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关系持续升温,文化共鸣不断加深,他们为何力挺中国立场?

发布时间:2025-09-22 11:16  浏览量:1

与中国相隔遥远的阿拉伯世界,却有众多朋友,无论年龄,都在热爱中国文化,渴望走进中文的世界。两位长期从事中阿文化交流的嘉宾,致力于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一个反向问题:是否希望中国朋友能从某些新的角度理解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区域,在学术、文学、音乐、电影等领域影响深远,也对世界工程、数学、医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它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伙伴,在政治、社会、教育等方面都与中国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在语言方面,阿拉伯语和汉语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掌握两者的人往往具备极强的沟通能力,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交融能力。

在《这就是中国》节目的现场交流中,有不少年轻观众也提出了他们的思考。例如,于金彪老师来自云南,从事职业教育工作。

他提出:“我们常说文明需要交流互鉴,那么在阿拉伯汉学家的研究视角中,中国经验是否能启发阿拉伯世界对自身发展的反思?换言之,汉学家讲述的中国故事,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讲述着阿拉伯的故事?”

对此,嘉宾回应表示,阿拉伯国家中确实存在许多与中国相关的故事,中国也有着许多关于阿拉伯的记录。这些人类经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经贸、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交流逐步沉淀下来的。

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埃及建交后,许多著名作家访问阿拉伯世界并创作了相关作品,如郭沫若曾写过关于埃及的诗文,杨朔也描写了苏伊士运河和埃及人民的故事。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人对阿拉伯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经验在阿拉伯社会中的回响。

近年来,与阿拉伯作家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阿拉伯作家开始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故事。他们通过切身经历表达出对中国的理解,也折射出阿拉伯社会的自我认知。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正是文明互鉴的关键所在。

另一位观众王倩,是来自上海的消费品行业产品经理。她提出:“我们常讨论西方对中国的误解,那么在阿拉伯世界是否也存在对中国的某些刻板印象?反之,中国人对阿拉伯世界是否也存在误解?”

她坦言,自己对阿拉伯的印象包括石油、头纱、沙漠和迪拜的富裕景象,但也意识到这些可能是刻板印象。

嘉宾回应指出,这些误解确实存在,但现在已有明显改善。过去阿拉伯人认为中国人“长得一模一样”,而中国人则常将阿拉伯世界与骆驼、沙漠、冲突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阿拉伯地区也在不断现代化,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在当地街头频繁可见,女性形象也不再局限于“面纱”与“保守”。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通过书籍、影视作品和亲身经历逐渐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反之亦然。

主持人指出,文化交流是连接误解与真实之间的桥梁。正是一个个作品、一场场对话、一次次互访,最终汇聚成文明互鉴的宏大图景。

另一位观众张艺普来自上海,是一位模拟IC设计工程师。他的问题是:“随着中阿关系日益密切,今天的阿拉伯汉学家如果要讲好中国故事,与您那一代相比,有何异同?他们肩负的最大使命是什么?”

嘉宾认为,今天的中阿关系快速发展,因此,阿拉伯年轻一代汉学家也必须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中国。他们需要摒弃过去想象中固化的中国印象,转向研究真实、现代、多元的中国。

这一代的阿拉伯学生在选题方向上已展现出显著不同,不再拘泥于传统文学,而是关注语言教学、文化传播、科技发展等现代议题。例如,开罗大学的本科生每年都能在埃及赛区的“汉语桥”比赛中获胜,并代表埃及参加全球总决赛。

他们不仅专业能力强,对中国的研究也更为深入,且具备全球视野。

除此之外,另一位学者补充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中阿、中非合作愈发紧密。他观察到一个趋势:中国对阿拉伯和非洲国家的吸引力不仅在于文化,更在于高科技力量的辐射。

大量奖学金开始向理工科领域倾斜,许多青年学者具备工程背景、在中国企业实习过、在科技领域有实际操作经验。他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学家”,但却将在未来中国研究的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构成一股“理工型中国通”的新力量。

可以说,新一代阿拉伯青年学者受益于前辈们几十年来铺设的基础。他们继承的是中阿交流的传统,承担的却是推动这一传统向前演进的使命。

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已经历数十年,如今正处于更深层次融合的关键阶段。

未来,这种交流将不仅限于文学语言,而是拓展至科技、教育、社会治理等更为多元的领域。借由一代又一代中阿文化桥梁的建设者,中阿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必将更深、更广、更持久。

信源:张维为——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