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哮喘走了,医生:孟鲁司特钠不能和这3种药联用,早知早好

发布时间:2025-09-19 20:41  浏览量:1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气道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容易出现反复的咳嗽、喘息、胸闷和呼吸困难。发作时,支气管收缩、分泌物增多,就像气管被“缩紧”,空气难以顺畅进出。哮喘通常与过敏、感染、运动或环境因素有关。孟鲁司特钠则是一种抗炎药,它通过阻断体内“白三烯”这种致炎物质的作用,帮助减轻气道炎症和收缩,从而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它常作为长期控制药,与吸入药物配合使用,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7岁的林浩,家在三线城市,是父母眼中最有希望出人头地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他并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选择全身心投入到考公务员的备考大军中。每天清晨,他都会背着书包钻进图书馆,直到夜深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表面上看,这是勤奋与自律,但在日复一日的高压备考生活中,他的身体却悄然亮起了红灯。

林浩有个坏习惯,总喜欢窝在狭小的自习室里,一坐就是十二、三个小时,几乎不透气。空气中混杂着粉尘和纸张的味道,让他的气道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而且他常常用咖啡和能量饮料来提神,连续熬夜背题,睡眠不足成了家常便饭。疲劳和紊乱的作息,让他一旦遇到天气变化或吸入刺激气味,就会出现咳嗽、胸闷甚至喘不上气的情况。

2016年5月13日,林浩照常坐在图书馆最靠里的角落,桌上堆满了厚重的真题册和笔记本。他刚喝下半杯冰凉的咖啡,然而胸口忽然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压住,一开始只是隐隐的紧绷,好似有人在胸骨后面塞了一块小石头。他微微一愣,喉咙随即涌上一股痒意,轻咳了几声,声音干涩而断断续续。他抬手揉了揉胸口,又捏了捏鼻梁,觉得不过是咖啡太凉,加上长时间埋头学习空气不畅,才有点不舒服。但呼吸时胸口那种轻微的发紧感,让他不自觉放慢了动作,不过他并没有特别放在心上,很快又低头写题,强迫自己忽略。

不过夜渐深,空气更闷了,他的胸口却越发憋闷。每次吸气都变得费力,呼气时伴随着轻微的哨声,仿佛气流被挤过狭窄的管道。他试着深吸一口气,却只觉得胸腔像被绳索勒住,气流卡在喉咙口出不来。他皱起眉,轻拍胸口,肩膀随着呼吸起伏幅度越来越大。咳嗽也变得频繁,从起初的几声清嗓子般的干咳,变成一阵阵痉挛似的咳嗽,带着刺痛,把他整个人都咳得前俯后仰。每咳一下,胸口像被针扎般灼热。他伸手压在胸前,另一只手扶着桌角,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眼睛里闪过一丝慌乱,但又硬生生压下去,心里说服自己只是熬夜虚火旺。

直到凌晨时分,症状彻底失控。他躺在床上,刚闭眼没多久,胸腔骤然一紧,仿佛被铁环死死箍住,每一次呼吸都短促而急切。他张大嘴拼命吸气,却觉得空气像被堵在喉咙口,根本进不去肺里。喉咙里传出刺耳的“呼哧呼哧”声,胸腔像风箱一样剧烈起伏,越挣扎越感觉窒息。额头汗珠一颗颗滚落,顺着脸颊打湿了枕头,他双手死死捂住脖子,指甲深深嵌进皮肤,脚趾因缺氧蜷紧,整个人蜷缩成一团。他的唇色由苍白迅速转为青紫,说话时只能断断续续吐出几个音节,像气泡破碎般微弱。

他的身体因缺氧不住颤抖,胸口发出沉重的喘鸣,眼神中第一次露出真正的惊恐。家人被他的剧烈喘息声惊醒,慌乱中抱起他,却发现林浩几乎无法站立,连伸手都无力。眼见他呼吸越来越浅,声音越来越嘶哑,家人急得直抖,手忙脚乱拨打了急救电话,把他连夜送往医院呼吸科。医生迅速为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血气分析显示pH7.32,PaO₂58mmHg,PaCO₂46mmHg,提示低氧血症伴轻度二氧化碳潴留;血常规无明显感染征象。

肺功能检查发现FEV₁/FVC比值为62%,小气道通气功能明显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沙丁胺醇后FEV₁提升超过18%;胸部X线片显示双肺纹理增粗,无明显实变阴影;痰涂片排除了感染性病变。最直观的结果来自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FeNO),数值达到65ppb,远高于正常值,提示气道存在明显的慢性炎症反应。这一系列指标让“哮喘”的诊断几乎无可置疑。

林浩盯着检验单上的一行行数据,脑子里嗡嗡作响。他没想到,自己平日里一直归咎于“咖啡喝多了”“空气闷”“熬夜虚火”的胸闷咳嗽,竟然是哮喘。母亲在旁边红着眼,紧紧拽着医生的衣袖:“医生,他还年轻啊,从小身体也算结实,怎么会得这种病呢?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医生摇了摇头,语气沉稳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解释道,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特点是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诱因很多,不是单一的感染。林浩的情况,多半和长期不规律作息、精神压力过大,以及高强度学习环境里的空气因素有关。长时间在通风不佳的自习室里,灰尘、螨虫、纸屑等过敏原不断刺激气道,再加上夜间熬夜备考、体力与免疫力下降,气道慢慢进入了高敏状态。咖啡因、熬夜和紧张备考,就像一层又一层火种,把潜伏在体内的炎症彻底点燃了。医生强调,这并不是短时间内突发的,而是长久累积下来的结果。

母亲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声音发抖:“医生,那以后他该怎么办?要注意什么?会不会一直好不了?”

医生安抚了她的情绪,并为林浩开具了孟鲁司特钠片作为长期控制药物,同时给予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用于急性发作的控制。他特意叮嘱道:“哮喘不是绝症,但需要管理。首先,按时按量服药,千万不要因为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第二,避免接触过敏原,比如灰尘、螨虫、花粉和刺激性气味,书桌和房间要勤打扫,床单被罩定期用热水清洗。第三,调整作息,不要再熬夜,保证规律睡眠,让身体在稳定节律下修复气道。

第四,合理运动,不是完全避免,而是选择轻度、规律的锻炼,比如散步或慢跑,不要突然剧烈运动。第五,饮食上要避免过冷过辣的刺激,戒掉深夜咖啡,少吃油炸和高糖食物,保持清淡均衡。第六,保持情绪稳定,考前焦虑要学会疏解,不然紧张本身就会诱发哮喘。最后,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肺功能,必要时调整药物方案。”

林浩认真听着,母亲一边哭一边点头,连声应下。回去后,林浩便开始遵医嘱改变生活:每天坚持按时服用孟鲁司特钠,药盒放在床头,从不漏服一粒;书桌旁常备定时器,提醒自己学习到点就关灯睡觉,最长不过十一点;母亲每天用热水烫洗他的枕巾和被罩,房间里放了除螨仪,他自己也坚持隔几天打扫一遍桌面和地板。他把咖啡彻底戒掉,换成温水和牛奶,不再用刺激性的提神方式。

为了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和螨虫,他在图书馆找了靠窗的位置,偶尔带着口罩。运动方面,他没有一味禁止自己活动,而是每天早晚抽二十分钟散步,让肺部逐渐适应。最难的是情绪调整。每当焦虑和压力袭来,他学会了深呼吸、听舒缓的音乐来放松自己,不再用死磕的方式硬逼自己。

三个月后复查,血气分析恢复正常,PaO₂升至92mmHg,PaCO₂40mmHg;肺功能显示FEV₁/FVC提升到81%,接近正常水平;FeNO下降到18ppb,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医生笑着告诉他,控制得很好,短期内没有明显复发迹象。林浩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之后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松,依然每天规律服药,坚持早睡,每次走进自习室前习惯性地抖抖书本、擦擦桌面。他知道哮喘并非一劳永逸,只有持续管理才能避免再次陷入那种濒临窒息的恐惧。本以为自己能与哮喘和谐相处,可意外却骤然发生了。

2017年5月8日,林浩独自坐在书桌前,书本摊开着,眼神盯着某一页,却迟迟没有翻动。他的胸口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呼吸开始变得急促。最初只是短促的喘息,他下意识伸手去摸桌角放着的吸入装置,动作有些急切。几口吸入后,那种窒息般的压迫感似乎有所缓解,他甚至长长吐了一口气,低声安慰自己:“没事,很快就好了。”可还未翻过两页书,胸腔深处的紧绷再度袭来,比刚才更加沉重。他试着调整坐姿,身体前倾,双手撑在桌面上,像是在寻找一个能让空气多流进肺里的角度。

但喉咙深处的哨鸣声越来越尖锐,呼出的气息断断续续,胸口起伏剧烈而混乱。他想大口呼吸,却发现空气像卡在气道的狭缝里,只能艰难地挤出来。他咬紧牙关,眉头紧锁,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翻书的手渐渐停滞,指尖因缺氧而泛着淡淡的青紫。短暂的缓解仿佛只是幻觉,病情像被无形的力量推着继续下坠。他再次按压吸入器,却感到胸腔里依旧像堵上了一堵墙,气息无法顺畅通过。他的肩膀本能地一耸一耸,拼命带动呼吸,胸廓被拉扯得生疼

咽喉发出嘶哑的喘声,书页被他的手臂压皱,他却无暇顾及,眼神里透出明显的慌乱。他试图说话,但声音破碎,只能发出含混不清的气音。空气的缺失让他的四肢发麻,额头汗水顺着鬓角流下,沾湿了书页。他终于支撑不住,整个人缓缓伏倒在书桌上,双唇微张,拼命想吸入更多氧气,却换来胸腔里一阵阵刺痛和喉咙的尖锐喘鸣。他的手虚弱地抓住桌沿,关节因用力而泛白,随后松开,滑落在椅侧。呼吸声断断续续,像拉扯的风箱,每一口都艰难至极。

随着呼吸愈发急促,他的胸膛起伏剧烈,仿佛在和空气争夺最后的空间。眼前的文字逐渐模糊,他的意识也像被浓雾笼罩。就在这一刻,家人冲进来,见到他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立即将他扶起。林浩全身颤抖,气息支离破碎,喉咙里发出的哮鸣声越来越刺耳。他的双眼含着求生的渴望,却已经说不出任何完整的句子。很快,救护车呼啸而至,将他在剧烈喘息中紧急送往医院。

林浩被送至急诊科时已呈现极度呼吸困难状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全身大汗。立即监测生命体征:体温36.7℃,心率148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85/58mmHg,血氧饱和度仅为72%。动脉血气分析结果:PaO₂42mmHg,PaCO₂68mmHg,pH7.21,提示严重Ⅱ型呼吸衰竭。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6×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急性应激反应。胸部X线示双肺过度充气,膈肌下移。肺功能检测无法完成,因林浩无法配合,表现为极度呼吸窘迫。心电监测提示窦性心动过速。

立即予以高流量吸氧,静脉注射甲泼尼龙,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和异丙托溴铵,静脉注射氨茶碱,建立静脉通道,监测血气变化。短暂时间内血氧饱和度回升至85%,但很快再度下降。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血压持续下降,心率不齐,出现多次室性早搏,随后转为心律骤停。团队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予以肾上腺素静推,多轮抢救持续二十余分钟,仍未见明显恢复迹象,最终宣告抢救无效。

很抱歉,我们已经尽力了。”医生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冰冷的宣布在急诊室外响起,仿佛一把重锤,直击在林浩母亲的心头。

母亲整个人猛地一颤,双膝一软,险些跌倒,被林浩的父亲勉强搀住她的眼睛睁得圆圆的,布满血丝,嘴唇颤抖着发不出完整的音节:“不……不可能的……医生,你们弄错了吧?我儿子不是才好了吗?复查时,你不是说哮喘控制得很好了吗?”她的声音急促而嘶哑,像被撕裂一般,又猛地扑向医生,双手抓住病历夹,眼泪疯狂涌下:

“他明明一直按你们说的做!他每天都用药,从不敢漏一次!为了避免发作,他戒了夜宵,不再吃零食,就连咖啡都不喝了,也不再熬夜看手机。你说要避开过敏原,我把家里的地毯都扔了,天天拖地,连窗帘都换成防螨布的。他那么听话,甚至每次吸药都要我在旁边盯着确认。你告诉我,为什么?!”

她的声音越来越高,哽咽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双手颤抖着拍打在医生手臂上,泪水打湿了病历夹的纸页。脸上的痛苦与愤怒交织在一起,眉毛死死挤在一起,嘴角颤抖,喉咙里溢出撕心裂肺的哭喊。周围人上前试图拉住她,她却挣脱开来,哭喊着质问:“他才二十七岁啊!怎么就没了?你们告诉我,他哪里做错了?!”

医生面对母亲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沉默了很久,他的心头同样满是困惑。林浩的病程并没有典型的不可控哮喘表现,他的复查结果一度显示良好,肺功能接近正常范围,呼气峰流速恢复平稳,没有合并呼吸道感染,也没有鼻窦炎或慢性鼻炎的病史。按理说,这样的管理,病情应该能被稳定控制。为了寻找答案,医生立即调阅了林浩所有的就诊、入院、复查记录

从最初的确诊,到后期多次复查,几乎每一页都整整齐齐,没有出现过明显的异常波动。血常规、CRP、胸部影像资料都无急性炎症征象;心脏彩超、血氧饱和度也未提示器官损害;甚至连复查肺功能时的呼吸曲线,都没有呈现过明显的塌陷或反复。医生的眉头越皱越紧,他意识到,表面上的一切“完美遵循”,却掩盖着一个找不到解释的结果。于是,医生决定再次与母亲交谈,尽可能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一点点剥开。他坐下来,语气尽量放缓:“林浩平时在家里,有没有接触过什么可能的触发因素?比如灰尘、霉菌、二手烟,或者厨房的油烟?

母亲急切地摇头,声音哽咽却坚定:“没有!我很注意这些的,他的房间每天都开窗通风,空气净化器一直开着。我们家没有人抽烟做饭时也避开油烟,他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那些东西,去图书馆现在也都是坐靠窗的位置,偶尔带着口罩。”母亲并补充说了句:“他基本不做剧烈运动,都是在小区里慢走,偶尔散步,活动量很温和,从来没有出现过跑两步就喘不上气的情况。我也专门留意过,没有问题。”

医生点了点头,又继续追问:“林浩是不是还在备考考公,他最近有没有精神压力过大?比如学习、工作、家庭方面,让情绪波动明显?”母亲的眼神闪过一丝无奈:“他本来考公的压力很大,但后来慢慢想开了,压力小了不少。近一年他作息都很规律,晚上能睡个整觉,不熬夜,不打游戏,情绪也稳定。”

医生再次沉默了一瞬,然后问起了药物:“那用药方面呢?有没有突然停药、漏药或者过量服药?”母亲几乎脱口而出:“绝对没有!我天天盯着他吃药,都是按量按时的,从没断过。而且他在服用孟鲁司特钠时还特别注意了不和阿司匹林、止痛药、消炎药一起用,也没乱吃抗生素。医生开多少,他就吃多少,从来不多,也从来不少,更没有口服过大剂量。”

听到这里,医生心里涌起一股更深的困惑。按照母亲的叙述,林浩的生活环境干净、空气质量有保障,运动适度,睡眠规律,情绪稳定,用药也谨慎,没有犯过停药或误用的错误。所有常见的风险因素都被一一排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看着母亲颤抖的双手,脑海里依旧找不到解释。最终,他低下头,沉声说道:“阿姨,您放心,我会继续追查……可是就我目前掌握的情况,确实没有发现明显导致病情失控的原因。”

医生胸口那股沉重的压力更甚,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到这里已经走到了尽头。于是,他收整好所有的病历资料,带着几分不甘,去找主任请教。主任接过厚厚的一摞病例,镜片后的目光凝重而锐利。他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眉头逐渐紧锁。所有的检查指标一一过目生活管理记录逐条核对,甚至连饮食、睡眠的细节都比对过。他叹了口气,缓缓抬起头,语气平稳却透着一丝不可置信:“林浩的生活管理,几乎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

说到这里,他的手指不经意地停顿在用药一栏上,特别是“孟鲁司特钠”那几个字。他静静凝视了三秒钟,眼神闪过一抹若有所思。随后,他收起病例,转身面向林浩的母亲,声音沉稳:“阿姨,我想再和您聊聊。也许答案,不在这些数据里,而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

于是,这一番交谈几乎是事无巨细的。主任问到了饮食中的每一类食物,睡眠的每一个细节,用药的每一处环节。他的问题比以往更为琐碎,甚至连药物服用的时间、与餐食的间隔、是否伴随其他小毛病时会加服药物,这些几乎从未被注意的地方,也被一一问出。林浩的母亲起初还有些抗拒,觉得已经反复回答过了,声音因悲痛而颤抖:“我……我真的注意过啊,他没有乱吃,也没有乱用。

主任也陷入了深深地困惑之中,这一病例太过特殊,太过反常,不过主任随口多问了一句,母亲的表情却骤然停滞,眼神闪烁,脸色惨白。她喉咙里发出一声哽咽,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声音颤抖:“他、他是有这个习惯……”

主任当即警觉,进行追问,终于找出了背后的真相,问题就出在孟鲁司特钠

在听完母亲的回忆后,主任的眼神中带着沉重的无奈,无不惋惜的说道:“虽然林浩在生活上十分规律,可以说是做到了滴水不漏,但就在吃孟鲁司特钠期间,他忽略了三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你们都没有意识到,因为一直被反复忽略,这才酿成了今天的悲剧!”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而有力:“临床上,也有很多人也和林浩一样,以为孟鲁司特钠是安全的药,副作用小,长期吃没问题。更有人觉得,只要按时服用、定期复查,就不会出事。但他们都忽视了这三类常见药物与孟鲁司特钠联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反应!不仅导致药效下降,更会诱发严重的呼吸危象,甚至引起生命危险啊!”

主任继续说道:“更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对此毫不知情。一定要警惕这三类家常药,不要再让救人的良药,变成催命的毒药……”

孟鲁司特钠作为一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它能够阻断气道炎症反应链条,减少气道高反应性和支气管收缩,是很多哮喘患者的长期维持药物。林浩一度因为服药而迎来了较为平稳的阶段,他的呼吸功能复查良好,峰流速也稳定,没有再频繁出现夜间咳喘。可正是因为这种表面上的安稳,让他忽视了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巨大风险——药物相互作用。

很多人以为,孟鲁司特钠既然是维持治疗药物,只要按时服用、避免与常见消炎药、止痛药、阿司匹林一类的药物联用,就足够安全。但事实上,它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而任何能够诱导这些代谢酶活性的药物,都会让孟鲁司特钠的血药浓度大幅下降。林浩正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让自己在处理其他小毛病时,没意识到3种药物与哮喘治疗之间存在深层次的冲突。

第一个问题出现在利福平。利福平作为一种常见的抗结核药物,它具有强大的酶诱导作用,能够显著提高肝脏代谢速度。哪怕是短时间的接触,也会让孟鲁司特钠的血药浓度下降一半以上。药物浓度一旦不足,林浩看似稳定的气道炎症其实一直处于半控制状态。白三烯通路并没有完全被阻断,炎症因子在体内仍然低水平持续释放,气道黏膜的敏感性被逐渐放大。这种情况往往不会立刻表现出来,检查指标也可能仍然在正常范围,但危险就像暗流一般在体内积聚,等到外界刺激叠加时,便会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彻底冲垮防线。

第二个被忽视的是苯巴比妥。林浩因为备考和长期精神紧张,曾有过难以入眠的困扰。为了缓解,他在一次偶然的尝试中服用了苯巴比妥,而苯巴比妥是一种经典的抗癫痫药和镇静催眠药,在很多人包括林浩的眼里,它历史悠久、作用温和,似乎和哮喘没有直接关系。但事实上,苯巴比妥同样是强效的代谢酶诱导剂。长期或反复接触苯巴比妥,会让肝脏代谢能力处于高负荷状态,把孟鲁司特钠清除得过快,使药效持续时间大幅缩短。原本一片药可以维持二十四小时的保护,却可能在十二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消散殆尽。林浩的呼吸表面上平稳,复查数据也暂时正常,可到了深夜或清晨,气道就完全暴露在无保护的状态下。这种波动性往往不容易被临床监测发现,却是导致危象反复的重要隐患。

第三个风险来自卡马西平。林浩因为偶尔的面部抽痛和神经性刺痛,尝试过卡马西平。而卡马西平在神经内科应用广泛,被很多人当作常用药,林浩也未曾想到它会和哮喘治疗产生矛盾。但卡马西平和利福平、苯巴比妥一样,是肝脏酶诱导的“老牌干将”。它让肝脏的代谢速度大幅提高,孟鲁司特钠即使按时服用,也会在血液中维持不住有效浓度。更危险的是,卡马西平的作用具有累积效应。服药初期也许看不出差别,复查甚至可能依然正常,可随着时间推移,药效越来越短,保护越来越薄弱,直到某个诱因出现时,潜伏的哮喘炎症才会突然全面爆发。

这三种看似“与哮喘无关”的用药,成为压垮林浩的关键。利福平让防护力骤然下降,苯巴比妥让保护时间缩短,卡马西平让药效逐渐消散。三者叠加,就像把防线层层削弱,最终只剩下脆弱的一层纸。检查结果仍然可能显示“正常”,血氧、呼吸功能都在可接受范围,复查报告甚至提示控制良好。但这只是药效暂时的假象,在药物空窗期,气道炎症反应依旧潜伏着,等待某个契机爆发。

哮喘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本身的慢性炎症,更在于这种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汹涌的状态。林浩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严格遵循医嘱,没有突然停药,也没有乱吃抗生素或阿司匹林,甚至在生活习惯上做得比常人更谨慎。他的母亲一直以为,孩子已经稳住了病情,却没料到这些额外的小药成了破口。

利福平、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的共同特征,就是强烈的肝脏代谢酶诱导效应。它们不会直接引发哮喘,但会让哮喘药物在体内被过快分解。药效不足,就等于气道失去了保护伞。外界再轻微的刺激,比如一阵冷风、一场小感冒、一次熬夜,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临床上很多类似的病例,往往在突发前并无异常指标,甚至复查一切正常,却在短时间内急转直下。

参考资料:

[1]李影,郭瑞瑞,徐娜. 哮喘发作,预防急救两手抓[J].祝您健康,2025,(09):37.

[2]陈飞燕. 如何护理和预防哮喘?[J].健康必读,2025,(02):23.

[3]马琳. 久咳不愈,小心找上你哮喘[J].中医健康养生,2024,10(07):54-56.

(《深圳一男子哮喘走了,医生:孟鲁司特钠不能和这3种药联用,早知早好》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