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风|太行山上
发布时间:2025-09-19 15:50 浏览量:1
太行烽火铸丰碑,红色基因永传承。我们重回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去追寻太行山区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壮烈史诗。
这里有“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传奇;有“八路军的母亲”李才清冒死守护伤员的大义;有《树叶训令》背后“不与民争食”的鱼水深情;更有“狼牙山五壮士”“平山团”等英雄群体用生命诠释的燕赵风骨……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从邓小岚的音乐支教到马兰儿童的天籁之音——历史的血性与温度,揭示了红色基因的当代意义,太行精神正以新的形式薪火相传。
——编 者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从春天抵达秋天,去拜谒太行深处一抹抹悲壮不屈的中国红,追寻闪耀在共和国丰碑上的英雄印记。心里总是下着雨,眼里总是满含泪,那是对这片山川和土地爱得深沉,那是每一位太行儿女对先烈的致敬与缅怀。
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 申利芳供图
■ 将军岭下
清明时节,春雨如丝。千年古县涉县,群山苍茫。眼前的山脉犹如钢铁脊梁,如父亲般护佑着大山里宁静的家园和淳朴的乡亲。
2011年10月28日,孩子们带着他们的革命老妈妈的骨灰,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与之前埋在太行山里的父亲部分骨灰合葬。这太行山的青山绿水,是老妈妈最梦萦魂牵的“幸福老家”,因为这里有她最亲爱的人,和他一生中最留恋的岁月。
——这位老妈妈叫汪荣华,她最亲爱的人叫刘伯承。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逝世,留下遗言,把部分骨灰安葬在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河北省涉县赤岸村。随后,孩子们便把他葬在了村边那道高高的山岭上129级台阶的第一级处。
在那里,他又可以俯视太行山,那凛凛然的巨石树木,是当年士兵刺向敌人的兵器和刀锋;那山脚下的村庄上升腾的炊烟啊,便是129师将士们最留恋的人间烟火和鱼水深情……
1940年春,近九千名人民子弟兵进驻涉县。6年后,刘邓大军再出太行时,已然成就出一支浩浩荡荡的三十万雄师战队!这才有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历史传奇。
如今,太行山上高高耸立的山岭,如旗帜,如号角!
“刘邓和他的战友们”再次相聚于青山绿水间,再次汇聚起129师将士们的英魂,激励和引领着一代代后来人。1990年10月,邓小平亲笔为这道高岭题名为——“将军岭”。
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6月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下,驻扎涉县。在此期间,129师打响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百团大战、林南战役、安阳战役等著名战斗,共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从伏击战中的短兵相接、激烈交火,到反围攻作战中的艰苦相持、浴血奋战,每一场战斗都饱含着战士们的热血与牺牲——这里无疑曾是血火战场!
巍巍太行,是八路军的母亲山。
你看,一位老妈妈从山里走来了:她把八路军后勤部交给她的32驮钞票藏到了32个地方,每个地方都用特殊的石头作为标记。她把不易搬运的8大箱银器埋在自家驴圈里,再撒上几筐新驴粪伪装好。她又把军用被服、药品运到村后的山洞里藏好……
夜晚,她深一脚浅一脚奔上山。她咬着牙,背着热粥咸菜,爬上一个个山崖,用一根长50多米的麻绳,送到一个个山洞里。她轻声呼唤着子弟兵伤员的名字,“你们好点吗?快来吃点东西吧……”
每次,她和十几岁的儿子郭喜以及丈夫郭思礼,冒着生命危险,忍着日本鬼子毒打后的伤痛,舍命而来。经过悉心照料,她挽救了五十多名八路军后勤部和新华日报社的伤员:报社员工王友唐、刘川诗,报务员马平,女兵董玉磬……
这位从涉县庄子岭村走来的女性,就是被誉为“八路军的母亲”的李才清,人们亲切地唤她“郭二嫂”。谁会相信,她那时,也才40多岁。谁又会相信,这个“革命秘密”李才清保守了四十多年,直到1986年《人民日报》以《太行女杰——郭二嫂》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后,人们才渐渐知晓。临终前她说:“不要宣传我,去宣传那些英勇的烈士们吧,八路军在这儿喝稀饭,没吃过好东西”。
如今,李才清妈妈用来拯救伤员的粗瓷碗、木勺子、旧簸箩,还有那根50多米长、斑驳而结实的大麻绳……静静地躺在涉县赤岸村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陈列馆的展室里,讲述着军民鱼水情。
据说,2013年5月,郭喜将那根麻绳捐赠给陈列馆,麻绳上似乎还浸染着当年母亲的血渍与汗渍,它是连接军民鱼水情的脐带,更是救助子弟兵伤员的生命线。
巍巍太行告诉我们:抗日烈士们,你们把自己埋在了青山里,人民会把你们记在心尖上、铭刻在民族历史的丰碑里!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展厅一角。 抗大陈列馆供图
■ 抗大青春
清明时节,在邢台浆水镇前南峪村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的院子里,教室前是一排排整齐的树木,枝头的嫩芽正努着劲儿,向上生长。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远处飘来歌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馆长杨树跟着音乐哼唱起来,这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歌。
1939年7月,五千多位来自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学校的师生组成“青年抗日联合纵队”,从延安出发。渡黄河,涉汾水,翻吕梁,越太行,经陕西、山西、河北3省的25个县,师生辗转一年多,摆脱日军的围追堵截,在1940年11月到达邢台浆水镇。此后两年多,年轻学员们分散住进浆水镇附近的坡子峪、宋家峪、冯家沟、桃树坪等村的老乡家,他们学军事、学文化、开梯田、反“扫荡”……
穿越历史,我眼前画面逐渐清晰:
一位位文质彬彬、赤着脚的学员,走进那一排排“树荫下的课堂”,在石头板课桌旁坐定,拿出子弹壳做的笔,在石板上作文、算数;还有几位小学员太冷了,顺手怀抱起几只小绵羊,轻轻抚摸着羊儿,坐在羊圈里读书,书声琅琅飘荡在太行山坳里……
在抗大,巍巍太行是学员们的大幕,黄土院子是青春的大舞台,团团树荫是天然的清凉教室。学员们与太行人家的子弟一起成长,一边学习、一边生活、一边战斗……
当年,侵华日军头目冈村宁次叫嚣——“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宁肯用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宁肯用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1942年5月,驻华北日军以25万人的兵力,对太行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在浆水的抗大总校成了“围剿”的主要目标。日军单独派遣六七千人,分四路合击浆水的抗大驻地,妄图一举歼灭中国这批最富生命力的青年纵队。
这次战役中,抗大太行陆军中学学员们英勇奋战。许多学员,大的十八岁,小的才十一二岁,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转山头、兜圈子,开展声东击西的“麻雀战”。但是,由于敌军兵力部署非常密集,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扔光了……
在当时的邢台县和沙河县交界的山间,有三位15岁的小学员,子弹打光了,石头扔光了,他们抱在一起高声呼喊“宁死不投降”,纵身跳下悬崖!王希真队长为了多保护几个娃娃学员,故意把敌人的火力引到自己身旁,壮烈牺牲。当战友们找到王希真的遗体时,他身上满是伤痕,右手食指上,还挂着最后一颗手榴弹的拉环。在他身旁的泥土里埋着一个日记本,打开本子,在血染的扉页上写着留给战友的话:“同学们永别了,我们一定要胜利!”
为了信仰,为了抗战,抗大师生把青春深埋在巍巍太行!
抗大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就是革命青年勇立潮头,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紧结合的历程,也是进步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1986年是抗大建校50周年,中央军委和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校部旧址前南峪村建造抗大纪念碑。
植树造林、修地造田、兴修水利……几十年间,前南峪的年轻人传承弘扬抗大精神,开展农田建设,使荒山披上绿装。经过几代人努力,在红色精神指引下,如今,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带领年轻人进行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目前,全村共有8300亩山场,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绿满青山的前南峪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先后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中国绿色村庄”以及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
那些被岁月浸润的红色记忆,见证着前南峪“红”与“绿”的跨世纪牵手,也唱响了太行新青年的青春之歌、奋斗之歌。
■ 阜平接力
清明烟雨,笼罩着铁冠山、滋润着胭脂河。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阜平,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带领我们走向太行更深处……
在阜平,有一首歌谣广为流传:“二月里寒食柳芽黄,三月里谷雨杨叶长。家家户户采树叶,一春树叶半年粮,精打细算度春光,节省粮食交公粮,子弟兵吃饱好打仗,支援前线第一桩……”
歌谣深情咏唱的是在饱受饥饿的艰难岁月,晋察冀老百姓热烈拥军的真情,深藏着人民对党和军队深沉的爱。
“1942年春天,青黄不接,群众和部队都发生了粮荒,入春后,老百姓就把树叶当成了主要粮食。我们部队有的伙食单位,请示能不能采集树叶,我曾要求军区政治部为此发了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杨树叶、榆树叶,要把它留给群众吃。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
《树叶训令》是聂荣臻元帅专门签发的一个禁令,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的树叶与民争“食”。深藏着党和军队对人民深沉的爱。
一首人人传唱的歌谣,一个士兵自觉遵守的禁令。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传递出军民之间那份真情呢?
它们见证着阜平曾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抗战时期,阜平是英雄的土地,以不足九万人口养活了九万多人的部队和工作人员。全县两万人参军参战,近四分之一光荣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说到阜平老百姓生活依然贫困,聂荣臻元帅掉了眼泪,动情地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他还说:“老百姓保护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打天下,是为老百姓打的天下;阜平的乡亲们现在生活还没有明显改善,我于心不忍,一定要把老区的事情办好。”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走进阜平县骆驼湾、顾家台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20年2月,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如今,“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已变为生动现实。
2022年4月3日,“马兰后人”邓小岚魂归阜平马兰村老家,生前她已经跟妹妹说好了:“这次就永远地住在太行山了!”阜平马兰,是她出生地。她要和让她感到最幸福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在一起,看着太行山里的乡亲们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1943年冬,邓小岚出生在马兰村旁的山林之中。抗战期间,《人民日报》前身之一的《晋察冀日报》便驻扎在马兰村。这里是父亲邓拓和母亲丁一岚战斗过的地方……
人们一遍遍询问邓小岚,“退休后为啥要回到马兰村去教音乐?”“为什么把自己几乎一半的时间献给那座小山村?”
邓小岚坚定地回答:“因为我是‘马兰后人’!”
自2003年起,邓小岚奔波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用音乐陪伴太行山里的孩子更乐观、积极地成长。
2022年春,阜平44个孩子组成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登上北京冬奥会的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这群大山里的孩子用天籁般的歌声惊艳世界,彰显着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一个代代传承红色基因、奋斗不息的中国,一个透着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国。
2022年3月,邓小岚永远地走了,她也以某种方式永远地留下来了!陪着马兰、陪着太行山,也陪着大山里的孩子们。
■ 狼牙壮歌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式上,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承载着历史荣光浩荡而来!其中,有一面“狼牙山五壮士”旗帜在风中猎猎飘扬。
金秋九月,云山苍苍,英气回荡。我们寻访在太行山的皱褶里,寻找到英雄的狼牙山。在狼牙山主峰峰顶,屹立着一座巍峨的白塔,纪念五位壮士舍身跳崖光耀千古的英勇精神。
84年前,班长马宝玉选择绝壁棋盘陀岔道的那一瞬,早已做出了生死抉择——“一定要保护主力部队和数万群众的转移安全,牺牲生命也心甘!”
仗,已经打了三十多个钟头,血染红霞。
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个人谁都没合眼。他们拖住敌人的一次次猛烈攻击,上级交代的掩护任务已经完成,但是他们希望为主力部队和乡亲们的绝对安全转移再争取一点时间。那天午后,敌人再次发起疯狂进攻,他们边打边向狼牙山主峰棋盘陀攀爬,引敌人走上绝路。
棋盘陀,三面绝壁,一面陡坡,是孤峰,也是绝地。
1941年9月25日,夕阳壮烈。
子弹没了,身边的石头也都扔完了,身后是万丈深渊……敌人一步步逼上来!五个人砸烂心爱的枪械,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英勇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荆棘挂住幸免于难。
英雄壮举,震动巍巍太行。
为纪念和表彰五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英雄故事,广为传颂和尊崇。
1942年12月,在涞水县曹霸岗村,日本鬼子发动偷袭,副排长李连山奉命率领一个班掩护大部队和根据地的民众撤退。当边打边撤来到鸡蛋坨时,全班只剩下李连山、王文兴、刘荣奎、宋聚奎、邢贵满五个人了。最后一发子弹打完后,他们跳下了60多米深的悬崖,全部壮烈牺牲。第二天,乡亲们在鸡蛋坨脚下,找到五人的尸首,含泪掩埋好。之后又立碑纪念。
气壮山河的英雄群体,不断诞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既不是什么偶然,也不是什么个例,这是我们人民子弟兵“为人民而诞生、为人民而献身”最生动、最真实的见证。
■ 平山铁流
九月,秋雨潇潇,抵达太行山腹地平山寻访。
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平山县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组建了拥有1500多人的平山团,老红军陈宗尧任团长。11月7日,平山团开赴山西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
1939年5月上旬,日军进犯晋察冀边区西线,将359旅717团围困在五台神堂堡一带,平山团奉命驰援,终于将包围圈撕开了一道口子。趁机突围的717团与平山团在上下细腰涧与敌人激战三个昼夜,歼敌1500余人,创造了359旅对日作战以来最光辉的范例。
战斗中,一位叫王家川的平山籍战士成为英雄。他壮烈牺牲后的第九天,平山团政治部办公室闯进来一个风尘仆仆的青年人。
青年说:“俺是来顶替王家川的缺额当兵的。”他还说,自己是平山人,也叫王家川!接待的同志上下打量着这个青年,发现眼前的青年跟团里刚刚牺牲的战斗英雄王家川有几分相像。于是就试探地问:“你是王家川的兄弟吧?”
青年说:“是!”
接待的同志说:“你来当兵打日军我们很欢迎。可是你的名字保准不叫王家川,你也不能再叫王家川。你说你的真名吧。”
青年说:“俺为什么不能再叫王家川?”
“王家川已经上了烈士册,你不能再叫王家川。”
青年着急地带着哭腔大声嚷道:“不沾!就是不沾!俺就叫王家川,俺与敌人打仗牺牲了,家里还有一个16岁的弟弟,他也叫王家川,俺村还有上百个青年,他们都叫王家川!战死一个王家川,又站出一个王家川,王家川是牺牲不完的!”
所有在场的人都开始热泪奔流,答应了这位青年的参军请求。后来得知,他就是王家川的二弟——王三子。在母亲的叮嘱下,王三子接过哥哥的枪继续战斗。
一个王家川倒下,站起来无数个王家川!
当时,为补充频繁战斗所带来的人员折损,平山大地掀起又一轮参军高潮。据说,只一个多月时间,报名人数达到1158名。这些平山籍的子弟兵,再一次融入抗战洪流之中。
1939年5月30日,晋察冀《抗敌报》专门刊登了一篇新闻通讯《王家川没有死》。聂荣臻为平山团发布嘉勉令,号召全区“永远保持并发扬平山团的光荣”,并称其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平山不仅有“太行铁流”平山团,还有一支毛锥作枪的“文艺兵团”。曹火星,便是其中杰出的一员。
“汹涌的滹沱河,巍巍的太行山,结成了革命的屏障。我们是一支艺术的青年团,在这里成长强壮。用钢铁的意志和热血,开辟幸福的土壤……”青年人唱起铁血剧社的社歌激情昂扬。
1938年4月,在滹沱河畔诞生了一支文艺团队,它就是平山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的铁血剧社。同年,平山县西岗南村的曹峙加入铁血剧社。那时的铁血剧社白天参加抗日活动,晚上进行宣传。为了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曹峙改名为曹火星,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
1943年10月,铁血剧社改名为群众剧社,化整为零深入到群众中宣传抗日。曹火星在房山霞云岭乡堂上村的一间厢房里,在一盏小油灯下,展开充满激情的创作……一个鲜明的主题,在他脑海中升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歌曲诞生后,从平西根据地唱遍了晋察冀边区,随着抗日战争节节胜利唱到全国解放,后来定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红了神州大地。
抗战期间,仅有25万人的平山就有7万人参军参战。平山大地演绎着老百姓的抗战传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冒着生命危险护佑八路军战士;用生命唱响抗战民歌的闫三妮……一段段红色记忆汇聚成的抗战历史,彰显出慷慨激昂的燕赵风骨。
红日照遍了东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致敬巍巍太行,倾听《在太行山上》的雄壮曲调,太行精神正以新的形式薪火传承——
看吧!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