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风 聚力建支点】来凤县家风故事作品展播(十一)

发布时间:2025-09-18 14:56  浏览量:1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传播良好家风。来凤县妇联特开设“家风故事”专栏,对征集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引导广大家庭积极传承优良家风,培育文明风尚。

微单元,大能量:家风与国家发展

作者:吴玲玲 指导老师:刘雨睛

《周易》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穿越千年时光的古训,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家风,这个看似微小的文化单元,实则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宏大叙事。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传承好家风,聚力建支点”不仅是对过往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坚定承诺。

好的家风,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形成一股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在家国同构的宏大叙事中,每一个家庭都是文明的种子,每一次家风的传承都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

家风,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它孕育着我们的品格与志向。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强调:“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勤劳为第一义。”他将“勤”字作为曾氏家训的核心,培养出代代英才。法国思想家卢梭也曾说过:“家庭生活是人生第一所学校。”正是在这所“学校”里,岳飞从母亲手中接过“精忠报国”的刺字,林则徐在父亲“海纳百川”的教诲中立下报国之志。当代“敦煌女儿”樊锦诗,其坚守大漠数十年的毅力,正源于父亲“做人要像骆驼一样踏实”的谆谆教诲。这些生动的例证告诉我们,家风如同精神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塑造着一个人的品格与志向。当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成为美德与智慧的摇篮,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自然焕然一新。

家风,亦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基石,它承载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北宋司马光在《家范》中系统阐述了治家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钱钟书与杨绛的“我们仨”家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相濡以沫的真情,成为现代中国家庭的典范。而浙江东阳的卢氏家族,七百年来恪守“忠孝节义”的家训,培养出众多社会栋梁。这些优秀家风如同文明的灯塔,照亮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当诚信、仁爱、勤俭等价值观念通过家庭代代相传,它们就超越了私人领域,成为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家风建设看似着眼微小,实则影响深远,它是社会文明大厦最坚实的根基。

家风,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它代表着国家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底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强调:“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这种“新民”思想正始于家庭教化。晚清实业家张謇,将“实业救国”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当代“两弹一星”元勋们,许多人都出身于重视教育、心怀家国的家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将“艰苦奋斗”的军人作风带入企业管理,创造了中国企业的奇迹。这些事例无不证明,优秀的家风能够转化为强大的国家竞争力。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家庭依然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场域,家风建设成为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关键环节。当每个家庭都成为正能量的源泉,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自然水涨船高。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深知:没有千万家庭的文明进步,就没有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好家风,聚力筑未来,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性发展。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将家庭建设成为传承美德的殿堂、滋养心灵的绿洲、培育栋梁的沃土。当千门万户的好家风汇聚成海,必将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巨轮,让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生生不息的家风传承中,我们正携手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

快把纸片粘好

作者:田丽君 指导老师:杨赠

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

作者:许佳冰 指导老师:唐芳

“你爷爷又生病啦,今年还不知道能不能吃上团年饭……”视频那头,父亲面色凝重,无奈地摇头叹息。

我的心猛地一沉,下意识咽了咽口水,说道:“让爷爷少干点活儿嘛。”“唉,他现在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不管天晴下雨,就是闲不住……”说着,父亲起身,从爷爷的厢房往外走。这时,我瞥见了立在墙角的一根扁担,弯得如十五的月亮,被肩膀磨得光亮。

爷爷的扁担是用老家特有的茶树制成的,两头包着旧铁皮。它有着不凡的“履历”,最早参与过人民公社化运动。听父亲讲,爷爷年轻时身体瘦弱,挑东西一次只能挑起别人一半的分量。所以,爷爷总是花费更多时间去劳作,他的口头禅就是:“慢慢地做,总能做完;慢慢地走,总能抵达。别想着一口气吃成胖子,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后来,改革春风吹满地,父亲接过了这根扁担。不过,不是再用它从事田间劳作,而是成为了走街串巷的卖货郎 。我曾问父亲,为什么不接手爷爷的一亩三分地。父亲回答说,那时年轻,一心向往外面的新鲜世界,渴望在更大的舞台上展身手。

每天鸡刚打鸣,父亲就往口袋里揣上两个烧好的红薯,一个当午饭,一个当晚饭,挑起担子就踏上行程,要翻过两三座山头。渴了,就摘一片树叶,折成杯状,在小溪里舀口水喝。到赶集的地方后,找个人流量大的位置,便开始大声吆喝。父亲把山里的茶籽和药材运往镇上,再换些盐巴等生活必需品回来。

再后来,村里通了车路,父亲放下了扁担,前往温州务工。即便换了工作环境,父亲依然保持着挑货时的勤恳作风,脚踏实地。可惜天公不作美,父亲所在的工场发生瓦斯爆炸,不幸断了一条腿,无奈只能再次回到家乡务农……面对命运的挑拨,父亲并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今,我已经是一名中学生,身处AI迅猛发展的时代,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在退化,思考能力在减弱,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丢失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扁担”精神。最近网络上有个很火的词叫“没苦硬吃”,在我看来,AI仅仅是一种工具,在某些时候,仍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扁担虽然已被时代淘汰,但它让我深刻明白,运输工具会更新换代,时代会不断变迁,可扁担精神永远不能丢。

习总书记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祖父辈的扁担“挑”起的不只是物品,更是一个家庭的生计与希望,扛起了家庭的半边天。未来,我也要运用自己所学,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挑”起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担当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的奋斗篇章。

长辈传给我们的“宝贝”

作者:钱昊柯 指导老师:黄学平

我家没有光彩夺目的宝石,可爷爷奶奶给了我们最最珍贵的“传家宝”——勤劳。

爷爷常念叨:“人勤地不懒,流多少汗水,就能结多少果子。”在爷爷的影响下,爸爸从小就在劳动中锻炼成长。爸爸出生于1985年,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艰苦,虽说能勉强填饱肚子,但日子并不宽裕。爸爸自上学起就热爱读书,白天在学校认真学习,下午一回到家,就得去放牛,接着忙着做晚饭,只有到了晚上,才能点上煤油灯看书。我常常在脑海里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昏黄的灯光,将爸爸的影子投射在木板墙上,那影子就像一棵努力向上生长的小树,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

经过不懈努力,爸爸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了人民教师。即便到了现在,爸爸依然勤劳节俭。我们家很少点外卖,外出就餐的次数也屈指可数。爸爸亲手做的饭菜,总是我们一家人的最爱。他的衬衫洗得发白,却依旧舍不得换新;家里的家具简简单单,朴实无华。在学校里,爸爸连粉笔头都要用到实在拿不住了,才会换上新的。妈妈也经常教育我和妹妹:“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我和妹妹至今还会把旧练习本当作草稿纸;还收集家里的快递纸箱、用过的塑料瓶等废品,用这些废品去换一些钱,用这些钱购买文具。节俭,是爸爸妈妈教给我们的又一样珍贵“宝贝”。

去年教师节,有位叔叔想送爸爸茶叶,爸爸毫不犹豫地摆摆手,严肃地说:“知识不是商品,不能用来交易,它应当像泉水一样纯净。”妈妈经常说:“为人要清正,要廉洁,清清白白为人处世,才是最好的家风。”廉洁,是长辈们传给我们的又一件珍贵的“宝贝”。

如今,我终于明白,长辈留给我们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比星星还要闪亮的品格。这些珍贵的“宝贝”,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我的家风故事

作者:邓国权指导老师:向雨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犹如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又似春雨,润泽着家庭成员的心田。在我家,家风故事就像一串璀璨的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家的家风,首先体现在诚实守信上。爷爷常说:“人无信不立。”记得有一次,我答应了邻居家小朋友要一起玩耍,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心想这么大的雨,他们肯定不会来了。可是当我准备出门的时候,看到爷爷那严肃的眼神。爷爷对我说:“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哪怕遇到困难也不能失信。”我听了爷爷的话,虽然心里有些害怕,但还是穿上雨衣出门了。当我到达约定地点的时候,小伙伴们都已经在那里等我了。看到我,他们高兴地拉着我的手,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勤奋努力也是我家重要的家风。爸爸妈妈都是勤奋工作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爸爸每天早出晚归,为了家庭努力打拼,他总是说:“只要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学习上,我也受到了这种家风的影响。有一次,我在数学考试中失利了,心情非常低落。妈妈看到我这样,对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努力,下次一定能考好。”于是,我每天认真复习,做大量的练习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下一次考试中,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尊重他人同样是我们家的家风。奶奶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她总是教导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有一次,我们在餐厅吃饭,我看到旁边桌子上有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吃饭。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心想这么脏的人怎么还坐在这里吃饭呢。奶奶看到我的表情,轻轻地拍了拍我的手,说:“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要嫌弃别人。”我听了奶奶的话,感到十分羞愧。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