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化加剧,后面还有大坑等着

发布时间:2025-09-16 10:27  浏览量:2

一、市场表象下的真实博弈

上周的市场行情让我想起了2015年的那个夏天。同样是创业板领涨,同样是科技股回调,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复着自己。那天收盘后,我盯着屏幕上1916只上涨和3375只下跌的数字发呆——这哪里是普涨行情?分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


9月15日的行情看似简单:创业板大涨1.51%,新能源板块领涨,宁德时代单日涨幅超过9%。但细看数据就会发现端倪——虽然指数上涨,却有3375只个股下跌。这种"指数涨个股跌"的现象,正是典型的机构主导行情。

我记得十年前刚开始接触量化投资时,前辈就告诉我:"当指数和个股表现背离时,一定要警惕。"当时的我不以为然,直到后来亲眼目睹了2015年的股灾才明白其中深意。现在的市场环境与当年何其相似——都是存量博弈,都是结构性行情。


二、"外部杠杆型行情"的本质

我把当前这种市场特征称为「外部杠杆型行情」,其核心特点是「强者恒强,物极必反」。在这种行情中,消息面对股价的作用不是引导,而是强化。多数散户会把股价上涨归因于消息面刺激,这本质上是「张冠李戴」。

举个例子,新能源板块最近的强势表现被普遍解读为政策利好推动。但通过我使用的量化工具分析发现,早在政策出台前一个月,相关个股就已经出现明显的资金介入迹象。这不是消息推动股价,而是资金提前布局后等待消息配合。

反观那些回调的科技股,「物极必反」的规律正在上演。不是因为这些股票基本面变差了,而是前期涨幅过大导致交易拥挤度过高。这时候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案例解析:稳定币概念的启示

2025年4月的稳定币概念炒作就是个典型案例。当时上证指数三个月涨了近500点,但同为数字货币概念的个股表现却天差地别:

「翠微股份」几乎翻倍,「东软集团」不涨反跌,「中科江南」后程发力,「润和软件」高开低走。为什么同属一个概念却命运迥异?关键就在于机构资金的持续参与程度。


从「翠微股份」的交易行为数据可以看出,早在4月中旬稳定币还没成为热点时,就有机构资金持续活跃(图中橙色柱体)。这才是它后来能够翻倍的根本原因。

相比之下,「东软集团」的数据就惨淡得多:


直到指数突破3500点才勉强有点起色,这种被动式的资金介入很难带来持续上涨。

最值得玩味的是「润和软件」的案例:


初期确实有机构参与(橙色柱体活跃),但好景不长很快就偃旗息鼓。这种虎头蛇尾的资金行为注定了它的高开低走。

而「中科江南」则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虽然起步晚,但在指数突破3600点后出现了明显的「机构蓄势」现象(红框部分)。这种持续的、有计划的资金介入最终带来了丰厚回报。


四、当前市场的应对之道

回到当下的市场环境。新能源板块的火爆与当初的稳定币概念何其相似?在我看来,关键还是要看资金的持续性。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当指数与个股背离、当消息与走势脱节时,往往意味着更深层次的变化正在发生。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能无法预知这些变化,但可以通过客观数据来感知它们的存在。

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涨跌背后,其实都有其内在逻辑。「强者恒强」是因为大资金的持续加持,「物极必反」则是资本逐利本性的必然结果。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需要的不是预测市场的"水晶球",而是观察市场的"显微镜"——一套能够客观反映市场真实状况的工具和方法。


声明:

所有案例和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如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