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倒闭15.7万家!奶茶店集体“蒸发”,谁杀死了甜蜜梦想?
发布时间:2025-09-22 15:26 浏览量:1
编辑:X
过去一年,全国悄悄倒闭了15.7万家奶茶店。
这个数字太过庞大,我们不妨把它揉碎了看:这意味着,平均每一天,都有超过430位老板,在清点完最后一批物料后,默默拉下了卷帘门,宣告一段创业故事的终结。
几年之前,开一家奶茶店还是无数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创业梦想。它门槛不高,看起来又总是人潮涌动,似乎是通往财富自由最文艺、最甜蜜的一条捷径。
然而,当街角的喧嚣归于沉寂,我们才发现,这不再是简单的市场降温,而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一场对行业底层逻辑的彻底重塑。
对于一个奶茶店老板来说,最痛苦的不是没生意,而是忙到起飞,月底盘账却发现自己只是“瞎忙活”。这几乎成了当下加盟商们共同的噩梦。他们被困在一个精心设计的“高营收、低利润”陷阱里,动弹不得。
压力首先来自外部。一条几百米长的商业街,硬生生塞下了十几家奶茶店,密度之高,早已超出了街道的承载力。
更要命的是,整个行业的增速都在放缓。去年新茶饮市场的增速已经跌落到15%至20%之间,这意味着抢地盘的增量时代结束了,所有人都要进行着你死我活的存量搏杀。
紧接着是来自产品本身的压力。你今天推轻乳茶,明天隔壁就上水果茶。翻开各家品牌的菜单,你会惊讶于它们的“心有灵犀”,产品线高度雷同,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这种同质化,让消费者毫无忠诚度可言。他们追逐的不再是某个特定品牌,而是“极致性价比”——在某个价位里,谁能给到最好的品质和体验,他们就为谁买单。
于是,价格战成了唯一的出路。
而第三方外卖平台则扮演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平台补贴大战确实带来了可观的订单量,但商家利润也被压缩到了极致。
很多加盟商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订单越多,账面流水越好看,可实际到手的钱却越少,甚至连水电、人力这些固定成本都在上涨。增收不增利,说的就是这种扎心的现实。
当一个行业的利润薄如刀片,关店潮就成了必然。这场风暴不分大小,不仅是无数中小品牌倒下,就连奈雪这样曾经的头部玩家,今年上半年都减少了160家门店。书亦烧仙草更是惨烈,净减少了惊人的1049家。
当一个加盟商决定签下合同的那一刻,他其实就已经上了一张赌桌。他赌的,不是自己的经营能力,而是他所选择的品牌总部的“后台”有多硬。
因为在新茶饮的下半场,前台的装修、营销甚至口味,都已不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真正的决战,发生在看不见的后端——供应链、运营效率和资本策略。
这场赌局里,蜜雪冰城全球门店已突破5.3万家,仅半年就新增了近万家。古茗在今年上半年也成功突破万店大关。就连走高端路线的霸王茶姬,半年也开出了近800家新店。
另一边的茶百道、沪上阿姨等曾经的明星品牌,扩张速度几乎陷入停滞。整个行业的扩张梯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只有金字塔尖的少数玩家还在保持高速奔跑。
这种分化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赌法”。
以蜜雪和古茗为代表的,是稳健型赌局。他们把重注押在了供应链上。蜜雪的打法是深入上游,自己下场种柠檬、建工厂、铺冷链,把成本控制到极致。古茗则强在仓储配送,其常温、冷藏、冷冻“三温”一体的物流网络,能把最新鲜的原料高效送达每一个门店。
这种看似“笨重”的投入,构筑了强大的护城河。它让加盟商即便在低价带,也能拥有提供“极致性价比”产品的底气,从而在残酷的价格战中活下来。
而以霸王茶姬为代表的,则更像一场风险型赌局。前期,它依靠巨额的营销投入和高端的品牌故事,确实创造了日均卖出800杯的惊人销量。
但风光背后,隐忧浮现。它的总部人力效率远低于蜜雪,每百家门店就需要养活约97名总部员工,而蜜雪只需要17名。更危险的信号是,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其同店GMV(商品交易总额)开始出现持续的两位数下滑。
这种高度依赖营销和品牌光环的模式,一旦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者不再为“网红”标签买单,风险就会迅速传导至末端的加盟商。
如果你现在还认为开奶茶店是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品牌”,那可能已经落伍了。
整个行业的性质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正在从一个贩卖空间和体验的第三空间,回归到“现制快消品”的本质。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不再关心你店里的装修风格或是品牌故事,他们只关心两件事:价格够不够低,购买够不够方便。
这种转变,彻底颠覆了加盟商的角色定位。他们不再是那个可以发挥自主性的小老板,而更像是一个庞大商业帝国体系里,追求极致效率的“标准化兵站”。
行业内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健康线:日均销量400杯。低于这个数字,门店的生存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门店不再是品牌展示的橱窗,而是一个高效产出的单元,其首要任务就是严格执行总部的指令。就像蜜雪所倡导的,门店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与此同时,加盟商需要管理的复杂度却在急剧提升。
跨界竞争已经打响。古茗开始卖4.9元的美式咖啡,而瑞幸则筹备上架1.9元的杨枝甘露。品牌之间的产品线越来越模糊,导致的结果就是,加盟商需要投入更多设备,接受更复杂的培训,去管理一个功能混杂的“快消品站点”。
这会让投入更重,利润更薄,最终把所有人都拖入了极致内卷的泥潭。
在这个新时代,能够活下来的“优等生”,不再是那个会讲故事、懂营销的创业者。
而是那些能够将总部的供应链优势和运营模型,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完美复现的精细化管理者。他们是品牌效率抵达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是整个体系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奶茶赛道的这场大洗牌,并非什么“至暗时刻”,而是一场迟来的、必要的市场出清。它残酷,但健康。
它淘汰的,是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和投机者,让市场回归到商业的本质:效率、产品和供应链。
对于那些仍在牌桌上的加盟商而言,幸存下去的关键,在于彻底放弃对“网红爆款”一夜暴富的幻想,重新理解这个游戏的新规则。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加盟商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所依附的那个品牌,能否在这场长跑中保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