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芳镇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
发布时间:2025-09-18 16:14 浏览量:1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脚把”“拐子”“高脚马”等,因舞蹈时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在当时的“百戏”中。
清道光年间在霸州市胜芳镇小河西地界上有一名叫蔡锦强的年轻人,他非常喜欢高跷,尤其是喜欢“十二乐”这种高跷表演形式,后来外出学习了“十二乐”高跷表演。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蔡锦强在当地村民杨泽民等大户人家的支持下,创办了一档“十二乐”高跷会,因位于小河西地界,故被称之为小河西同义高跷会。他招收了很多喜欢高跷表演的孩子们,教他们“十二乐”舞蹈技巧。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实践,小河西同义高跷渐渐成为了当地人非常喜欢的一档高跷会,经常受邀参加各种表演,胜芳镇有句俗语“小河西的高跷——钻大门”,指的就是他们经常受邀到大户人家中进行表演。
小河西同义高跷属于文高跷,舞蹈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讲究表演程式,强调刻画人物,并与“即兴”表演相结合等特点。小河西同义高跷的脚下跷长1.2米,主要表演动作有铡草、摆腿、翻身、天桥、背剑、劈叉、卧鱼、拉骆驼等。在近二百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发展出:大和尚、小英哥、老座子、樵夫、白杆、花花公子、青杆、老渔翁、刘二姐、刘二嘎、戏曲《小上坟》中的衙役和肖素珍、以及傻妈、傻小等角色,丰富了“十二乐”的表演形式。传统的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的表演时载歌载舞,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近几年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多次受邀参加非遗展演、民间舞蹈展演等,以高超的技艺、细腻的表演赢得一致的好评,享誉京津冀民俗界。例如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举办的京津冀邀请赛中,连续两年获得高跷类一等奖;2025年初受邀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馆举办的《过年》主题展演、央视三套《艺揽天下》节目录制;以及2025年春晚前奏片《金蛇狂舞·中国年味》等比较有影响力的活动。
作为承载着胜芳镇百年民俗记忆的文化瑰宝,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历经近两百年岁月沉淀,从乡间庙会的“钻大门”到登上国家级展演舞台,既守住了“十二乐”的传统精髓,又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这抹灵动的民俗色彩仍在代代传承中不断生长,以独特的舞姿与唱腔,持续书写着京津冀民俗文化的鲜活篇章,让这份厚重的非遗技艺在时光长河中愈发璀璨。
主办:廊坊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运营:廊坊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