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曾以&- 26发动机

发布时间:2025-09-22 17:00  浏览量:1

9月19日,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罕见松口,确认向中国提供PD-26发动机等核心航空技术。

在此之前,俄方曾以"技术保护"为由退出中俄联合研制的CR-929项目,如今普京却是亲自督促这一出口计划。

俄方为何突然反转?这次技术开放会带来什么后果?

9月5日,普京这位俄罗斯总统亲自跑到萨马拉的联合发动机公司,在车间里转了一圈又一圈。

他盯着那条还在调试中的PD-26生产线,下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命令:加速开发,尽快出成果,这是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救命稻草。

14天后,曼图罗夫就在镜头前说出了那句震撼航空圈的话。

俄方准备向中国提供包括PD-26发动机复合材料机翼在内的核心航空技术。

这等同于把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技术保险柜"直接砸开,里面的宝贝一股脑儿倒给了中国。

要知道,PD-26可不是什么普通货色。这颗26吨级推力的航空"心脏",是俄方PD-35家族的衍生型号,全球能造出这个级别发动机的国家屈指可数。

更让人意外的是,俄方还主动承诺提供复合材料主翼技术。

这可是宽体客机最核心的轻量化结构件,直接决定飞机的气动效率、载荷能力和航程表现。

一年前,俄方还在CR-929项目上跟中方较劲,坚持"核心技术不能完全共享"的强硬姿态。

那时候的俄罗斯,在技术合作上总爱留一手,美其名曰"知识产权保护"。

现在呢?曼图罗夫的话说得直白得让人吃惊:"我们愿意为中国的新一代宽体客机项目提供包括大涵道比发动机在内的最关键部件。"

这种180度大转弯,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答案很现实,俄罗斯被逼到了墙角。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制裁来得又快又狠,几乎是"全栈式"打击

法国赛峰公司瞬间切断了对SSJ-100支线客机发动机的供应,美国也停止了对MC-21窄体客机航电系统的出口。

俄方原本寄予厚望的两个民机项目,一夜之间陷入"有壳无芯"的窘境。

更要命的是,PD-14发动机虽然是俄方自主研发,但产能不足,可靠性还在验证阶段。

到了2024年,俄罗斯工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民航客机的订单量同比骤降40%

即便有飞机可以下线,也因为缺乏可用发动机和航电系统而无法交付。

PD-26和PD-35这类大涵道比发动机项目更惨,不仅没有实际装机平台,连测试平台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俄方的技术团队眼睁睁看着多年心血可能化为泡影。

反观中国这边,情况完全不同。AEF-3500发动机项目进展迅速,长江-2000也已完成高原测试。

中国商飞的C919已经实现批量交付,复合材料机翼等关键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

面对这种对比,俄方逐渐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再不合作,连"搭边"的机会都没有了。

普京那次车间视察,与其说是例行检查,不如说是一场带着强烈危机感的"技术松绑"宣示。

9月19日曼图罗夫的公开表态,进一步坐实了这一变化。

这场态度大转弯,说到底是"市场倒逼"的结果。

俄方再不释放技术,就得眼睁睁看着中方走得更远,自己却连"边角料"都捞不到。

但俄方的如意算盘可能要落空了。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在技术合作中"有求于人"的角色。

中国商飞在C929项目的最新规划中明确提出,将采用"国际供应链+国产替代"的双路径推进。

这套打法的潜台词很清楚:谁愿意按我的标准来合作,我就给你一席之地;谁还想搞技术封闭,那就请便。

PD-26虽然被列为备选发动机之一,但并非唯一选项,更没有被视作核心配置。

根据2025年初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发布的报告,国产大涵道比发动机项目将在2030年前完成适航认证

届时中国将具备完全自主的宽体客机动力系统。

这意味着,哪怕俄方最终无法兑现承诺,中国也不会被"卡脖子"。

更关键的是,俄方即便愿意合作,也面临不少自身障碍。

首先是管理体系混乱,联合发动机公司名义上是主导单位,但实际还要听命于俄技集团和多家科研机构。

权责划分模糊,沟通效率低下,这在过去的合作中已经暴露无遗。

其次是技术交付能力堪忧,过去几年俄方屡次因为设备老化、人才流失而延误交付。

中方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不会再把宝全压在俄方身上。

最重要的是信任问题。太多次"说一套、做一套"的合作经历,让中方不再盲目相信俄方的承诺。

CR-929项目的半途而废,到重型直升机项目的不了了之,再到苏-35战机的技术限制。

俄方在技术合作上的"防备式思维"已经彻底失去了中方的耐心。

如今的态度是:合作可以,但必须按中方设定的节奏来走,谁也别想主导全局。

有业内专家指出,未来中俄航空合作的格局将从"联合研发"向"供应链采购"转型。

也就是说,俄罗斯或许还可以提供某些零部件或原材料,但在系统设计、平台主导权上,中方已不再让步。

这场变化的深层意义,远超一次简单的技术交易。

它标志着国际技术合作格局中"话事权"的大换血

过去几十年,俄罗斯凭借苏联时代积累的技术家底,在国际合作中总能占据优势地位。

即便技术逐渐老化,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可以在合作中设置条件、提出要求。

现在这套逻辑彻底被颠覆了。

中国在C919成功商业化之后,已经证明了自己具备完整的大型客机研发和制造能力。

从机体设计到航电系统,从复合材料到发动机技术,中国正在逐步填补各个技术环节的空白。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技术优势正在快速缩水。

制裁切断了技术引进渠道,国内市场又无法支撑大规模投入,创新能力自然下滑。

这种实力对比的逆转,直接改写了合作中的话语权分配。

过去是俄方挑选合作伙伴,设定合作条件;现在是中方选择技术供应商,制定合作标准。

从"技术恩赐"到"平等合作",再到"供应链分工",这个转变过程清晰地反映了技术实力与话语权的直接关系。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合作理念的根本转变。

中国不再迷信"技术引进",而是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理念。

能够引进的技术,用来缩短发展周期;无法引进的技术,坚决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这种战略定力的背后,是对技术主权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普京这次的技术"大放送",与其说是新的合作机遇,不如说是旧的依赖模式的终结。

俄方从过去的技术提供者,变成了今天的技术供应商候选人。

这种身份转换的背后,是全球技术格局的深刻重组

在这个新格局中,谁握有核心技术,谁就拥有议价权和主导权。

结语

从技术"恩赐"到平等合作,中国在国际技术舞台上已经从配角变成了主角。

未来的合作游戏,将按照中国设定的规则来玩,技术话语权的重新分配正在成为现实。

面对俄方的技术示好,中国应该如何既不错失机会,又不丧失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