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画——跨越万年的艺术长廊
发布时间:2025-09-20 07:05 浏览量:1
贺兰山岩画,这座跨越万年的艺术长廊,记录了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与信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原始物证。
贺兰山,这座横亘于宁夏北部的山脉,是宁夏的"父亲山",它阻挡了沙漠和寒流的侵蚀,造就了"塞上江南"的富饶美景。而在贺兰山东麓绵延200多公里的范围内,分布在27个山口的数以万计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至10000年前的生活场景,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诗"。
这些岩画是古代游牧民族集体创作的结晶。
贺兰山岩画——太阳神?
贺兰山岩画的创作时间跨度惊人。经科学家用"地衣测年法"鉴定,这些岩画的制作时限跨度将近万年,从商周时期的鬼方、獯鬻、猃狁、鬼戎,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狄、戎、匈奴,再到隋唐至西夏、元时期的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
岩画创作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不同游牧人群在绵延数百里的山崖上凿刻岩画,真实留下了他们的文化和文明足迹。
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并用文字记录贺兰山岩画的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他在《水经注》中记载:"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的制作技艺展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岩画一般采用敲凿、磨刻、划刻三种方法制作图像,其中又以敲凿法为主要方法。
敲凿法是作图者用经过加工的锥尖部工具,在石面上直接锤打出凿点,由凿点勾划组成图像轮廓。磨刻法则是用工具在岩石硬度较低的石面上来回磨擦而制成图像。划刻法是用坚硬工具在石面上刻划出图像轮廓。
贺兰山地区岩石硬度普遍较高,创作者根据需要,往往把三种方法混同使用。这样制作出的图像线条匀称流畅,图像清晰美观,表现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
贺兰山岩画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堪称远古生活的全景画卷。上万幅岩画包括了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牛、羊、马、鹿、虎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
动物图像共有野牛、野猪、野马、鹿、山羊、马、驴、狗、骆驼、虎、豹、狐、狼、熊等及禽类共35种,其中野生动物数量不少。
在回回沟的一幅"巨牛图"长2.01米、高1.01米,与真牛一般大小,刻于40多米高的岩顶上。三道复线准确地勾划出牛的轮廓,在轮廓线内外又刻有几只小山羊,大小映衬,使画面显得既神武又活跃。
人物岩画数量很多,有不同正面和侧面人像,人和动物组合图像,以及人的面部图像和人面装饰图像。
贺兰口岩画以其密集的人面像分布闻名于世。在这条长约540米,平均宽度不足50米的山谷两侧,共有708具构图奇特、形象怪异的人面像或类人面像。
这些人面像形态各异,各具表情,很少雷同。对于这些表现怪异的人面像图像,岩画研究专家普遍认为是史前原始社会时期盛行巫术的产物,表示对神灵和图腾的崇拜和宾服。
其中最著名的是"太阳神"岩画,画面用放射状线条代表太阳的光芒,向外夸张凸起两腮,怒睁一对环眼,十分威严甚至恐怖,使人看到它便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05 分布特点,两大岩画类型
贺兰山岩画的分布因自然条件差异,可分为山地岩画和山前草原岩画两种类型。
山地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中北段,大多凿刻在深山腹地的山谷岩壁上。如黑石峁岩画,归德沟、白芨沟岩画,以及韭菜沟、大西峰沟岩画。这些岩画分布集中,画面大小有别,最大的有几平方米,最小的仅几平方厘米。
山前草原岩画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上的荒漠草原中。这类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北段的大武口区和惠农区境内,如麦如井、翻石沟、大树林沟、小树林沟、红果子沟等地。
据统计,这类岩画有上千幅,但由于采石原因,数量有所减少。
贺兰山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震撼。岩画以写实主义的风格为主,表现方式单纯而朴实,洗练而粗犷。
许多动物图像大多从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岩画创作者在描绘它们时,能以简略的"笔法"勾划出对象的基本轮廓,而又敏锐地把握其突出特征,如鹿和盘羊的角、马和山羊的腿、野猪的鬃毛等。
贺兰山岩画继承了原始艺术粗犷浑厚的艺术风格,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
其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
贺兰山岩画在世界岩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贺兰口是人面像岩画最多的地方,名冠世界岩画之首。
与全球其他著名岩画相比,贺兰山岩画以其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分布区域集中而蜚声海内外。
大麦地岩画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中卫北山深处荒漠腹地,因位置隐秘,保存相对完好。现遗存的史前岩画1万幅以上,其中方圆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遗存岩画个体图像达8532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个体图像1422个,堪称世界之最。
其中一块石头上雕刻的野山羊高4厘米,长8厘米,这种微雕岩画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贺兰山岩画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是当代人的重要使命。1996年11月20日,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画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4月,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月,被建设部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2013年,银川市启动了岩画抢救性保护工程,成功解决了贺兰口20处濒临脱落、松动、苔藓覆盖等自然病害问题。2021年1月,宁夏通过数字化技术对贺兰山岩画进行多方式、多维度、高精度的记录,既能将濒临消亡的岩画永久留存,也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贺兰山岩画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它承载着古代贺兰山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集体记忆,是各民族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到“多元一体、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始物证。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史诗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它们跨越时空,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童年时期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共同的文化根源和人类一致性。正如古人所言:“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参考文献
《贺兰山岩画:刻在石头上的远古呼唤》,四川政协网
《远古岩画-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贺兰山岩画》,百度百科
《贺兰山岩画》,快懂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