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之死让美以出裂痕?内塔尼亚胡自证清白,特朗普搭档带头质疑
发布时间:2025-09-22 13:58 浏览量:1
一场在美国犹他州大学校园里响起的枪声,本应是一个关于本土政治暴力与枪支管制的悲剧。然而,当31岁的保守派评论员查理·柯克应声倒下,颈部中弹身亡时,没人能预料到,这场风暴的真正中心,竟然会迅速漂移到万里之外的中东。
一颗子弹终结了一位“MAGA”运动旗手的生命,也击穿了美国右翼阵营内部看似坚固的同盟。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点燃这场大火的,不是别人,正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本人。他一次“先发制人”的公开辩白,不仅没能洗清嫌疑,反而像一桶汽油,浇在了早已暗流涌动的火药桶上。
在柯克的死讯还未被官方完全证实的微妙时刻,内塔尼亚胡就迫不及待地出现在社交平台X上。他发布了一段视频,态度强硬地否认以色列与这起谋杀案有任何瓜葛。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甚至引用了戈培尔那句臭名昭著的话:“谎言越大,传播得越快”,将所有指向以色列的猜测斥为“弥天大谎”。
内塔尼亚胡显然是有备而来。他亮出了自己的王牌:一封柯克在生前数月寄给他的信。信中,这位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两个孩子的父亲,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道,支持以色列是他“作为基督徒最大的乐趣”,并为这种支持在美国日渐消退而感到痛心。
内塔尼亚胡反复强调,柯克是“热爱以色列与犹太人民”的挚友。他甚至不点名地暗示,散布这些谣言的人,要么是“出于痴迷”,要么就是“受了卡塔尔的资助”。
这套组合拳打得又快又狠,意图将柯克塑造成一个亲以色列的“殉道者”,从而巩固美以之间的传统情谊。可问题是,这番操作实在是用力过猛了。联邦调查局(FBI)很快就锁定了22岁的嫌疑人泰勒·罗宾逊,并从其短信中得出结论:他系单独行动。特朗普总统也已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
在事实层面,内塔尼亚胡的辩白显得多此一举,反而暴露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国右翼风向变化的焦虑和误判。
内塔尼亚胡的“澄清”视频,立刻变成了反对者手中的武器。柯克生前的好友,包括著名评论员塔克·卡尔森和坎迪斯·欧文斯,迅速发起了反击。
他们没有直接指控以色列,而是巧妙地采用了“我们只是提问”的策略。欧文斯公开暗示,柯克私下里可能并不像信中表现得那样支持以色列,她甚至直接质疑那封信的真实性。
卡尔森的言辞则更为激烈。他批评内塔尼亚胡是在“劫持柯克的记忆来谋取私利”。他更是抛出一个猛料,声称柯克私下里认为内塔尼亚胡极具“破坏力”,并且非常反感他那种“利用美国去发动战争”的做法。
这场舆论战迅速升温。众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公开呼吁民众,应该相信柯克的朋友们,而不是一个“外国领导人”。白人民族主义主播尼克·富恩特斯更是制作了一期题为“是以色列杀死了查理·柯克吗?”的节目,短短24小时内就获得了上百万的播放量。
这些言论绝非边缘杂音。卡尔森在X平台拥有超过1600万粉丝,他甚至将在有特朗普等高层出席的柯克追悼会上发言。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悼念或追凶,而是一场赤裸裸的阵地争夺战。
卡尔森和他的同盟者们,正在试图接管柯克留下的巨大影响力真空,争夺他作为年轻保守派“非正式发言人”的地位,并借此机会,将保守派的外交议程,从无条件支持以色列,拉回到更具孤立主义色彩的“美国优先”轨道上来。
这场风暴看似由一颗子弹引发,但地壳之下的板块早已碰撞多时。查理·柯克之死,不过是那根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柯克本人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公开支持以色列,反对反犹主义,但同时,他又传播过类似“大替代理论”这种在边缘徘徊的观点。近期,他也开始主张美国应该重新调整自己的优先事项。他复杂的立场,让他死后成为了两派都可以拿来为自己背书的符号。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右翼内部对以色列的支持正在悄然瓦解,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观察家梅根·凯利就指出,30岁以下的保守派大多对以色列持反对态度,而柯克正是这个群体心照不宣的“发言人”。
最讽刺的是,柯克自己仿佛预见了一切。他生前曾警告说,美国“国内在以色列问题上即将发生一场地震”。没想到,这场地震竟以他自己的死亡作为了开端,预言以一种惨烈的方式应验了。
面对卡尔森等人的猛攻,传统的亲以色列派也发起了激烈反击。前大使迈克·赫卡比愤怒地谴责那些利用朋友之死来牟取政治利益的行为,评论员本·夏皮罗也转发表示支持。
参议员泰德·克鲁兹则说得更直白,他早已厌倦卡尔森等人借机宣扬反犹观点。他还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细节:他与柯克最后一次谈话,聊的正是“右翼内部高涨的反犹主义浪潮”。这无疑证实了,这场风暴在柯克遇刺之前,早已酝酿多时。
从加州州长纽森到奥巴马、拜登夫妇,民主党阵营纷纷发声谴责政治暴力。但真正撕裂的,却发生在共和党内部。查理·柯克,这位反对禁枪的“MAGA”旗手,如今被他的支持者们视为这场运动的第一位“殉道者”。
他的死,最终揭示了一个比枪支暴力更让美国头疼的危机:一个曾经坚如磐石的政治联盟,正在从内部崩塌。当“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个问题,在保守派内部都无法达成共识时,这场由谋杀案点燃的内斗,动摇的将不仅仅是一个政党的未来,更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民意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