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这四大名将有一人在成都,邓艾都无法灭亡蜀汉,这四人是谁?
发布时间:2025-09-20 20:54 浏览量:1
三国后期,蜀汉一夜消亡。成都城的安静,绵竹战场的喧嚣,很难让人把这一切连到一起。外行看热闹,内行皱着眉。很多人以为蜀汉亡得突然,其实不是,背面藏着极深的裂纹。有人过分夸蜀汉末期的安稳,但到底什么造成了这场事故,其实大家心里多少都清楚——绵竹啊,绵竹之战输得太惨了!
司马昭那一年三路伐蜀,人们都在盯着钟会是不是能冲得进去。钟会把人带了进汉中,姜维死死守着剑阁。只用多撑两天,钟会的粮路就断了。蜀汉还有几座坚城,魏军不是没人饿过。哪怕邓艾换个走法,也不会那么轻松,但事情没按常理来!
邓艾绕了个圈,阴平小道翻山突然杀到蜀中。他是远道而来,没有像样攻城器械,也没粮草的底。休整不便,战力缺乏,但大家又都在盯着主战场,后方空了。人们总说“蜀中地险”,可那一次,险地变得脆弱。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名头大。可诸葛亮早亡,儿子还没长稳。当年夷陵、襄樊一系列战事,诸葛亮在正面厮杀时,诸葛瞻还是个少年。他没有恶战的磨练。大军逼近,他不听恪守坚城的建议,死拼出去。那一战,就是兵败如山倒。绵竹一丢,成都城门就敞开了。
后来邓艾兵锋直逼成都,蜀汉军无可用之将,刘禅只能降。太快了。很多蜀汉老臣都没反应过来。事情结束得像一场梦。外人说“蜀汉软弱”,其实是短板暴露了。内行才知道,如果当时有一位经验老道的名将在成都,这段故事或许早就改写。
再想想,“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人拿这句话对廖化冷嘲,实际上这不是说他差。那会儿能上阵的都是老人。廖化算是全蜀汉打过最多恶仗的人之一,北伐和夷陵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能从那些大败局里活下来,实在是命硬。
他要是真在成都,绵竹绝不会轻易丢。邓艾这支队伍其实虚得很,廖化有的是经验。他会坚壁清野,不会出城硬杠。这样的话,邓艾只能在荒山耗死。没有攻城槌,没有大粮草,攻城容易守城难!
张翼呢,他和廖化一样,是从艰苦的战事一路走出来的老人。张翼在汉中之战、北伐之战都出了力。评价他的人不少,说他的用兵和廖化、王平并列。要论镇守要道,张翼脑子清楚。换他负责,邓艾这路也未必能舒服。
如果张翼率人抢占险隘,死守关口,不跟邓艾对阵,绵竹城就是铁桶。即便邓艾杀进一片平原,也是一座城在那儿挡着。等到援军不断赶来,邓艾不会好过。魏蜀交战,不是谁的兵多就能赢,很多时候胆识和耐心比热血重要得多。这一点,诸葛瞻是学不到的。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霍弋没赶来?霍弋是名将霍峻的儿子。他和刘禅一起长大,南中一直有他守着。魏军一路攻来,他请愿请调回成都,结果被刘禅回绝了。理由是成都防备现成,不需要外援。霍弋感到不安,但话说出去就翻不了天。
现实是,霍弋的敏锐来自于家学。他的父亲霍峻当年以数百士卒守葭萌关,一年不破,敌军折戟。一种军事本能,碰见风头就靠近火线。可惜机会就这样耽误了。不少史学家认为霍弋如果在成都,他会选择更稳妥的防御,他见惯了苦战,不会一味死拼。
有人还记得罗宪。罗宪是被黄皓排挤转到巴东太守的名将,他为人刚直,嘴不甜。对东吴防线,他是一道坎。当时东吴打着“保护蜀汉”的名义包抄永安,但罗宪死死守着城池。六个月,在没有援军的情形下,把陆抗等东吴大军都挡住。
罗宪的用兵讲究有的放矢。永安一城,孤立无援,对手来势汹汹,但他就是不让出余地。这样的人物,如果他在成都,绵竹城就跟永安一样,能耗上半年。等蜀汉勤王军队陆续赶到,袭击邓艾孤军,整个进程可能完全不同。
也有人质疑这些名将。说他们年事已高,战力毕竟有限。但当年廖化六十多还在前线,张翼比他更老,身体却硬朗。罗宪年轻有冲劲,霍弋更是书生气。经验和状态,两者在军旅生涯未必冲突。
宣布蜀汉灭亡的那一刻,成都城里没人高兴。百姓们迷茫,官员们无力,历史就像一把刀,突然扎进了众人心口。是绵竹之战后接连失控?还是之前多年积累的裂痕突然爆发?没人敢拍胸脯。
有观点说,诸葛瞻虽败,但他未必无能。应对邓艾突袭,心理压力远比以前大,将领的情绪波动难免传染到士兵。激进出击,也是被环境裹挟。蜀汉已经没有回旋空间,那时多一份谨慎,结果会变吗?这话未必都对。
有人觉得,名将们在生死关头会不一样。有人又说,蜀汉的败因不仅是将领,根子还是在制度、民心和经济。城防再坚,也撑不过人心的散乱。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已经发生”,但人们偏偏爱琢磨那些错失的可能。
当然,现实是,空想没有意义,但如果廖化、张翼、霍弋、罗宪能有一人在成都,他们的选择民众会相信吗?制度上的疲软已经埋下隐患。确实有研究指出,兵力总数比战术更关键,蜀汉兵源已枯竭,哪怕名将在位,也只能多拖几月,无法改变结局。可又说不准了,有时候一个人能撑起最后一道防线——张翼守险,罗宪守城,霍弋警觉,廖化硬气。
局势混乱之下,变数太多。绵竹之战是蜀汉的死穴吗?可能不全是。有权威数据,邓艾带去的实际部队不过几千,姜维主力仍在,后路不稳,失守还是惊喜?但一个闪失,整个王朝就脱轨。名将不是神,也可能失败。
不少将领的在场与不上场能改变一场战役吗?史料里有说他们是铁血中流砥柱。但一支命运的洪流里,个人意志常常弱于趋势。如果他们在,不出城死拼,拖住邓艾,成都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陷落?又有人说,拖下来后,钟会不一定退兵,魏蜀双边还是持久消耗。
也有受雇数据分析人士认为,蜀汉后期经济崩溃,绵竹防线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名将再多,后勤断了,城池守不住。实际上,这类见解最近几年不少,财经数据都能说明蜀汉的经济体量下降已成必然。这样的话,哪怕邓艾被拖死,还有下一步进攻。
但谁都不能否认,要是四大名将有一人在成都,绵竹之战会比较难被攻破,结果不至于那么惨烈。蜀汉可能还是撑得住最后一口气。
历史上的绵竹战场,一定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无解。每场战争,都是偶然和必然混杂,牛人没能碰上关键机会,不是没人努力,而是天命难辨。这一次,蜀汉丢掉了所有救命的可能。
但“如果”这个词,总会让人多想一会儿。有人说是诸葛瞻没把握住机会,有人认为老成持重是胜算的关键。也许史书外的那些细微角落才是真正的答案。蜀汉的终局,不只绵竹之败,还有更深层的苦衷。
故事暂且说到这里。谁会想到一个王朝的终结,竟然只不过是几位老人未能站在本该出现的地方。
- 上一篇:成为「网红」,是始祖鸟犯的错
- 下一篇:0921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欢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