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上将陈士榘率10万人进入罗布泊,秘密为原子弹做窝
发布时间:2025-09-18 09:38 浏览量:1
1958年4月12日天还没亮,北京西郊军用机场灯光暗黄,一架伊尔-14正等待起飞。舷梯旁,陈士榘整理风帽,低声叮嘱随行军官:“目标在新疆,途中不准提及任何地名。”从这一刻起,一支代号为7169的部队在公开记录里消失。
罗布泊并非最初方案。一个月前,苏联专家把靶场画在甘肃敦煌附近,文件上写着“两万吨当量安全距离”。陈士榘看到后只问了一句:“二十万吨呢?”沉默之后,他带队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勘测,飞机绕塔克拉玛干上空盘旋三小时,终于闯进那条狭长峡谷。冲出石壁,眼前是空旷如海的盐碱盆地,他当即拍板——就这里。
7169部队以志愿军19兵团为骨干,再加上各军区抽调的施工团、通信团、测绘队,共十万人。离京前夕,黄克诚递给陈士榘一只金属筒,里面只有四个数字:0029。这是工程的保密符号,也是他们对外唯一能说出口的“地址”。
七月中旬,车队从哈密折入沙漠,昼夜兼程。为了避人耳目,车辆漆成与戈壁土色相仿的灰黄,从远处看像一条缓慢移动的尘带。营区刚扎下,第一个难题就是水。开挖深井十四口仍无法满足每日三百吨需求,工兵干脆铺设临时管线,沿干涸河道铺出一百四十公里,只为把塔里木河汲来的浑水抽进蓄水池。
飞沙磨蚀远超预期。一夜北风,新到的吉普车就被打掉漆面,挡风玻璃粗糙得像毛玻璃。有人戏言“罗布泊的风能刮走日历”,可施工进度却不能因此拖延。为赶工期,梁场昼夜三班倒,打桩机从未熄火。每天早晨,沙丘下会多出几十根混凝土桩头;夜里,测绘队在星光下拉钢尺校正射程基线,鞋底磨穿直接用旧轮胎改成草鞋。
“记住,今天以后,你们的名字只有一个——7169。”陈士榘在首次干部会上只说了这一句。总参考核组后来回忆,当时在场的两百多名指挥员,没有一个人问“任务多久结束”,所有人心里都明白,这里要干到那朵蘑菇云升起为止。
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最艰苦的一段。粮秣紧张,部队自己动手在砾石缝播种萝卜、胡麻,甚至尝试把骆驼刺刨根煮汤。医务所统计,全年掉秤十五斤以上者占官兵总数七成,但施工节点依然提前三个月完成。8月,地下指挥所、爆心观测井、遥测阵地全部交付,聂荣臻亲笔致电嘉奖。
同年11月,国产中近程导弹在基地东南侧沙梁点火升空。这次发射用的就是7169修出的混凝土斜槽和地下控制室。火焰吐出,夜空被染成橙红,指挥所里却只有简单一句报告:“靶场工作正常。”随后灯光熄灭,所有文件照例编号入柜。
1961年夏,最后一批苏联专家撤走。外界以为中国研制核武的窗口期就此关闭,而罗布泊深处,丈量手簿换成自制光学仪器,爆轰通道里的铜线被反复校正到微米级。一次测试前,年轻技术员孙珊追被风吹走的地图,迷失在沙暴里,再被找到时仅留下记录本。纸面上沙粒嵌进铅笔灰,线路却仍清晰可辨。
1964年10月16日14时59分,倒计时结束。镁光弹升空,随后巨震传来,火球翻滚腾起七千米。爆心距核心控制室45公里,仪器显示各项数据达到设计值。无线电里,只听到静电噪声和短促欢呼,没有多余字句。同一夜,7169部队开始收包转场,连同全部临时编号、施工图纸,一并封存。
1965年春节前,陈士榘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军委座谈。毛泽东握手时笑着说:“窝做得牢靠,下蛋就有把握。”一句轻描淡写,把十万人在戈壁的六年归结成两个字——“牢靠”。大礼堂灯光明亮,然而7169仍然保持沉默,他们的番号很快从编制表上抹去。
此后几十年,相关档案才陆续解密。建造里程超过三千公里的场内公路、八十二座观测塔、九百四十七公里地下通信电缆,全部归入一行小字:“基础设施,已交付使用”。名字缺席,业绩却嵌进混凝土里,留在每一次震动后的平静土地上。
今天,人们谈论“两弹一星”时熟知钱学森、邓稼先,也会提到蒋筑英、王淦昌,很少有人知道7169。那支部队解散时没有合影,没有送别,只留下一句代号和一片沉默的沙漠。但在中国核力量的坐标轴上,罗布泊能被精准标点,离不开他们当年埋下的每一颗定位桩、每一条测距线。向这些无名英雄致敬,他们让国之重器有了安稳的“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