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词人写了一首冷门但封神的词,读后令人流泪,并不是《听雨》
发布时间:2025-09-18 11:37 浏览量:1
亡国词人写了一首冷门但封神的词,读这首词可知当时历史
先给出一首小诗《无题》
琴声如泣夜淮寒,
亡国宫人泪未干。
万里山河皆易主,
一弦一曲淌辛酸。
这首诗依据某位词人的亡国词而写,你能猜到是哪首词吗?
答案是宋末词人汪元量的《水龙吟 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自都门宴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1276年,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汪元量作为宫廷琴师随三宫被掳北上。夜舟行至淮河,他忽闻故国宫人弹琴声,遂成此泣血之作。这首词堪称南宋灭亡的诗词遗嘱,奏出了一个文明崩塌时最凄美的绝响。
“鼓鞞惊破霓裳”开篇便是惊心动魄的对比,战鼓声惊破了歌舞霓裳,写尽了南宋王朝醉生梦死与残酷现实的剧烈碰撞,忽必烈大军南下的铁蹄声,与临安宫廷里的《霓裳羽衣曲》形成了强烈对比。
“驼背模糊,马头匼匝”八字尤为震撼。这是中国诗词中极少见的以游牧民族意象象征政权更替的描写。骆驼背上的模糊身影,旋转环绕的马头,勾勒出蒙古军队特有的军事画面,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最令人心碎的是“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皇家船队本该承载帝国气运,如今却只载着逝去的春天北去。这里的春既指季节,更指一个文明的黄金时代,华夏文化的春天就这样被连根拔起,不知何时才能度过寒冬。
下阕“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是词眼所在。淮河曾是宋金边界,如今连这最后的防线也已“非吾土”。这种地理上的沦陷感令人窒息,诗人意识到,故国连一寸土地都不再属于自己。
深夜琴声的出现,将全词推向高潮。“粉阵红围”指昔日宫廷的宫女队列,“谁宾谁主”的发问直击灵魂,在这亡国之舟上,究竟谁才是主人谁才是客?身份错位的迷茫感油然而生。
最终,所有国仇家恨都凝聚在“羁愁一搦”中,一搦即一握,形容愁绪可握,化虚为实。这点愁绪通过琴声谱出,成为了一个文明最后的哀鸣。
此词很特殊,因为它是少有的由历史亲历者记录的亡国现场。不同于后人的追忆感怀,汪元量写的是正在进行时的历史悲剧,每个字都带着当时的愤懑和战栗,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听见那夜淮河上的琴声与哭泣。
值得一提的是,汪元量后来拒绝元朝官职,出家为道士,最终回到江南。他用一生践行了对故国的忠诚,让这首词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个人的生命注脚。
朋友们,本文分享的这首词水平如何?读完本文是不是对南宋灭亡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何高见?欢迎在评论区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