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营乡:“一花三果”书写乡村振兴香甜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19 19:19 浏览量:1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延庆区香营乡新庄堡村的果园里,63岁的周顺海已经开始了忙碌。他手中那把用了多年的修枝剪在晨光中闪着温润的光泽,轻抚枝头沉甸甸的海棠果,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在北纬40°的黄金农业带上,北京延庆香营乡静静书写着一部以“香甜”为名的振兴篇章。这里没有喧嚣的工业,却有一片片灿烂的花海与果园;这里距离都市不远,却保留着乡土最动人的温度。
香营乡以“一花三果”——芍药花、海棠、苹果和杏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产业增收路,让“花果之乡”的名片越发闪亮。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提篮小卖到多元营销,从单一农业到农文旅深度融合,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正绘就出一幅产业兴、环境美、百姓富的温暖画卷。
产业筑基:“一花三果”绽放黄金地带
北纬40度,这条神秘而奇特的纬线,穿过了延庆区香营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这里充足的光照、显著的昼夜温差和优良的土壤条件,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的天然宝地。
香营乡立足区域气候与土壤优势,精准聚焦“一花三果”特色种业培育,让芍药花、海棠、苹果和杏成为乡域经济发展的四张“金名片”。
黑峪口村的延彩芍药基地,360亩花田摇曳生姿,一百多个品种渐次绽放。2023年,“北京市园林绿化专家工作站”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芍药试验基地”在这里正式挂牌,进一步强化了科技支撑。基地负责人李晓燕介绍:“我们每亩可产切花约1万支,销售渠道更是延伸至海外及全国各个鲜花市场。花期内,每天都需要大量人手进行采摘、分拣和包装工作。”
让香营乡引以为豪的,是那甜润多汁的“八棱脆海棠”。这一品种由“乡土专家”周顺海历经十多年培育而成。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鉴定,其β-胡萝卜素含量达普通苹果的5至7倍,201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
“那时候真难啊,不懂技术,全靠自己摸索。”周顺海回忆道。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自家地里发现了一棵结出奇特果实的海棠树。凭着职业敏感和钻研精神,他开启了长达14年的育种之路。反复嫁接、筛选、培育……最终,“八棱脆海棠”诞生了。
新庄堡村被誉为“杏花村”,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鲜食杏育种基地和杏品种资源圃。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新庄堡村的2000多亩野山杏园因果实小、口感涩而几近荒废,村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1983年,刚大学毕业的王玉柱被分派到村里研究点工作。这位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的年轻专家,一眼就看中了这片野山杏园的潜力。“野山杏不好吃,那就找好品种进行嫁接。”王玉柱最早引入了骆驼黄等品种,该品种汁多味甜、成熟期早,为杏园转型埋下伏笔。
香营乡的苹果产业同样蓬勃发展,主要分布在山底下村和屈家窑村,品种以红富士、新世界、黄香蕉、胜利等为主。乡里还特意保留了80余亩“老水果”国光苹果,满足市场对传统口味的需求。果农们利用北纬40°的优越自然条件,通过科学种植和生态管理,产出的苹果果肉饱满、甜度高、口感佳,深受市场欢迎。
人才驱动: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香营乡深谙“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道理,坚持引进外部专家和培育本土人才相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所长王玉柱是香营乡杏产业发展的关键人物。三十多年来,他持续为香营乡提供技术指导和新品种引进,帮助当地杏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产业要发展,科技需先行。”王玉柱表示,“我们不仅引入了优良品种,还培养了当地的技术力量,让科技创新真正扎根田间地头。”
在推广新品种的同时,王玉柱深知技术支撑的重要性。他牵头培养了村里的“金剪子服务队”,从剪枝、疏果到套袋,手把手向队员传授果树精细化管护技术。周顺海就是这个服务队的首批成员之一,在王玉柱的带动下,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技术,如今更已成长为高级农村实用人才。
而在技术成长的道路上,周顺海并没有满足于杏树管理的成功。在培育出八棱脆海棠后,他同样深知技术共享的重要性,如同当年王玉柱带动自己一般,牵头成立了果树技术服务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技术辐射到更广范围,为全乡培养果树管理技术人才。“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周顺海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服务队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余人,全部持证上岗,其中60多人成长为农村实用人才。如今,这支“乡土专家团”不仅服务本乡,还将技术输出到延庆其他乡镇乃至外省市,帮助更多果农增产增收。
周顺海带领的“乡土专家团”以技术为笔,绘就了果农增收的图景,而在香营村的乡村振兴画卷上,香营村第一书记武宁更是通过不断的努力,为特色农产品插上了走向全国的翅膀。他深知,优质的八棱脆海棠需要更广阔的平台。自任职以来,他积极奔走,带领八棱脆海棠参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好物知时节,国色绽芳华”活动,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等渠道,让全国观众知道了延庆香营的八棱脆海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武宁在谈到电商发展规划时表示,“组织电商培训的核心目的,是帮助我们的农户建立起自主运营和推广的能力。”
为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局限,香营乡大力推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以现代化装备为“一花三果”产业提质增效。面对数字经济浪潮,香营乡将培育新农人、拓展线上销路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党委、政府敏锐捕捉到电商发展的机遇,近年来持续组织开展多期电商技能培训班。
培训邀请专业讲师为农户系统讲解电商平台运营、短视频拍摄、产品包装设计、网络营销策略等实用课程,旨在帮助农民跨越“数字鸿沟”,掌握利用新媒体推广农产品的新技能。“培训让我们开了眼界,学到了怎么在网上展示和销售我们的好东西。”一位参加过多期培训的种植户表示,“虽然现在主要还是靠老客户和采摘,但我们已经开始尝试用互联网上这些新方法,效果一年比一年好。”
在香营乡的果园上空,不时有无人机掠过开展植保作业。相比传统人工喷洒,无人机不仅效率提升数倍,还能精准控制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过去我们给果树打药,一个人一天最多完成两三亩,现在用无人机,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几十亩,而且更加均匀、节省农药。”一位果农高兴地说。
除了无人机,香营乡还引入了智能灌溉系统、土壤监测设备等现代化农业装备,实现对果树生长环境的精准监控和调控,提高水资源和肥料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绘就增收新图景
“一花三果”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终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益。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多种模式,香营乡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增收”。在香营乡,通过“租金+薪金”的模式,村民们实现了多元增收,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少农户同时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工资双份收入,月收入稳定提升。如今,香营乡不仅凭借“一花三果”打响了区域农业品牌,更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产业兴、收入增、生活美”的好日子。
香营乡的振兴之路,不止于农业本身。这里山水环绕,生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乡党委、政府深挖潜力,巧做“农业+文化+旅游”融合文章,让乡村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秋季的海棠红韵、苹果飘香,采摘活动带来旅游热潮。围绕“六个千亩”产业,乡里精心设计了贯穿四季的特色旅游线路,将果实采摘、自然观光等项目串联起来。
“每年杏熟的时候,游客特别多。我家种的果子根本不愁卖,收入增加了很多。”新庄堡村村民张殿琴高兴地说。除了花果主题,香营乡还充分整合白河堡水库、缙阳山等自然景观资源,开发骑行、观光等户外项目;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展示乡村风貌。
八道河村党支部书记柳艳云介绍:“我们村靠山临水,发展乡村旅游后,村子变美了,游客变多了,村民开民宿、卖特产,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为了提升体验,香营乡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并通过举办杏花节、丰收节等系列活动扩大影响力,成功将生态优势、农业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夕阳西下,余晖给香营乡的果园、花田、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周顺海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望着硕果累累的果园,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村委会里,武宁正和村“两委”干部们规划着下一步的发展蓝图。乡间道路上,游客们满载而归,带着收获的喜悦踏上归途。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提篮小卖到多元营销,从单一农业到农文旅深度融合,香营乡的乡村振兴之路,是科技引领、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群众共创的生动实践。
如今,香营乡的“一花三果”不仅塑造了地方农业品牌,更成为百姓致富的“幸福引擎”。从一株海棠、一朵芍药,到一座杏园、一片果林,香营乡以自然为纸、以奋斗为笔,绘出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温暖画卷。这里的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的振兴,更是人的振兴、文化的振兴。在这条飘满果香花韵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香营乡正稳步向前,书写着更加绚丽的篇章。
编辑:韩丽琦
文字: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