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侬突然变“高冷”?涨价冲高端,穷人嫌贵,富人不买账

发布时间:2025-09-20 11:03  浏览量:2

运动品牌迪卡侬,曾经以“平价天堂”著称,如今却因价格飙升、品牌转型陷入争议。有人调侃它变成了“穷人买不起、富人看不上”的两难角色。迪卡侬为何要涨价?高端化之路走得顺利吗?谁才是它真正的消费者?

不知不觉,迪卡侬的价格已经悄悄“水涨船高”。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迪卡侬在抖音平台的商品销售均价从128.81元涨到196.32元,涨幅高达52%。曾经249元的抓绒外套直接翻番到499元,69元的裙裤也涨到129元。商品变贵、涨幅明显,老顾客感到“有点吃不消”。

或许有人会说,涨价是大势所趋,毕竟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都在涨。工厂普工月薪从2015年的2800元涨到2024年的5500元,运营压力确实不小。更何况,迪卡侬的净利润率一直徘徊在6%左右,和耐克、阿迪达斯动辄超10%的利润相比,空间有限。涨价,似乎成了不得不做的现实选择。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迪卡侬的核心竞争力原本就在于性价比。涨价后,这一优势是否还存在?许多消费者坦言,现在买迪卡侬更多是“急用”或“图省事”,而非像过去那样“顺手多买两件”。性价比优势的削弱,让迪卡侬在国产品牌如骆驼、探路者的夹击下,压力陡增。

2024年3月,迪卡侬宣布设立VANRYSEL(公路自行车)、SIMOND(攀岩)、KIPRUN(跑步)、SOLOGNAC(狩猎)四大专业子品牌。高端单品XCR TRI Ultegra Di2公路自行车售价接近6万元。这一系列操作,显示迪卡侬急于摆脱“只卖便宜货”的形象。

但高端品牌的市场,真有迪卡侬的一席之地吗?或许有人会质疑,专业玩家买自行车,还是认准Specialized、Trek等国际大牌。对于追求身份和品质的中高端消费者,lululemon、始祖鸟等品牌早已占据了心智高地,动辄上千元的瑜伽服、冲锋衣,既有品质背书,也有社交属性。而迪卡侬的高端定位,反而让不少原有顾客“看不懂”——同一门店里29.9元的T恤和69999元的公路车同时陈列,定位混乱。

从另一个角度看,迪卡侬的高端化策略也不是毫无道理。新任CEO哈维尔推行“双轨制”,在上海开设专业门店,并将部分门店搬进核心商圈,试图吸引更多中高端消费人群。门店布局也从原先的仓储式货架改为高端产品岛台,LOGO、主色调全面升级,力求品牌形象焕然一新。

但现实数据却泼了冷水:双轨制让会员流失率增加18%,中高端产品转化率仅7%。门店人气依旧,但结账区却“门可罗雀”,大多数家长带孩子体验运动顺便购物,专业用户依然“用脚投票”。

迪卡侬的现状,有点“骑虎难下”。一方面,转型高端没能带来预期的利润增长,2024年净利润增速转为-15.48%。另一方面,放弃平价路线,便宜好用的口碑也在流失。国内市场同类定位的品牌竞争激烈,安踏、骆驼、凯乐石等早已在中低价段站稳脚跟。更别说拼多多、1688、淘宝白牌等平台,极致性价比让用户有了更多选择。

或许有人会认为,涨价并不会导致迪卡侬用户大规模流失。东东锵新零售就指出,迪卡侬的核心用户多为中产,与耐克、阿迪达斯、lululemon高度重合,入门级运动需求依然有市场。但如果高端路线持续推进,是否还能够维持原有的市场基础,值得思考。

从线上发展来看,迪卡侬虽然在抖音拥有210.7万粉丝,但近30天销售额仅为750万-1000万,而lululemon同期高达7500万-1亿。数字渠道份额虽提升至20%,但与头部品牌相比,线上表现依然乏力。

门店运营依然是迪卡侬的强项。工作人员透露,广东某门店日营业额能达到5万元,周末更高,大型门店周末单日营业额甚至达到50万元。不少顾客线下试穿后转到线上购买,享受更多优惠。

或许有人会说,品牌升级从不是短期行为。中高端消费者不会因为一辆69999元的自行车就买单,品牌认知的转变需要时间和耐心。

迪卡侬是继续坚守平价路线,还是持续探索高端赛道?或许,真正的答案还需要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