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蜜雪冰城还便宜?上海的3元健身房怎么活下来的,为何这么便宜

发布时间:2025-09-19 18:03  浏览量:10

3元一小时健身,这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比蜜雪冰城还便宜的价格,让人怀疑它是否能活过明天。然而,这家健身房不仅活下来了,还引发了行业震动。它究竟掌握了什么“魔法”,能将重资产的健身业变得如此“轻盈”?又在规模化扩张中,遭遇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困境与挑战?

九回体育的核心魔法,其实就是一场乾坤大挪移,它没有发明什么黑科技,只是做对了一件事:把传统健身房模式里最重、最要命的那块成本给抽掉了——租金。

一位名叫Alex的加盟健身房老板曾透露,在核心商圈,光是一个月的场地租金就可能高达20万元,这还不算每月超过10万的教练团队薪资。而九回体育的创始人罗伟舜和他的团队,通过与各区相关部门达成合作,直接利用起了那些全民健身的公共区域。

这一招,直接让九回体育的财务模型变得面目全非。它首先在成本端做了一次极致的“减法”。没了租金,就等于卸下了压在骆驼身上最重的那捆稻草。紧接着,他们推行了彻底的无人化管理。用户进出全靠扫码,店里什么情况,后台的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系统看得一清二楚。这样一来,连人力成本也被压缩到了最低。

但这绝不意味着这门生意就真的“轻”如鸿毛。在成本的另一端,九回体育必须做“加法”。这种模式的“重”,体现在前期一次性的巨大投入上。

要把一个公共空间改造成一个合格的健身房,从室内设计、器械动线布局到地面材料的特殊改造,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开销。开一家这样的店,前期的改造和设备采购,需要砸进去30万到40万元。这笔钱,构成了公司扩张时必须迈过的一道资本门槛。

有了这样的成本结构,我们再来看它的那本精细化运营的账本,就清晰多了。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家门店一个月的流水能做到1.5万元左右。而它每个月的硬性支出,主要是器材的磨损和一些杂七杂八的运营费用,加起来大概在2000到3000元。

这么一算,确实能实现“小赚”的状态。说到底,九回体育的模式本质,就是用一次性的固定资产重投入,去置换掉传统模式下长期、高昂且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从而在低到令人发指的客单价下,硬生生挤出了一点点盈利空间。

九回体育这套玩法的根基,牢牢地扎在与公共部门合作的土壤里。这种共生关系,既是它最坚固的护城河,也成了一副给它规定了活动范围的“紧箍咒”。免费的场地,赋予了它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但同时也决定了它必须承担一部分公共服务的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来定价和运营。

这种模式的基因,可以追溯到2017年。当时,创始人罗伟舜还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敏锐地发现社区里那些公共球场普遍存在着管理混乱、进出不便甚至乱收费的痛点。恰好그때微信小程序测试功能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开发一套自助管理系统的技术门槛。于是,共享球场的生意就这么应运而生了。

他们与社区的合作模式也经历了一次关键的演变。最开始,他们只是作为技术服务方,帮社区做代运营,收取一点服务费。

后来,模式升级为自负盈亏,社区免费出场地,九回体育自己负责投入和运营。这种深度的捆绑,让他们的商业逻辑从诞生之初,就和解决“公共资源管理”这个社会议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合作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免费场地,是它能够和那些商业健身房掰手腕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别说3块钱一小时,就是30块钱一小时的定价都无从谈起。

同地段的商业篮球场,高峰期收费能飙到60甚至100元一小时,而九回的共享球场,凭借免费场地的优势,可以心安理得地把价格定在市场的零头。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束缚。既然用的是公共资源,那么定价就必须体现普惠性。他们的共享球场普遍遵循着“3元、5元、8元”这样的分时段收费体系。这个定价逻辑的出发点就很直接:参考当时商业球场大约10元一小时的价格,直接砍一半。

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同样也框定了健身房的盈利上限。它不能随心所欲地根据市场热度去调整价格,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因此,九回体育的角色很微妙,它不是一个纯粹的丛林法则下的市场竞争者,更像是一个游走在公共服务与商业运营之间的混合体。它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红利,但它的发展天花板,也早就被这层关系给限定住了。

当罗伟舜和他的团队试图将共享球场的成功经验,平移到健身房这个业态上时,他们很快就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健身房在运营的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对选址的苛刻要求上,都远超球场。这个升级的过程,也暴露了九回模式在规模化扩张中面临的深层矛盾。

首先是运营维度的急剧升级。一个共享球场,运营起来相对简单,做好基础的维护和管理就行。但一个健身房,完全是另一回事。它是一个需要精细化打理的室内空间,从功能分区、空气流通、灯光氛围,到地面用什么材质才能减震防滑,每一个细节都得反复推敲。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轻”管理能覆盖的了,而是一个相当“重”的运营项目。其次,选址这条生死线变得异常清晰。在没有租金压力的前提下,很多人会以为选址的容错率会更高,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一旦选错,那几十万的装修和设备投入就可能完全打了水漂。

上海西站附近的那家门店就是个惨痛的教训。那个地方虽然人流量不小,但并不是核心的居民生活区,结果门店开起来之后异常冷清。这证明了,即便价格低到尘埃里,如果不能开在用户家门口,也无法凭空创造出需求。沉没成本的回收,变得遥遥无期。

更要命的,是来自外部市场的降维打击。当九回体育还沉浸在“全国最便宜”的自我定位中时,那些财大气粗的传统商业健身房也回过神来了,开始用简单粗暴的价格战进行反击。

一张几十块钱的月卡,甚至更低的体验卡,一下子就削弱了九回体育最引以为傲的价格优势。这场突如其来的价格战,揭示了九回模式在面对充分市场化竞争时的某种脆弱性。

面对这些接踵而至的挑战,九回体育的团队做出了一个理性的决定:放缓健身房业务的扩张节奏,把公司的资源权重重新向更为成熟、模式更稳固的共享球场业务倾斜。

这并非承认失败,而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对自己商业模式的边界有了一次清醒的认知和战略调整。从球场到健身房,看似只是一步之遥,实则跨越了一道运营和市场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