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重点大学介绍——河北农业大学
发布时间:2025-09-22 10:29 浏览量:2
河北农业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别共建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创建于1902年,前身是直隶农务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之一。经过120余年的发展,学校已形成以农学优势学科为引领,工、理、管、经、文、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成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基地。
学校现有保定校区、渤海校区、秦皇岛校区三个主要办学场地,总占地面积2765亩。其中保定校区作为主校区,承载着学校的历史文脉,校园内保留有民国时期建筑群,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渤海校区位于沧州黄骅市,重点发展海洋科学与工程技术;秦皇岛校区则依托滨海区位优势,聚焦休闲农业与旅游管理方向。多校区协同发展的布局,彰显了学校立足河北、辐射京津冀的办学定位。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植物病理学等传统农科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增设智慧农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大数据等新兴交叉学科,构建起"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学校入选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作物学、园艺学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学科。
师资队伍呈现"老中青"梯次衔接的良好态势。现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比58%,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教授团队培育的"冀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5亿亩,棉花专家马峙英教授在抗虫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学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实施"太行学者"计划,近五年引进海内外博士400余名,形成了一支扎根燕赵大地的农业科研生力军。
科研创新体系独具特色。依托"北方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学校在节水农业、盐碱地改良、畜禽健康养殖等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2021-2024年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项。在渤海新区建立的现代农业试验站,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使盐碱地亩产效益提升300%,相关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学校还与隆平高科、首农食品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年转化科技成果超百项。
人才培养践行"太行山道路"办学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起,师生持续开展"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将论文写在燕赵大地上,这一实践育人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万余人,开设本科专业82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创新"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实验班+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模式,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金奖。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2+2"联合培养项目,年派出交换生200余人次。
社会服务彰显责任担当。作为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学校年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5万人次,开发的"农大云"APP服务农户超50万户。在2023年京津冀抗洪救灾中,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受灾农田指导灾后复耕,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对口帮扶的阜平县骆驼湾村通过发展林果产业实现整村脱贫,成为全国科技扶贫典型案例。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甲子的起点,河北农业大学正以"农业强国"战略为指引,深入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融合"发展战略,朝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稳步迈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征程中,这所百年学府将继续谱写服务"三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