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少 7》埃及站翻车:马思纯 70 元买画被宰,这坑普通人更躲不过

发布时间:2025-09-22 09:28  浏览量:1

“这画 200 埃及镑(约 70 元)值吗?” 马思纯举着刚买的彩绘陶罐画,转头问节目组工作人员时,眼里还带着 “砍价成功” 的得意。可下一秒传来的答复,让她笑容僵在脸上:“隔壁摊位同款,最多 75 埃及镑。”

这一幕不是某档消费维权节目,而是《花儿与少年 7》埃及篇里的真实片段。随着节目更新,“花少被坑” 的话题接连冲上热搜:张晚意因包车超时被司机扣走 3400 元,龚俊买纪念品被商贩认成 “大老板” 坐地起价,整个团队在卢克索三天只逛了常规游客半天能走完的景点。

带着 4 人辅助团队(中文导游、地陪、财务、翻译)的明星尚且接连踩坑,无数网友看得心惊:“明星都逃不过的套路,普通人去埃及岂不是要被‘扒层皮’?” 这起看似综艺节目的 “翻车事件”,其实藏着埃及旅游业的积弊,更戳中了跨国旅行综艺的致命痛点。

《花少 7》里的 “被坑名场面”,根本不是节目组设计的剧本,而是埃及旅游市场的日常操作。这三类陷阱,几乎每个普通游客都可能遇上。

“卢克索神庙的壁画里藏着香料的秘密,等下带你们去百年老店尝尝真正的玫瑰精油。” 导游穆穆的讲解刚到关键处,就话锋一转指向了购物。节目里,这样的 “软推销” 贯穿全程:参观卡尔纳克神庙时提香精,逛尼罗河时说地毯,甚至在帝王谷聊历史时,都能扯到当地的金饰作坊。

更套路的是 “价格双标”。马思纯花 200 埃及镑买的画作,本地华人透露实际批发价仅 50 埃及镑;张雅琪砍到 100 埃及镑的围巾,相邻摊位喊价才 30 埃及镑。“导游带过去的店,抽成能到 40%,自然会拼命推销高价货。” 常驻埃及的华人博主小李直言,普通游客没有明星的 “镜头庇护”,往往被导游和商家联手 “围剿”,不买东西还会遭遇冷暴力。

如果说几十块的小商品宰客是 “开胃菜”,那交通和体验项目的 “天价套路” 才是真的坑。节目里张晚意团队因包车超时 1 小时,被司机索要 3400 元(约合 1.5 万埃及镑),这个价格是当地正常包车费的 6 倍。

这绝非个例。有游客在某平台吐槽:“骑骆驼时说好 100 埃及镑一圈,下来后被牵驼人要 1000 镑,说‘圈’是按骆驼步数算的。” 更狠的是 “景点锁门套路”—— 部分小众神庙的看守会故意晚开门,暗示游客 “给点小费就能优先进入”。普通游客若反抗,还可能遭遇当地小混混的围堵,最终只能花钱消灾。

节目组一开始宣称要做 “古文明深度游学”,可实际行程却暴露了 “外行规划” 的短板:120 人的庞大团队拖着几十箱设备,光是景点入场协调就要 1 小时;卢克索博物馆的讲解占了整期节目 40%,内容全是百度可查的基础知识点;原定的马达女王宫、康翁波神庙等景点,因 “拍摄时间不够” 直接取消。

普通游客要是跟着这样的节奏走,只会更糟。“埃及很多景点下午 4 点就停止入场,导游为了带购物点,会故意拖延上午的行程,导致核心景点只能匆匆打卡。” 去过埃及的网友 @阿 May 说,她的旅行团甚至把 “自由活动” 安排在偏僻的居民区,想逛真正的市集都要额外加钱。

按理说,明星团队配备了专属导游、地陪和财务,避坑能力远胜普通人,可为何还是接连 “踩雷”?答案藏在节目组的三个致命失误里。

这次埃及站的导游穆穆、地陪小丽,都是前季嘉宾马哥推荐的 “熟人”。看似能降低沟通成本,实则埋下了隐患:穆穆虽是网红导游,却没有埃及旅游局颁发的正规许可证,讲解时经常出错 —— 把 “罗马人修改壁画” 类比成莫高窟遭破坏,被考古博主批评 “缺乏基本历史常识”;地陪小丽更是连景点开放时间都搞不清,多次让团队在烈日下等 1 小时才发现 “来早了”。

反观成熟的跨国综艺,比如《中餐厅》,会提前 3 个月和当地旅游部门对接,筛选有资质的供应商,还会签订详细的服务协议。《花少 7》这种 “人情大于专业” 的操作,本质上是对行程质量的不负责任。

节目里多次出现消费纠纷,但解决方式都是 “内部协调”:张晚意的包车费争议,靠助理私下砍价降到 1500 元;马思纯买贵了画作,也只是 “下次注意”。从头到尾,节目组都没提过埃及的维权渠道 —— 其实埃及旅游警察有专门的中文投诉热线(126),部分景区还有 “游客权益办公室”,可这些实用信息,观众根本没从节目里看到。

更讽刺的是,当龚俊问 “怎么避免被宰” 时,导游只说了句 “多砍价”,却没说 “砍价要录音”“先问清所有费用” 这些关键技巧。本可以成为 “旅行避坑指南” 的内容,硬生生变成了 “明星受难记”。

老观众追《花少》,看的是明星之间的互动和真实的旅行反应。可埃及篇里,明星互动镜头占比不足 20%,剩下的不是导游冗长的讲解,就是神庙壁画的特写。有网友吐槽:“打开电视以为在看《埃及通史》,快进 10 分钟还是在讲拉美西斯二世。”

这种 “教育式综艺” 的尝试,完全偏离了节目的核心定位。想做文化输出没错,但《花少》不是纪录片,观众需要的是 “明星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埃及有多好玩、要防哪些坑”,而不是听网红导游讲 “百度百科”。

《花少 7》的 “翻车”,倒给打算去埃及的游客提了个醒。结合节目里的教训和当地华人的建议,这 5 条避坑指南一定要记牢:

选导游看 “双证”,别信 “网红推荐”:必须选持有埃及旅游局许可证(Tour Guide License)和中文导游证的人,签约时要写清 “不强制购物”“讲解错误赔偿” 等条款,避免找 “熟人介绍” 的野导游。消费前 “三问清”,关键环节要录音:买东西、包车、体验骑骆驼前,一定要问清 “总价多少”“是否包含所有费用”“有没有额外收费项目”,最好全程录音,遇到宰客直接拿录音对峙。维权找 “官方渠道”,别忍气吞声:拨打旅游警察热线 126(有中文服务),或去景区的 “游客服务中心” 投诉,出示录音、付款凭证即可,当地监管部门对外国游客的投诉还是比较重视的。避开 “明星同款”,找本地人的店:香料市场、汗・哈利利市集里,挂着 “明星打卡” 招牌的店价格普遍高 3 倍,往小巷子里走,找本地居民光顾的店铺,价格实惠还不容易被坑。行程自己规划,别信 “低价团”:低价旅行团基本靠购物抽成赚钱,建议自己订机票酒店,在国内旅游平台找 “小团定制游”(20 人以内),既能保证体验,又能避免被强制消费。

《花少 7》埃及站的争议,本质上是 “造梦综艺” 与 “真实旅行” 的脱节。观众想看的不是明星在镜头前 “假装被坑”,而是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应对麻烦、解决问题;不是听漏洞百出的历史科普,而是 get 真正有用的旅行技巧。

如果节目组下次还想做跨国旅行,不妨学学《极限挑战》的 “接地气”—— 让明星用有限的预算自己规划行程,遭遇坑蒙拐骗时自己去维权,这样既能展现真实的旅行状态,又能给观众提供参考。毕竟,旅行综艺的核心从来不是 “看明星游世界”,而是 “跟着明星学怎么游世界”。

至于打算去埃及的我们,不必因节目里的 “坑” 望而却步。毕竟,古埃及的文明魅力从不会被套路掩盖,只要提前做好功课,避开那些 “明坑暗雷”,就能真正感受尼罗河的浪漫与神庙的庄严。而《花少 7》最该做的,是从这次 “翻车” 里吸取教训,下次别再让 “被坑” 抢了旅行本身的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