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敌是不存在的?战神都是吹嘘的结果,团队战绩记一个人头上!

发布时间:2025-05-24 21:22  浏览量:1

前言:咱平常一提起古代武将,脑海中便是他们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杀敌如砍瓜切菜的威风画面。

但古代武将众多,究竟谁杀敌数量最多呢?李元霸?

那只是小说神 化人物,真实历史并非如此。

今儿就唠唠这有趣话题。

说起古代猛人武将,很多人首先想到李元霸。

在《说唐演义全传》里,他非人能比。

手持八百斤大铁锤,坐骑日行一万、夜走八千。

四明山一战,单枪匹马打垮十八路反王 230 万人马。

紫金山一战更夸张,180 万大军被打得只剩 65 万。但这是小说虚构,现实中武将受体能限制。

就拿樊哙来说,他是刘邦手下猛将。

鸿门宴上挺身而出救主,大口啃猪肘子的豪爽劲儿,众人皆知。

樊哙随刘邦南征北战 15 年,斩下 176 个敌人首级,抓 288 个俘虏。

单看杀敌数,似乎一般。

但他独自领军,打败 7 支军队,攻破 5 座城池,平定 6 郡 52 县,还俘获诸多官员。

这战绩不容小觑,虽单次杀敌数不惊人,但其他战功多,对刘邦功劳大。

再看项羽,正史公认的猛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绝非虚言。

垓下之战后,项羽逃到阴陵,身边仅 28 名骑兵,汉军追兵却有数千人。

换常人早绝望投降或自我了断,项羽却认为是反击机会。

他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斩杀两员汉将,杀死上百敌军,己方仅阵亡两人。

到乌江边,绝境中的项羽依旧勇猛,独自斩杀汉军数百人后自刎。

像这样一战杀敌超百人的战绩,项羽一生有 3 次,中国历史无人可比。

还有文鸯,曹魏名将文钦之子,自幼骁勇闻名,名声在外。

嘉平六年,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毌丘俭和文钦等人起兵勤王。

战败后司马师穷追不舍,关键时刻,文鸯单人匹马冲入数千骑兵的敌军阵营,来回冲杀六七次,每次杀伤百余人,敌军被吓得不敢紧追。

文鸯这一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纪轻轻展现非凡勇气与战斗力。

北宋名将杨业,杨家将开山鼻祖,勇猛程度不逊他人。

雍熙三年,宋太宗分兵三路北伐契丹,杨业所在西路军,正副主帅是潘美和他。东路曹彬在岐沟关惨败,宋军全线后撤。

因潘美误判战局,王侁争功擅动,杨业被围困在陈家谷口。

这场战斗,杨业从中午战至傍晚,亲手斩杀数百人。

最后战马重伤,无法再战,被契丹人擒获,最终绝食而死,战斗力恐怖。

您可能好奇,这些猛将为何如此勇猛,能以一当百?

其实他们都有隐藏 “外挂”。

先说护卫,古代军队中,将领如大熊猫般金贵,身边侍卫众多。

就像项羽和樊哙,即便在战场相遇,也不太可能像小说、影视中那样单挑。

为啥?侍卫首要任务是保护主将安全,怎能让主将轻易冒险拼杀?

这好比母鸡护小鸡,侍卫将主将护得严严实实。

再讲甲胄,这东西金贵离谱。

古代钢铁产量低,唐宋等强大王朝,10 年钢铁产量可能不及现在一个村办钢铁厂。

制作甲胄成本高昂,极其稀缺。即便汉唐这样的强大王朝,鼎盛时正规军披甲率也难超 50%。

为啥?财政负担不起,造价太贵,不是不想配,实在没财力。

披甲和不披甲,战场差别巨大。

隋末唐初虎牢关一战,李世民堂弟李道玄在敌阵几进几出,中箭如刺猬,却因精良甲胄没事,还能回射敌人,甲胄就像坚固保护伞。

还有兵器,好兵器是猛将杀敌关键。

就说典韦,对曹操如同樊哙对刘邦,是军中重要打手。

濮阳之战,曹军被吕布三面围攻陷入颓势,典韦率数十壮士主动应募破阵。

他提出人均披挂两层重铠,武器只要长矛大戟。

在坚甲利兵加持下,典韦如杀神降临,冲入敌阵打退吕布。

建安二年,张绣反叛夜袭曹营,典韦为掩护曹操逃走,独自守营门。

因仓促应战甲胄不全,虽手持 80 斤铁戟,仍被刺中多处创伤。

即便如此,典韦奋起余勇,又杀数人,最终因伤势过重阵亡。

要是当时甲胄齐全,说不定能守住营门,甚至反杀,打破项羽杀敌记录。

像姜维,在游戏《三国志 14》里,各项参数均衡,堪称 “六边形战士”,个人战力属准一流。

景耀六年,魏将邓艾伐蜀,刘禅投降还下令姜维不许抵抗。

姜维无奈向钟会投降,后撺掇钟会造反败露,殊死一搏时,一向运筹帷幄的他也亲自上阵厮杀,亲手杀了五六人。

这还是有甲胄 “外挂” 的战绩,没这层保护,估计很难做到。

这些猛将杀敌厉害,不光靠自身实力,运气成分也大。

就说文鸯 “七进七出” 这一战,背后有原因。

当时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引发毌丘俭和文钦等人起兵勤王,魏军内部大乱。

正宗魏军疑虑重重,士气低迷,而叛乱魏军众志成城。

巧的是,司马师眼睛有瘤疾,刚割掉瘤子,文鸯来攻,他受惊眼珠爆出。

主帅如此,怎能好好指挥军队?

魏军自乱阵脚,文鸯才得以在敌营如闲庭信步,毫发无损。文鸯这战绩,运气成分不小,就像瞎猫碰上死耗子。

再看项羽这边,垓下之战后,楚汉相争结局基本注定。

汉军人数虽多,但心思各异。

有的想在项羽身上抢功,有的不想送死,有的谋划战后生活,甚至有人只想摸鱼。

这导致项羽生命最后时刻,汉军如一盘散沙。

正因如此,绝境中的项羽爆发出强大战斗力,完成杀敌数百人的壮举。

项羽死后,汉军为争夺其残尸自相残杀,死了好几十人。要是项羽麾下兵力充足,说不定能反败为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

杨业在陈家谷口的战斗也是如此。

杨业勇猛,但契丹人也有状况。

北宋开国初,宋军实力不差,步兵大阵让契丹人头疼。

在蒙古人崛起前,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打仗有套路,利用骑兵机动性玩骑射。

打得过就猛追,打不过就跑,难分胜负就放风筝,想拖垮汉人军队。

他们不太愿意近战肉搏,因生存环境恶劣、人口稀少,惜命怕死,见势不妙就跑,被逼绝境优先投降。

契丹人也是这德行。

岐沟关之战,耶律休哥用骑射战术对付曹彬,等曹彬冒进粮绝、士气低迷时设伏取胜。

杨业被围陈家谷口,契丹人觉得他没活路,放弃骑射一拥而上争功。

杨业有军阵和坚甲利兵护身,才能打出高交换比。

若契丹人正常使用骑射战术,杨业想杀数百人就难了,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嘛。

咱们看武将杀敌战绩,不能只看表面。很多人认为武将厉害靠武力,武力高就能大杀四方。

但从这些例子看,事情没那么简单。

武将杀敌多,有自身实力因素,像项羽、杨业,武力和战斗意志超强。

但外部因素也关键,护卫、甲胄、兵器等 “外挂”,以及敌军状态、战场形势等,都会影响杀敌数量。

很多人好奇,没这些外部因素,光靠自身实力,谁是真正的杀敌王?

这不好说。项羽战绩辉煌,但和杨业同等条件下再战,谁杀得多不一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嘛。

还有人觉得,像韩信这样的名将,武力可能不如项羽,但打仗厉害,能指挥千军万马取胜。

那到底武力杀敌重要,还是指挥打仗重要?

这又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嘛。

咱们回顾这些武将故事,会发现历史有意思。

它不是简单打打杀杀,背后诸多因素相互交织。

武将杀敌战绩,反映出古代战争的复杂多样。

咱们不能仅以杀敌数量评判武将谁更厉害。

每个武将所处时代、对手、战场环境不同。

樊哙为汉朝建立立功,虽杀敌数不及项羽,但贡献不能忽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嘛。

所以要说古代武将谁杀敌最多,不能简单下结论。

这背后故事多,够琢磨的。

而且每个人对 “厉害” 定义不同,是杀敌多算厉害,还是带领军队取胜算厉害?留给大伙讨论,历史魅力就在于此,无绝对答案,只有不断思考探讨。

咱再从其他角度琢磨武将杀敌这事。

古代不同朝代的战争形式和军事制度,对武将杀敌影响不小。

比如说秦朝,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授爵制度,这可把秦兵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像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他们眼里,敌人是能换来爵位、田宅、钱财和老婆的 “宝贝”。

所以一上战场,秦兵疯狂,嫌盔甲累赘,光着膀子往前冲,左手提敌人脑袋,右手抓活的。

在这样的秦锐士面前,魏武卒、齐技击等都不堪一击。

这种军功授爵制度,给武将杀敌创造不同条件。

要是武将能带领这样的秦兵冲锋陷阵,杀敌数量可能可观。

但在军事制度不完善、士兵积极性不高的朝代,武将武力再强,杀敌也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再看武将的成长背景和训练体系你就知道,他们很多都是靠打卡练经验。

像岳飞出身农家,勤奋好学,练就好武艺才成为一代名将。

他生活在战乱时代,有更多实战经验,像在大风大浪中锻炼的水手,越是历练越是成熟。

岳飞训练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超强。

与金兵战斗时,岳飞不仅自己勇猛杀敌,还指挥军队协同作战,这与单纯靠个人武力的武将不同。

这些都是在严格的训练之下才能达成的结果!

岳飞深知团队协作重要,训练士兵掌握各种战术配合。

比如长枪兵组成枪阵抵御骑兵,像坚固城墙;

弓箭手找准时机射击,如暗箭伤人;

骑兵灵活穿插攻击侧翼或后方,似锋利匕首插入敌人软肋。

这种协同作战提高杀敌效率。

在郾城之战中,岳飞指挥岳家军以少胜多打败金兵精锐。

岳家军武将在岳飞指挥下,发挥各自优势杀敌无数。

单打独斗的武将,即便武力强面对金兵集团冲锋,也难有此战绩。

可见战术训练也是相当重要,所以在历史上,哪有什么战神?有的只是训练、绝对的武力值、加运气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中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并且进行了一些技术修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以下为部分公开资料截图:《古代的兵神、武圣都是谁?有哪些军旗之神?-北京日报客户端2022-08-03 18:20》、《一看吓一跳 揭中国史上著名“战神” 来源:sina 2015-01-26 11:33:35》、《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