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铸魂,中华黄河楼记
发布时间:2025-09-16 17:47 浏览量:3
当我的脚步第一次踏上中华黄河楼前的汉白玉石阶时,晨雾正把黄河的轮廓揉成一片朦胧的金纱。这座矗立在黄河东岸的楼阁,像一柄插入大地的玉圭,斗拱飞檐间还沾着未散的露水,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轻摇晃,声响清越得像从商周的青铜编钟里漏出的余韵。这里是宁夏中华黄河楼,是黄河文明的具象图腾,是无数先民用骨血与智慧浇筑的精神灯塔 —— 登楼可揽大河奔涌,入阁能触文明脉搏,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藏着黄河五千年的絮语。
清晨六点的黄河楼,还浸在淡青色的雾霭里。楼前的 “黄河母亲” 雕塑,双手托着奔流的 “河水”,裙裾上雕刻的鱼纹与稻穗,在微光中泛着温润的光,像刚从黄河泥沙里打捞出来的古物。我蹲下身,指尖抚过雕塑裙角的稻穗纹路,忽然觉得这冰冷的汉白玉里,还残留着先民耕作时的体温 —— 他们曾在黄河边播下第一粒稻种,用石镰收割第一束麦穗,把对土地的敬畏刻进每一件器物。
穿过镌刻着《黄河颂》的牌坊,步入黄河楼一层的 “远古文明厅”,一股混合着泥土与青铜的气息扑面而来。玻璃展柜里,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静静卧着,盆沿的人面鱼纹已经斑驳,却依然能想见八千年前,先民们在黄河边抟土为器,用赤铁矿粉调成颜料,一笔一画勾勒出对自然的想象。讲解员说,这彩陶盆出土时,盆底还残留着炭化的粟粒,“那是先民们没吃完的粮食,在地下沉睡了八千年,还带着黄河的烟火气。” 我凑近展柜,仿佛能闻到粟米在陶盆里蒸煮时的清香,能看到先民围坐在火塘边,分享这简单却珍贵的食物。
二层的 “青铜时代厅” 里,一尊商代的青铜鼎占据了展厅的中央。鼎身的饕餮纹张着狰狞的嘴,却在岁月的打磨下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沧桑。鼎耳上还留着铸造时的范线,像一道未愈合的伤疤,诉说着三千年前工匠们的艰辛。“这尊鼎是在黄河三门峡段出土的,” 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敬意,“当时鼎里还装着半鼎清水,那水,就是黄河的古水。” 我望着鼎身反射的灯光,忽然觉得这青铜鼎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黄河文明的容器,装着先民的信仰、智慧与对永恒的渴望。
三层的 “诗词书画厅” 是另一片天地。墙上挂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摹本,笔画间的飘带如黄河的流水,婉转又有力;李白的《将进酒》手迹狂放不羁,“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字样仿佛要冲破纸页,溅起三尺浪花;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刻在一块巨大的石板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的诗句,与窗外真实的黄河景色奇妙地重叠。我站在石板前,轻声吟诵着诗句,忽然觉得千年前的诗人与此刻的我,正隔着时空共享同一片黄河景色,同一份对大河的敬畏与热爱。
最让我心动的是四层的 “水利智慧厅”。这里陈列着从大禹治水到现代黄河治理的模型,从战国的都江堰到汉代的漕运渠,从唐代的水车到当代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每一个模型都精细入微,仿佛能看到先民们与黄河搏斗又共生的身影。在 “宁夏古渠系” 模型前,我驻足良久 —— 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像一条条绿色的绸带,缠绕在宁夏平原上,滋养着万亩良田。讲解员说,这些古渠至今还在使用,“是黄河水,让‘塞上江南’从传说变成了现实。” 我摸着模型里的渠水纹路,忽然想起刚才在楼前看到的黄河,那浑浊的水里,藏着多少代人的希望与汗水。
从四层到顶层的楼梯是木质的,踩上去会发出 “吱呀” 的声响,像时光在脚下轻轻叹息。楼梯扶手是紫檀木做的,被无数游客的手掌摩挲得发亮,像一条温润的玉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每上一级台阶,窗外的景色就变化一分,从最初只能看到楼前的园林,到能看到黄河的支流,再到能看到黄河的全貌,仿佛一步步从文明的深处,走向大河的壮阔。
走到六层时,我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正扶着扶手,慢慢往上走,每走一步都要歇一歇。老人穿着蓝色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 “黄河水利委员会” 的旧徽章,徽章的漆已经剥落,却依然闪着光。“小伙子,你也来登楼啊?” 老人的声音沙哑却有力,“我这辈子都在跟黄河打交道,从年轻的时候修水利,到退休了研究黄河文化,这黄河楼,我来了不下十次。” 他指着窗外的黄河,“你看那片河湾,五十年代的时候还是一片荒地,我们修了渠,引了黄河水,现在都成了良田。” 老人的眼里闪着光,仿佛在回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陪着老人继续往上走,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黄河的故事:有他年轻时在黄河边抢险,用身体堵住管涌的惊险;有他和同事们一起测量水位,在冰天雪地里坚守的艰辛;有看到黄河两岸的庄稼丰收,农民们喜笑颜开的欣慰。“黄河是母亲河,可也有脾气,” 老人的语气里带着复杂的情感,“我们既要治它,也要敬它,跟黄河打交道,得有耐心,有敬畏心。”
到了八层,视野忽然开阔起来。这里是 “黄河观景台”,一圈的落地窗把黄河的景色尽收眼底。我和老人并肩站在窗前,看着黄河像一条黄色的巨龙,从远方奔涌而来,又向远方奔涌而去。河面上的晨雾还未散尽,阳光穿过雾霭,在河面上洒下金色的光斑,像无数颗跳动的星星。“你看那艘船,” 老人指着河面上的一艘货船,“以前没有机动船的时候,都是木船,靠纤夫拉,纤夫的号子能传三里地。” 他还哼起了当年的纤夫号子,调子苍凉而有力,与窗外的黄河水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跨越时空的合唱。
终于到了顶层的 “黄河之巅”。这里没有玻璃的阻隔,风直接吹在脸上,带着黄河特有的泥土腥甜。站在这里,能看到黄河的全貌:它从贺兰山的阴影里奔涌而出,绕过一片绿洲,又消失在远方的天际线里。河岸边的芦苇荡泛着绿色的光,偶尔有几只水鸟从芦苇丛中飞起,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远处的村庄升起了炊烟,与黄河的雾气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老人指着黄河的一个弯道说:“那里就是古渡口,以前丝绸之路的商队,就是从那里渡过黄河的。” 他的眼神里满是向往,“想象一下,当年的商队,牵着骆驼,载着丝绸和茶叶,在黄河边等待渡船,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骆驼的铃铛声在河谷里回荡。” 我顺着老人指的方向望去,仿佛真的看到了千年前的商队,看到了他们风尘仆仆的身影,看到了他们对远方的渴望。
正午的阳光变得炽烈起来,黄河水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像一条流动的黄金河。我站在顶层的栏杆旁,看着黄河水奔腾不息,忽然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以前读这句诗,只觉得气势磅礴,此刻站在黄河楼顶层,才真正体会到那种震撼 —— 不是文字的震撼,而是视觉、听觉、嗅觉的全方位震撼,是心灵与黄河的共鸣。
黄河的水是浑浊的,却浑浊得有力量。每一朵浪花都像一只紧握的拳头,撞击着河岸,仿佛要把大地打出裂缝。河面上的漩涡像一个个巨大的眼睛,凝视着天空,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我忽然觉得,黄河的浑浊不是肮脏,而是包容 —— 它包容了黄土高原的泥沙,包容了两岸的草木,包容了千年的历史,才形成了这独特的黄色,这独特的力量。
河岸边的一片滩涂上,有几个农民正在耕作。他们牵着牛,在滩涂上犁地,牛蹄踩在松软的泥土里,留下深深的蹄印。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幅静止的油画。我看着他们的身影,忽然觉得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位母亲,用自己的乳汁滋养着两岸的儿女,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远处的一座黄河大桥上,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大桥像一条钢铁的巨龙,横跨在黄河之上,连接着两岸的交通。我看着桥上的汽车,再看看河面上的货船,忽然觉得黄河既古老又年轻 —— 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却也在与时俱进,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阵风吹过,带着黄河的水汽,吹乱了我的头发。我闭上眼睛,感受着风的温度,听着黄河的水声,忽然觉得自己与黄河融为一体 ——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黄河的水,我的骨子里带着黄河的坚韧,我的灵魂里藏着黄河的智慧。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家乡的小河,想起了小时候在河边玩耍的时光。那些时光虽然遥远,却依然清晰,像黄河里的浪花,永远在我的记忆里翻滚。
老人不知何时已经下楼了,顶层只剩下我一个人。我看着黄河水,忽然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 —— 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感动,因为震撼,因为对黄河的敬畏与热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站在黄河楼顶层,我忽然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 要传承黄河文明,要保护黄河,要让这条母亲河永远奔腾不息。
下午,我再次走进黄河楼,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楼内的展品。在 “黄河民俗厅” 里,我看到了很多黄河两岸的民俗文物:有陕北的剪纸,上面剪着黄河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有宁夏的回族刺绣,上面绣着精美的花卉图案;有山西的面塑,捏成了黄河的鲤鱼和吉祥的娃娃。这些文物虽然普通,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我感受到了黄河两岸人民的智慧与乐观。
在一个展示黄河船工生活的展柜前,我停下了脚步。展柜里陈列着一艘小小的木船模型,船上的纤绳、船桨、锚都做得非常精细。旁边还放着一件纤夫的号子谱,谱子上的音符像黄河的浪花,高低起伏,充满了力量。我戴上耳机,听着录制的纤夫号子,那苍凉而有力的声音,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靠人力拉船的年代。我想象着纤夫们光着脚,在滚烫的沙滩上拉着纤绳,汗水滴在沙滩上,瞬间被蒸发,他们的号子声在黄河上空回荡,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与不屈。
在 “黄河治理厅” 里,我看到了很多现代黄河治理的照片和模型。有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照片,大坝雄伟壮观,拦住了汹涌的黄河水;有黄河三角洲的照片,那里水草丰美,成了鸟类的天堂;有黄河两岸生态治理的照片,光秃秃的山坡上种满了树木,变成了绿色的屏障。这些照片和模型,让我看到了现代人们治理黄河的成果,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在展厅的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一个互动屏幕。屏幕上播放着黄河的历史变迁,从远古时期的黄河,到明清时期的黄河,再到现代的黄河。我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看着黄河的河道不断变化,看着黄河两岸的文明不断发展。忽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问题:“你心中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 我思考了很久,在屏幕上写下了:“黄河是母亲,是历史,是未来,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信仰。”
离开展厅时,我遇到了一位年轻的讲解员。她告诉我,她是土生土长的宁夏人,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黄河楼工作,” 她的眼里闪着光,“我想把黄河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文明,热爱黄河。” 她还说,每到节假日,都会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黄河楼,让孩子们感受黄河的壮阔,了解黄河的历史。“看到孩子们对黄河充满好奇,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黄昏时分,我再次登上黄河楼的顶层。此时的黄河,被夕阳染成了金红色,像一条巨大的红绸带,缠绕在大地上。河面上的船只都亮起了灯,像一颗颗流动的星星。远处的贺兰山,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暗红色的轮廓,像一幅巨大的剪影画。
我站在顶层,看着夕阳一点点落下,黄河的颜色也一点点变深,从金红色变成了暗红色,最后变成了黑色。天空中的云彩,也被夕阳染成了各种颜色,有红色、橙色、紫色、蓝色,像一幅绚丽的油画。我知道,我该离开了,可我却舍不得这美丽的景色,舍不得这座承载着黄河文明的楼阁。
我慢慢走下楼梯,每一步都走得很慢,想要把黄河楼的每一个角落都记在心里。走到一楼大厅时,我看到很多游客正在拍照留念,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我也拿出手机,拍下了黄河楼的全景,拍下了 “黄河母亲” 雕塑,拍下了那些珍贵的展品。我知道,这些照片会成为我永远的回忆,每当我看到它们,就会想起这次难忘的黄河楼之行。
离开黄河楼时,夜色已经降临。黄河楼的灯光亮了起来,像一座金色的宫殿,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壮观。我回头望了望黄河楼,又望了望远处的黄河,心里充满了眷恋。我知道,我还会再来的,再来登这座黄河楼,再来看这条母亲河,再感受这份震撼与感动。
坐在车上,我看着窗外的黄河渐渐远去,心里却依然回荡着黄河的水声,回荡着纤夫的号子,回荡着那些关于黄河的故事。我忽然明白,黄河楼不仅是一座楼阁,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人与自然,连接着每一个热爱黄河的人。它像一座灯塔,照亮了黄河文明的道路,也照亮了我们心中的信仰。
黄河铸魂,魂在何处?魂在黄河的水水里,魂在黄河楼的砖瓦里,魂在每一个热爱黄河的人的心里。我会永远记住这座黄河楼,记住这条母亲河,记住这份对黄河文明的敬畏与热爱。因为我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是我们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