武汉、南京、上海输送西南的土特产和粮食,也运回西南急需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被称作建设大西南的“水上骆驼”。
“我跟这老船有缘啊……”邹光明轻抚锈蚀的舱壁,仿佛回到几十年前。1974年他在“人民25号”上实习,常与“人民28号”碰面。1980年葛洲坝截流前,“人民28号”被拖至宜昌承担修船任务。那时他所在的“人民4号”就泊在它旁边。“我常上去玩,每个舱室都熟。”
“人民28号”登陆艇的老照片。受访者邹光明供图
1984年,“人民号”系列大多退役拆解,“人民28号”幸存下来,留守唐家沱,成为川江航运史上最后的见证。
一艘“活化石”战争与建设的实物见证
在宽阔的货舱里,还遗留下一台旧机床,墙上还挂着《工具损坏丢失的处理办法》《工具室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等规章。
“人民28号”登陆艇上留存着的机床。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几十年前,这里机床轰鸣、工人忙碌。”原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有限公司船体车间主任耿光金回忆道,“人民28号”曾是修船的重要据点,也是很多船员共同的“家”。他感叹,“多少人的青春和热血,都留在这儿了。”
老人感慨,这艘船的价值远不止是钢铁和木头——它是抗战历史的实物见证,承载着军民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记忆;也是川江航运文化的“活化石”,记录了中国内河航运的变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工作人员在“人民28号”登陆艇上进行安全巡查。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别瞧它旧,浑身是宝。”邹光明轻抚船舷,如见老友。如今在整个长江流域,像“人民28号”这样保存完整的老军舰已极为罕见。“它们都是战争与建设的双重见证,依然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阳光穿透舷窗与锈蚀穿孔的“人民28号”登陆艇船体,落下点点斑驳光斑。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今年8月15日,川江航运文化园在江北区正式开园。这也是全市首个川江航运特色主题公园。江北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川江航运的重要载体和见证,相关部门正推动对“人民28号”登陆艇的保护与研究,“为后代留下一些可触摸的历史记忆。”
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工作人员对“人民28号”登陆艇进行安全巡查。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江风拂过,唐家沱江面泛起碎金般的光点,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在这个喧嚣变迁的时代,“人民28号”依旧静静屹立,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历史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