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能源巨头栽跟头!一周蒸发462亿,矛头直指特朗普“耍阴招”

发布时间:2025-09-18 16:02  浏览量:1

文|泡芙

编辑|江娱迟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谁能想到,海上风电圈的“昔日冠军”Ørsted会栽这么大的跟头?

曾经雄心勃勃押注美国市场,结果却撞上政策“寒流”,项目黄了、股价跌了近80%,还得靠发新股“补血”。

有人说它是甩锅政策,有人嫌它撤回亚洲太保守,甚至质疑它连股东都搞不定,这些吐槽听着都有道理,但真相真就这么简单?

其实Ørsted的困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能源企业出海的通病:敢闯却没算好风险账,想扩张又没踩准节奏。

在上个月的时候,Ørsted公司员工表示,在仅仅一周的时间里他们的市值就蒸发了65亿美元(也就是462亿人民币)。

而他们表示是因为美国的监管环境出现重大不利情况,并且导致自己的资产剥离甚至融资计划都出现了问题,他们将一部分责任归咎于特朗普政府。

或许有人会说,Ørsted把美国失败归为特朗普政策,是不是有点甩锅?就没自己的问题吗?这话有一定道理,企业海外受挫,不能只盯着外部环境。

Ørsted曾计划“激进扩张美国石油和天然气钻井行业”,这本身就有点“冒进”,海上风电是它的强项,突然跨界到油气领域,会不会分散了资源?

而且当年放弃项目时出现“数十亿美元减记”,也能看出前期对项目成本、市场回报的测算可能不够精准。

不过咱们也得客观看,特朗普时期的能源政策对海上风电“充满敌意”是实打实的,再加上利率上升这个行业共性难题,外部压力确实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不是“甩锅”,而是内外因叠加的结果,Ørsted的问题在于没提前把政策风险的“缓冲垫”做足。

从另一个角度看,Ørsted撤回亚洲、澳大利亚,只盯欧洲,会不会太保守?万一错过新兴市场的机会怎么办?

确实,亚洲的海上风电需求在涨,澳大利亚也有清洁能源转型需求,放弃这些市场看似可惜。

但咱们得结合Ørsted当下的处境,它刚经历美国市场的巨额损失,股价跌了近80%,还得靠发新股募资完成纽约项目,现在最需要的是“稳住基本盘”。

欧洲是它的“老家”,丹麦企业在欧洲有政策熟悉度,供应链优势,而且它聚焦“海上风电和氢气”这两个核心业务,相当于把有限的钱和人用在最擅长的事上。

要是现在还分散精力去开拓新兴市场,很可能像美国那样“顾此失彼”。

所以这不是保守,是“先止血再造血”的务实选择,等财务状况恢复了,再看新兴市场也不迟。

还有人可能质疑,发行新股募资完成纽约项目,会不会让股东更不满?毕竟之前股东都否决了薪酬计划。

这样的话,丹麦股东协会确实对Ørsted有意见,新股发行会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短期看确实容易引发不满。

但咱们得算笔账,纽约那个924兆瓦项目已经推进到关键阶段,要是半途而废,之前的投入就全打了水漂,Ørsted的资产价值会更低。

而完成项目后,不仅能拿到项目收益,还能帮它向“2028年每年120亿丹麦克朗收益”的目标靠近。

而且丹麦政府也是项目股东,有他们背书,股东们其实也清楚“完成项目是止损的关键”,短期稀释权益,总比公司持续亏损好。

所以只要Ørsted能把项目进度、收益预期跟股东说清楚,这种募资反而可能慢慢赢回股东信任。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政策影响这么大,为啥其他企业在美国海上风电没这么惨?是不是Ørsted自身适应能力差?

其实不是适应能力差,而是Ørsted“押注太重”,美国曾是它“重要的市场”,投入的资源比其他企业多,所以政策变动带来的冲击自然更大。

而且每个企业的战略重心不同,有的企业可能在美国只做小项目,风险分散,Ørsted却想搞“激进扩张”,还跨界油气,一旦政策转向,损失就被放大了。

这反而印证了之前的观点,企业海外拓展必须“充分考虑政策环境”,尤其是像能源这种受政策影响极大的行业,不能只看市场潜力,还要算好“政策风险账”。

这件事情也让我们知道了,Ørsted的战略调整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在内外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它的经历告诉我们,企业发展既要敢闯,也要会“收”,既要看到市场机会,也要敬畏政策风险。

聚焦欧洲和核心业务,对现在的Ørsted来说,不是“退”,而是为了未来能更好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