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美国人仍被假照片骗惨,AI时代为何真相更难辨?
发布时间:2025-09-17 14:07 浏览量:1
2004年美国一张合成的假照片引发了巨大争议: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竟被“拍到”与反越战的女演员简·方达站在一起,仿佛两人正在一场公开活动中并肩发言。
保守派媒体一片哗然,他们指责克里隐藏“激进左派”立场,借此动摇中间选民对他的支持。
然而, 仅仅一周后,这张照片就被证实是彻头彻尾的假货,是用Photoshop技术拼接出来的。
其实,早在2004年,公众对“数码造假”的忧虑就已经存在。
当时的假照片主要依赖Photoshop等工具,制作过程复杂,门槛较高。
比如克里和方达的假合影,就出自一个保守派网站,意图在克里与中间选民之间制造隔阂。
尽管美联社很快揭穿了真相,但在大选年,这张照片还是对克里的选情造成了不小影响。
再往前追溯,1982年,《国家地理》杂志曾因为“数字修改”照片而被批评。
当时他们将金字塔与骆驼骑士的距离拉近,以便构图更美,但这种未经授权的修改引发了广泛争议。
从那时起,公众开始意识到,照片也可能不再“讲真话”。
到了90年代,数码相机普及,照片的真实性进一步受到挑战。
小报杂志开始频繁使用技术手段修改图像,比如1997年《每日邮报》就曾篡改戴安娜王妃的一张照片,制造她与多迪·法耶兹“接吻”的假象。
虽然这些修改都被揭穿,但它们也预示了未来虚假图像泛滥的趋势。
20年的技术进步让图像造假变得越来越简单,但公众的视觉素养却几乎停滞不前。
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教育的缺失:尽管孩子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充斥图像的世界,但学校很少教他们如何批判性地分析这些图像。基础教育更关注标准化考试,而“媒体素养”课程被边缘化。即便在大学,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系统学习如何辨别虚假图像。技术的普及:2000年代初,Photoshop还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而今天的AI工具已经触手可及。即便是完全不懂技术的普通人,也可以轻松生成高质量的假图像。公众习惯性相信图像:尽管早有学者指出,照片从来都不是真相的完整呈现,但许多人依然对图像抱有“天然信任”。 当看到“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拥抱鲍勃·迪伦”的假照片时,很多人甚至认为“即使是假的也无所谓,因为画面很感人”。假照片的出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公众对它的盲目接受。
20年前的克里与方达合影,20年后的特朗普保镖图,背后暴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们需要重建对图像的理性认知,而不是沉溺于“美好假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