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喝茶喝出来的?医生劝告:这3种茶,心脏不好的人要慎喝

发布时间:2025-09-16 15:25  浏览量:2

茶,曾经是文人雅士案头的香茗,是老百姓饭后的解腻饮,是节礼清单上的常客。随着一份茶类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曝光,一句“冠心病是喝茶喝出来的”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一时间,朋友圈的绿茶、普洱、黑茶晒图寥寥,取而代之的是“我是不是喝错了茶”的焦虑。

这并非空穴来风。茶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宜。尤其对于心脏功能存在风险的人群,某些类型的茶,确实可能是隐形的催化剂。并非所有茶叶都如其包装上的文案那般“养生”,茶杯里,也潜藏“雷区”。

很多人误以为茶是“天然产物”,喝了只会有益无害。但茶叶具有复杂的化学组成,茶多酚、咖啡因、茶碱等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种类的茶中相差甚远。

这些成分对人体的作用也大相径庭,尤其在心血管系统上,刺激性强弱差异非常明显

咖啡因含量较高的绿茶和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容易引起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对于健康人来说,这种刺激可能只是“提神醒脑”;但对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或患冠心病的人,却可能是引发心脏负荷加重的“导火索”

不少人喝茶只看颜色,却忽略了背后的成分差异。以下三种茶类,对心脏有潜在刺激风险,已被多项研究所提示

第一种是浓绿茶。绿茶未经发酵,保留了大量茶多酚和咖啡因,尤其是在高温冲泡、长时间浸泡的情况下,刺激性成分释放量非常高。对心脏健康人群尚且如此,若为冠心病患者,容易造成心率不齐、心悸等不适反应

第二种是新制普洱生茶。生茶在发酵不充分时,内含的咖啡因和茶多酚比例高于熟茶,新茶尤甚。不少人为了追求“茶气”,偏爱年份短的普洱生茶,殊不知这股“劲道”对心脏是一种负担。尤其在空腹饮用时,刺激更为明显

第三种是高温浓泡黑茶。黑茶本身经过后发酵,刺激性相对温和,但若泡茶方式不当,如用滚水长泡,导致茶汤浓度过高,其中的茶碱和咖啡因同样会超标,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茶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不能说喝了茶就得病,也不能说茶一定保心脏。关键在于——个体差异、饮茶方式、茶叶种类。

冠心病的形成机制复杂,主要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慢性炎症、自由基损伤等因素。

某些茶类,如黑茶、白茶中含有的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理论上对心血管是有益的。但前提是:适量、温饮、不过浓。

而刺激性强的茶类,在短期内可能造成心跳加快、血压波动、交感神经兴奋,这对本就存在心肌供血不足的人来说,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个体耐受性。有些人天生对咖啡因代谢慢,哪怕只喝一杯淡茶,也可能心慌失眠、心跳加速;而有些人即使每天三杯浓茶,也无明显不适。这种差异,背后隐藏的是基因、代谢率、心血管健康状况的综合影响。

并不是让所有心血管风险人群从此与茶绝缘,而是要学会“有选择地喝”。

应避免空腹饮茶。空腹状态下,茶碱更易刺激胃肠黏膜与中枢神经,也更容易引发血压波动。特别是清晨起床后,不宜立即饮浓茶,而应先摄入少量温水或进食后再饮。

关注茶叶的“温度”和“时间”。过热的茶水(超过65℃)不仅刺激食道黏膜,对血管也有影响,尤其在高温下,心率本就容易升高。建议茶水温度在40℃~60℃之间,并控制每次饮用量不超过300ml。

第三,避免临睡前饮茶。即便是低咖啡因的茶类,也可能影响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导致心率失衡、入睡困难,间接增加夜间心血管事件风险

在众多茶友中,有一类“盲目养生派”,喝茶不看体质,只看包装和广告语。这类人最容易陷入“茶越浓越有效”的误区。殊不知,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对兴奋性物质的耐受度极低,哪怕只是一次“过量”的错误饮茶方式,也可能成为不良事件的诱因。

举个简单例子:一位老年人午后饮用浓绿茶后出现心悸、出汗、手抖,误以为是低血糖,补充糖分后症状反而加重,结果检查发现是心律不齐诱发的短暂缺血反应。这类因为茶引发的不适,在临床观察中并不少见

而另一边,适度饮用温和茶类的冠心病患者,在控制饮食、规律生活基础上,反而能从中获得抗氧化、平稳情绪的辅助益处。说明关键不在茶本身,而在量与方式

冠心病患者不是不能喝茶,而是要学会识别茶的属性与自己的身体状态之间的匹配度。

低咖啡因的白茶、陈年熟普、轻发酵乌龙,相对对心脏刺激性较小,适合在饭后、非空腹状态下温饮。茶叶的“岁月”越长,发酵越充分,其内含刺激成分越少,这对心血管负担较重的人来说,是一种选择方向

饮茶方式上,应避免“久泡”“反复冲泡”“浓缩饮用”等习惯。这些行为会导致刺激性成分累积释放,对心脏是一重又一重的负担

若实在热爱茶风雅之道,不妨将喝茶当作一种“社交行为”而非“摄入行为”,降低浓度,增加陪伴。在聊天中慢慢啜饮,而非在疲倦时大口猛灌,对心脏来说,是一种温柔的善待。

茶,既非神药,也非毒药。对于心脏不好的人,它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变量。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自己,也不是所有的喝法都安全。理解茶的“性格”,理解身体的“底线”,两者平衡,才是一种智慧。

喝茶这件事,从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如其分”。尤其是心脏不好的人,学会适度,远比盲目追求所谓“保健功效”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王辰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1年.

2. 刘玉村,张文宏主编.《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