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在千年遗址上续写丝路文明新章
发布时间:2025-09-18 07:07 浏览量:1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编者按:
近年来,中国民营博物馆蓬勃发展,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它们以独特视角汇聚民间珍宝,从非遗技艺到古代艺术,从地域历史到当代创新,以灵活多元的展陈方式,让文物"活"起来、文化"潮"起来。
这些博物馆深耕社区、联动文旅,推出沉浸式体验与教育研学活动,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和市民精神生活新空间。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民营博物馆将继续以创新思维守护历史根脉,推动文化共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当晨光穿透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洒在考古发掘原址唐代十字街遗迹上,青砖间的纹路仿佛仍在诉说着千年前“胡商云集、货通万国”的繁华。
作为中国首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解码丝路基因、传承长安文明的使命。如今,大唐西市博物馆不仅是矗立在遗址之上的文化殿堂,更是非国有博物馆探索“公益性与产业性并举”的典范,持续书写着文明对话与文化创新的新篇章。
遗址为基:
考古发掘唤醒大唐记忆
“我们不是在建造一座博物馆,而是在守护一段活着的历史。”提及筹建初心,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吕建中始终强调“遗址”二字的分量。不同于其他博物馆的迁址保护模式,这座博物馆的核心,是直接“生长”在唐代西市遗址之上——考古发掘的基坑内,唐代西市的十字街遗迹、商铺基址、排水渠道清晰可见,甚至连当年商人们踩踏出的车辙印,都完好地保留在青砖路面上。
“当初决定1:1原址重建,就是为了让观众站在千年前的土地上,直面丝路文明的震撼。”吕建中回忆,筹建过程中,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实现博物馆的功能性建设。最终,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原地保护、原样展示、原物陈列”的方式,使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完美融合。这种模式开创了国内遗址保护与商业开发相结合的先河。
技术团队采用了大跨度无柱结构,使遗址不需要任何支柱支撑,最大限度保持了遗址的完整性和观赏性。同时,通过恒温恒湿系统和低反射玻璃,确保遗址得到最佳保护。“我们每天都要监测遗址区的温度、湿度、振动等数十项数据,确保遗址处于最适宜的保存环境。”博物馆文物遗址保护团队成员阴玲玲表示。
2010年,大唐西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2017年,更是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民办博物馆。“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吕建中说。
如今,2万余件(套)馆藏文物,为这段历史写下了生动注脚。从出土的唐代“开元通宝”铜钱,到馆藏的波斯银币、阿拉伯玻璃器、丝绸;从反映市井生活的陶俑、陶瓷器,到记录贸易往来的商队壁画、石刻、金银玉器……每一件文物都是丝路贸易的“活档案”。
大唐西市博物馆珍藏了全国唯一一件铸有“人民昌”“中国强”等47字铭文的汉代铜镜,价值非凡且意义深远。这枚铜镜进一步佐证了汉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传递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追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件彩绘胡人骑驼俑”,吕建中指着展柜中的文物介绍,胡俑头戴尖头毡帽,浓眉,深目高鼻,八字胡须,身穿红色翻领胡服,黑色长裤,足蹬尖头靴,双手作持缰控驼状,坐于驮囊之上。双峰驼抬头远望,张嘴露牙嘶鸣,舌上翘,环耳长鬃,尾上翘,作行走状。俑形体高大,是唐代彩绘陶骆驼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还有一件三彩胡旋舞凤首壶,腹部两面纹饰相同,胡人舞伎左腿盘于右腿之上,右腿微屈,立于舞毯之上,丝带飘飘,婀娜多姿。《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有“胡旋舞,舞者立毬上,旋转如风”的记述,以各种旋转动作为主,反映了丝路文化的互鉴交流与融合发展。
作为中国首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这份殊荣既给企业带来机遇,也赋予企业更大的责任。
“我们能以民营机构的灵活性,更快地响应社会对丝路文化的需求,同时承担起国家级遗址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吕建中坦言,正是这种“唯一性”,让大唐西市博物馆始终坚持“遗址保护优先”原则,多年来累计投入数亿元用于遗址加固、环境监测与文物修复,让千年遗址在现代科技的守护下,始终保持“可研究、可展示”的活力。
运营破局:
非国有博物馆的“造血”实验
“非国有博物馆不能靠‘输血’存活,必须找到自己的‘造血’路径。”在吕建中看来,要实现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长久发展,关键在于平衡“社会公益性”与“文化产业性”的关系。
如今,大唐西市博物馆已形成“门票+特展+文创”的收入三支柱,在保持公益性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运营之路。
“我们的特展不追求流量明星,而是聚焦丝路文明的深度挖掘。”2024年推出的“丝路货币展”,汇集来自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的古代货币,从汉代的“五铢钱”到波斯的“德拉克马银币”,再到阿拉伯的“第纳尔金币”,观众通过货币的流转,直观感受到丝路贸易的“金融脉络”。该展览不仅吸引近10万观众参观,还引发了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讨论,实现了“展览即研究”的目标。
在文创产品开发上,大唐西市博物馆始终坚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拒绝简单的“贴标式”文创,而是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以唐代彩绘胡人骑驼俑为原型,开发出骆驼俑三彩器;将唐代西市十字街地图印在丝巾、笔记本上,让观众把“丝路记忆”带回家;推出“西市胡商”主题的沉浸式剧本杀,让年轻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唐代商人的贸易生活。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特展和文创了解了西市文化。”吕建中说,这种“文化+体验”模式,既提升了博物馆营收能力,也扩大了文化传播覆盖面。
“我们的办馆理念是‘公益为魂,产业为翼’,产业性收入最终还是要反哺公益性事业。”吕建中介绍。
博物馆每年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还定期走进社区、乡村举办“流动博物馆”展览。例如特展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文物修复基金,文创利润则投入到“丝路文化进校园”项目中,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让民营博物馆既能“活下去”,也能“活得有价值”。
自2010年建馆开放以来,大唐西市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780余万人次,组织教育活动500余场,举办临展135个(其中出入境办展11个),出版著作和论文集23部,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6次。由大唐西市博物馆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与丝路沿线19个国家的28家国际博物馆建立友好关系,目前联盟会员单位已达73家。
对话未来:
在快速变化中守护文明灯塔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恰好击中了大唐西市博物馆一直在思考的命题。“博物馆不是静止的‘文物仓库’,而是要跟上时代步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桥梁。”吕建中认为,在数字化、全球化的今天,博物馆的未来在于“创新”与“对话”。
面对部分“商业开发侵蚀遗址”的质疑,大唐西市博物馆用科技保护数据作出回应。
馆内建立了遗址实时监测系统,24小时监控遗址的温度、湿度、土壤稳定性,数据实时传输至文物保护部门;通过3D扫描技术,为每一件文物建立“数字档案”,观众可通过手机扫码查看文物的高清细节与历史背景;利用VR技术,还原唐代西市的繁华场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胡商交易、市井叫卖氛围。
“我们的每一项商业探索,都以不破坏遗址为前提,科技保护就是最好的证明。”吕建中说,截至2025年,博物馆的遗址保护完好率达100%,数字化文物覆盖率超80%,这些数据让“保护与开发并行”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在文明对话方面,大唐西市博物馆正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6年9月,由大唐西市博物馆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建立了国际协作网络。2018年,联盟整体纳入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之内。依托这一联盟与友好馆建设,博物馆打造“一带一路”跨国联展集群,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例如,大唐西市博物馆与国家级皮影非物遗大师合作,将《陕西皮影展》送至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创了我国非国有博物馆走出国门办展的先河。大唐西市博物馆成功引进了《欧亚大草原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尽管时间流逝,但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审美追求永远不会褪色。
在馆藏丝绸临时展览中,一位意大利老先生被唐代精美的丝绸深深吸引。“当我讲述丝绸如何从养蚕、缫丝到织造、染色,每一步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时,我看到这位意大利老先生眼中闪烁出明亮的光芒。”博物馆讲解员林喆说。老先生告诉讲解员,他不仅仅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更是在见证一段连接两个古老文明的历史纽带。
这些实践始终以学术研究为根基,形成“展览-研究-传播”-闭环。例如,馆藏回鹘王子葛啜汉文、鲁尼文双语墓志的发现,填补了古突厥语系文献空白,其研究成果被纳入“丝绸之路城市史”国际教学体系,成为跨国文明交流的典型案例。
对于博物馆的未来,吕建中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方面,继续深化数字化建设,打造“线上大唐西市博物馆”,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云游”遗址、欣赏文物;另一方面,加强与青少年的互动,开发更多“文化+教育”的研学产品,让丝路文明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博物馆是城市的精神灯塔,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我们的使命始终不变——守护好千年遗址,讲好丝路故事,让长安文明在世界舞台上持续发光。”
(图1)大唐西市博物馆外观。大唐西市博物馆供图
(图2)博物馆遗址大厅。大唐西市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