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侬杀熟 ?两年涨价超 50%,6 万自行车逼走 “穷鬼”,对家开心了
发布时间:2025-09-20 16:53 浏览量:1
曾以 “白菜价” 笼络人心,被封为 “穷鬼天堂” 的迪卡侬,如今却画风突变。
短短两年,商品销售均价涨幅超 50%,昔日 20 元能拿下的基础款 T 恤难寻踪迹,健身短裤都飙升至 130 元。
不仅如此,还推出近 6 万的高端自行车,设立四大专业子品牌。
这一番操作,让老顾客直呼 “高攀不起”,纷纷离去。在这场涨价与高端化的冒险中,迪卡侬究竟打得什么算盘?它真的在 “杀熟” 吗 ?
或许有人会说,迪卡侬涨价不过是顺应市场规律,毕竟这些年原材料、人工、门店租金哪样不涨?
企业要活下去,适当提价本就无可厚非,总不能一直贴着成本卖,真当自己是 “慈善机构” 不成?
而且,哪个品牌不想往上走,搞高端化转型也是为了拓宽市场,难道一辈子困在 “平价运动超市” 的标签里才叫对?
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得结合迪卡侬的实际情况琢磨。
要知道,迪卡侬能在中国攒下这么多用户,核心卖点就是 “极致性价比”,20 块的基础 T 恤、50 块的大容量背包,哪怕不是刚需,逛一圈也容易随手买两件,就图个 “划算”。
可现在呢?简单的健身短裤卖到 130 元,运动鞋很难找到 100 多元的款式,价格动辄上百,早已不是当初那个 “闭眼入不心疼” 的样子。
数据摆在那,2022 到 2024 年,它某平台的商品销售均价从 128.81 元涨到 196.32 元,涨幅 52%,不少单品直接翻倍,这已经超出了 “应对成本上涨” 的合理范畴。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可能觉得,迪卡侬搞四大专业子品牌(VANRYSEL 公路自行车、SIMOND 攀岩、KIPRUN 跑步、SOLOGNAC 狩猎),推出近 6 万元的高端自行车,是想摆脱 “低端” 标签,向专业运动领域发力,这步棋没走错。
毕竟像 lululemon、始祖鸟那样,靠高端定位赚得盆满钵满,谁看了不眼红?
但问题在于,高端市场不是光靠 “定价高” 就能闯进去的。
lululemon 的瑜伽服卖上千块,靠的是独特版型和爆款系列打造的 “专业感”;始祖鸟一件冲锋衣卖 8000 多,成了户外圈的 “身份象征”,背后是多年积累的技术口碑。
反观迪卡侬,虽已推出高端自行车,然而在真正的专业玩家心中,老牌劲旅如 Specialized、Trek 等,依旧是难以撼动的首选,其地位难以被轻易取代。
普通消费者看着 6 万元的定价,只会觉得 “跟自己没关系”,反而对它的定位更迷糊了,到底是卖平价好物的,还是想做高端大牌?
还有人会疑惑,既然涨价和高端化引发争议,为啥迪卡侬线下门店客流量没明显减少?
其实仔细看就会发现,店里大多是带孩子的家长和运动新手。
家长们图的是 “品质可靠、价格相对合适”,给孩子买装备不用太专业;新手则是看中 “品类全、不用做功课”,入门阶段凑活够用就行。
但真正能撑起 “高端化” 的中高端消费者,和追求 “极致性价比” 的老用户,其实都在慢慢流失。
老用户觉得 “性价比没了,不如买骆驼、凯乐石,款式还更多”;高端用户又看不上,觉得 “专业度不够,不如选更顶尖的品牌”,这不就陷入了 “高不成低不就” 的尴尬?
谈及成本问题,或许有人会为迪卡侬开脱。其净利润率常年维持在约 6%,远低于耐克、阿迪达斯超 10% 的水平,一旦成本上涨,迪卡侬着实难以承受。
可别忘了,迪卡侬走的是 “重资产运营” 模式,从设计、生产到物流、销售全链条自己把控,本就是为了压缩成本、维持低价。
现在成本上涨了,更应该做的是优化运营效率,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涨价。
而且,涨价后净利润增速反而下滑,2024 年甚至跌到 - 15.48%,这说明涨价并没有解决盈利问题,反而因为失去性价比优势,影响了销量和用户粘性。
迪卡侬的困境,本质上是 “既要又要” 的难题:既想保住靠性价比积累的大众市场,又想冲进高端市场分一杯羹。
但品牌定位从来不是 “左右逢源” 的事,尤其是从 “平价” 转向 “高端”,需要长期的技术沉淀、口碑积累和清晰的战略规划,不是换个 LOGO、改改门店装修、推出几款高价产品就能实现的。
如果不能尽快想清楚自己到底要服务哪类用户,在性价比和高端化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恐怕 “穷鬼买不起、富人看不上” 的调侃,会慢慢变成难以扭转的市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