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毒化”能量溢出屏幕

发布时间:2025-09-17 10:53  浏览量:1

美国《纽约时报》9月14日文章,原题:查理·柯克之死与我们的毒化互联网 近日,美国犹他州州长斯潘塞·考克斯在宣布刺杀美国知名保守派活动人士、总统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查理·柯克的嫌疑人的新闻发布会上,念出了据称刻在其子弹壳上的字样,例如“注意凸起,这是什么”以及表情符号。考克斯试探性地念出了这些似乎是网络用语的句子,但仿佛对其含义一无所知,也没有提供进一步的背景信息。考克斯还转述了嫌疑人、22岁的泰勒·罗宾逊是如何在网络群聊平台向朋友们描述自己刺杀计划的。而关于罗宾逊,我们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一名长期在网络“冲浪”的美国白人男性。

“玩世不恭”的政治恶作剧
泰勒·罗宾逊,成长在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之中,可能持有另类的立场。这样的模糊描述不足以满足部分网民的“求知欲”,互联网上的政治社群和那些正忙着给罗宾逊贴意识形态标签的“网络侦探”,肯定会探嗅更多蛛丝马迹。他们也不会相信这起骇人听闻、足以改变社会的暴力行为,很可能既是出于讽刺、也是出于“玩世不恭”的政治恶作剧。

如果网民们试图解读罗宾逊所谓“政治身份”的分析让你感到头昏脑胀,这完全可以理解。我们已经完全步入了一个空前的历史阶段:毒害大脑的互联网政治时代。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互联网的毒化能量已经开始溢出屏幕、蔓延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但人们仍然不愿认真对待网络上发生的事情。柯克被刺杀事件,就是互联网之毒蔓延至现实的真实案例。

突破屏障的极端言论
曾几何时,互联网的有害信息在数字领域中被安全地封锁,或被防火墙阻隔,但这起政治暴力行为或许表明,那些极端言论已经突破了曾经存在的任何屏障。我们再也无法忽视——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与现实难以区分的时代。

如今的互联网对大多数美国人,尤其是罗宾逊这样在社交和流媒体平台上成长起来的人来说,就像一台威力无穷的情绪机器。有时候,它由各种负面情绪——仇恨、愤怒、绝望、空虚、委屈、愤世嫉俗、偏执不满——驱动。这台机器足以构建虚假的现实,腐蚀我们的生活体验。在这个领域,真诚几乎毫无价值,而知识、理解和诚信——健康公共领域的关键要素——则逐渐被扭曲到难以辨认的地步,甚至被彻底弃如敝屣。

生活在这样一台机器里,就像生活在被作家安东·耶格尔称为“超政治”的领域,这种政治“成本低、门槛低”,与实际上的政治机构或政策几乎没有联系。换句话说,身处互联网大环境下的一些年轻人,恍若置身永无休止的冲突之火中。从上网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举手投足,都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或以讽刺的语气,或以攻击的姿态呈现。

公开运转的“暴力机器”
这正在迅速逼疯一代人。考克斯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不讳地说:“一些社交媒体是我们社会的毒瘤。多出门接触大自然吧。”在这些网络政治空间中盛行的所谓“信仰”大都是些边缘思想——从对白人遭迫害的偏执,到对政治暴力的美化,再到建立在对少数群体刻板印象之上的道德恐慌。这些思想通过算法驱动的传送带,以怪诞表情包、触目惊心的图像和网络喷子的形式进行病毒式传播,灌输给屏幕另一端的人们。

不少网红利用互联网攫取了巨额利润,积累了大量粉丝。柯克的发言是互联网上最具辨识度的声音之一,他也是在这台机器中新政治物种的化身:一种融合了名人、煽动者、内容创造者和活动家等元素的政治生物。他警告美国白人要警惕“徘徊的黑人”。年轻网民如果曾关注柯克,就能相当准确地一窥当今互联网上充斥着的愤怒煽动氛围。

如果今天美国人的生活没有被混乱情绪和崩溃感所笼罩,这台机器的影响力可能不至于驱使一些年轻人走向极端。经济不安全感、失业率上升、无力成家立业或购房,再加上来自冲突地区的游行直播,以及联邦政府向美国城市部署国民警卫队,都成为压死骆驼的一根根“稻草”。而今,这台“暴力机器”仍公开运转,只要这种情况继续不受限制,我们理解世界的能力就会持续衰退。同理心,作为人类的一种品质,对于一些长期上网的人来说将被扼杀,互联网暴力或许将继续蔓延。(作者内森·泰勒·彭伯顿,白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