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红薯竟是偷渡来的?亩产数千斤养活4亿人,为何当不了主粮?
发布时间:2025-09-15 18:23 浏览量:2
今天新品种的红薯可以轻易突破三千公斤的亩产,重庆有近五百万亩土地都在出产这种块根。它或被加工成淀粉,发酵成酒精,或制成饲料,支撑起现代食品工业的链条。
可现在中国四千万亩的红薯种植面积旁边,是马铃薯近七千万亩的碾压性优势,可历史上红薯绝对是大大的功臣,为什么现在退出主粮序列了呢?
明清之际的中国正经历着小冰期,水灾与旱灾交替频发,稻谷作物的传承体系瞬间被摧毁了,饥荒成为悬在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就在这个节点红薯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不择土壤,在贫瘠的沙地、山坡甚至盐碱地都能扎根。同时又耐旱,在缺水的年份依然能保证收成。一亩地产出也能轻松达到稻谷的二十倍。
收获后还能在地窖里储存长达半年,成了对抗青黄不接的完美储备粮。
这些特性让红薯迅速成为救荒图存的神器,它填补了传统主粮因灾害留下的巨大缺口,将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家庭拉了回来。
所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红薯、玉米这些美洲作物的引入,我们历史上是不可能有粮食冗余的,人口也就不可能有爆炸式增长。
明末尚在六千万挣扎的人口基数,到清末一举突破了四亿大关,这多出来的数亿生命,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红薯的滋养下得以繁衍的。
哪怕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国的大饥荒中,红薯也是最后续命对角色。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民谣,刻印着一代人最沉痛的集体记忆。
可这个改变了中国人口结构、数次将民族从饥荒边缘拉回来的作物,竟然是偷渡过来的,这你敢信?
故事的起点在1593年的吕宋岛,当时这里是西班牙殖民地,也是红薯从美洲抵达亚洲的重要一站。
西班牙殖民者自然是知道红薯高产耐旱价值的,于是在殖民地内部将其列为战略物资,用来供养军队与殖民者,也严禁将红薯带出吕宋,违令者处死。
可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在吕宋经商时却敏锐注意到了这种漫山遍野生长的植物,当年的福建山多田少,粮食不足,如果真的能把红薯带回福建,那绝对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儿。
可在西班牙的严格监管下,想要投运红薯何其难也,第一次他将薯苗小心藏在货箱底部想要蒙混过关,可没逃过海关检查,薯苗全部没收不说,陈振龙也险些入狱。
第二次他把薯藤编入藤篮,结果再次被查获,这一次陈振龙就没那么幸运了,不光收到了罚款,还被驱逐出境。
前路似乎已经断绝,但陈振龙没有放弃,既然要走,那就在走之前再赌一次!
他花重金再次买了跟红薯藤,找了一根吸水性极强的粗绳,将薯藤编入绳子的纤维之中,为了彻底伪装,他还在绳子表面涂满污泥,让绳子看起来就像一根普通船缆。
这次天佑中华,检查官没有注意到这根毫不起眼的缆绳,红薯也就跟着船只晃晃悠悠的离开了吕宋,陈振龙成功了!
1593年五月,陈振龙抵达福州港,他立刻在自家空地上试种这根来之不易的藤条,四个月后,藤蔓爬满山坡,地下挖出了数千斤果实。
此时福建正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颗粒无收,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心急如焚,贴出告示重赏能献出救灾良策的人。
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将红薯连同详细的《种薯法》一同献给了官府,金学曾如获至宝,立即下令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种植。
红薯也不负众望拯救了无数饥民,为了感念金学曾的恩德,百姓亲切地将这种作物称为金薯。
当然先辈也不光陈振龙一个,东莞人陈益从越南将其带入广东,另一品种则通过缅甸和印度传入云南;还有路径从文莱进入台湾。
但陈振龙冒着杀头风险用一根藤条偷渡救万民的故事,才是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笔。今天的福州乌山之上依然矗立着先薯亭,亭边石碑上镌刻着他的功绩:明万历二十一年,长乐陈振龙冒禁携薯藤归闽,活人无数。
红薯在我国历史上居功至伟,可为什么始终无法取代水稻、小麦和玉米,成为国家认可的主粮呢?
红薯高产没毛病,但红薯有个结构性缺陷,它是个虚胖!亩产数千斤确实没夸张,但其中60%到80%都是水分,五千斤收获里真正的干物质可能只有一千多斤。
再就是能量密度也差点意思,每100克红薯提供的热量大约在60到100大卡之间,而100克小麦粉的热量则340大卡以上。
人得吃下三倍甚至五倍重量的红薯,才能获得与一碗麦饭相当的能量。对国家粮食系统来说,这就是三倍的运输成本才能换来同等的能量供给,虽然可以果腹,但带来的却是低效。
更何况红薯还存在营养结构失衡的问题,主粮不仅要提供热量,还必须提供构建身体的蛋白质。
红薯的蛋白质含量极低,每百克仅有1克左右,与小麦粉超10%的含量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而且红薯的蛋白质质量也不高,缺乏人体必需的蛋氨酸。
日本就是个典型被红薯击垮的国家,二战结束后,日本的主粮被军需截留,民间被迫很多食用红薯充饥。
据日本厚生省1946年的官方调查,那一代青少年由于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平均身高竟比战前下降了整整3厘米,日本人本身就矮,这下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矮人国了!
所以红薯可以暂时填饱肚子,却无法支撑民族的长期健康与发展,它能救急,但不能立国。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红薯与生俱来的物理属性,作物要成为主粮就必须能被纳入国家的储备与调配体系。
稻谷、小麦、玉米可以被脱水干燥,以标准化形态在粮仓中储存数年之久,国家也可以通过统一收购、储备和投放来稳定市场、应对灾难,这是粮食安全的基操。
可红薯做不到,它是鲜活的块根,呼吸作用旺盛,极易腐烂。常规环境下十几天就会变质,即便是专业窖藏,也需要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2到15摄氏度,湿度维持在85%左右,这对国家级大规模储备来说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一个无法被标准化和长期储存、无法被高效运输的作物,注定无法成为政策工具,也无法成为战略资源,它进不了国家的粮仓,就拿不到成为主粮的入场券。
参考资料:
重庆甘薯新品种亩产超3000公斤
2024-10-31
农民日报
八闽文脉·人物|“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一家七代引种推广甘薯的故事
2022-09-27
文史丨又到红薯飘香时!这一食物是什么时候来到重庆的?
2023-01-13
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