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握住”到“能读心”,脑机接口拓宽医疗康复新可能

发布时间:2025-09-15 17:45  浏览量:1

强脑科技体验官古月正在弹奏钢琴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北京报道

作为脑机接口应用的核心场景,医疗康复领域是其主要方向,在运动功能康复、言语与沟通辅助、神经及精神疾病干预与治疗、认知障碍与情绪调节等场景中有广阔应用前景。但是走出实验室后,其落地情况如何?

在2025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下称“福祉博览会”)现场,《华夏时报》记者看到了这些问题的解答:公众或与配备脑控技术的智能假肢“握手”,或观看脑电数据转化辅助心理干预的示范演示……脑机接口相关产品以贴近生活、可感可触的方式走向公众,呼应“所需所求”。

仿生手:能“握住”并“感受”物体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捕捉大脑产生的脑电信号,将其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指令,从而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

因此,具身智能是脑机接口研究中的方向之一。在服务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中,智能假肢是重要落地场景之一。

在福祉博览会现场,记者看到穿戴仿生手的强脑科技体验官古月弹奏钢琴,吸引了不少公众驻足。智能假肢正在帮肢残人重拾生活各种可能,那这种可能的边界有多大呢?

从一个简单的问题说起,戴上仿生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古月的回答出乎记者预料:“戴上仿生手后,我练习的一件事情是拧开水的瓶盖。出车祸后,得夹着胳膊去拧瓶盖,虽然也能操作,但是肢体动作很难看,而且容易把饮料洒出来,粘在身上到处都是。是一件小事,但是体感很不好,所以我很不喜欢做这类动作。”古月说。

有了仿生手,牙膏牙刷、拧毛巾、端水盆、切菜、系鞋带等等很小但是又关乎生活便捷度和尊严感的事情,不再是问题。古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些事情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做不好,很容易导致心理落差和自暴自弃。所以仿生手让我有更好的生活体验感。”

关于维修保养,古月说日常的使用均值时间在9个小时左右,仿生手充电就和手机充电的原理是一样的,三四个小时可以充满,同样配有过电保护机制。下雨天正常打伞,稍微淋一点或者溅一点也没关系。

现在,古月穿戴仿生手还在尝试更多生活体验,他在借助仿生手实现攀岩后,还在挖掘更多可能。

在福祉博览会现场,记者了解到强脑科技新一代仿生灵巧手将触觉传感器融入到了手指结构中,以此来感知物体硬度、纹理及受力方向等,进一步提升穿戴者的体验。

“我们想让产品更像人手、更符合人手功能,除了能‘握住’物体,还能‘感受’物体。”发布会现场介绍人这样说。

孤独症干预治疗:让脑电“爱人”

在福祉博览会上,记者也注意到多家机构和企业将脑机接口应用于孤独症干预训练中,通过“读心”来辅助实现“爱人”。

杭州“星缤乐”项目的工作人员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他们采用无创脑机接口加自适应神经导航技术,定量分析孤独症儿童的脑神经功能,以此来给出个性化训练方案。

用技术去干预治疗孤独症,可行吗?据介绍,多数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方式是定性评估、对症干预,通过音乐、绘画等方式进行训练,治疗时间长。而脑机接口采用定量评估、对因干预,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康复率,降低副作用。

“脑机接口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将传统治疗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鹏也公开介绍过脑机接口应用于孤独症儿童干预训练的优势。徐鹏团队通过首创“状态依赖脑电反馈”机制,通过磁共振扫描建立儿童数字大脑模型,结合经颅磁刺激技术,实现对特定脑区的精准干预。徐鹏说:“这就像靶向药物治疗癌症,我们找到社交障碍对应的神经网络靶点,进行个性化调控。”

徐鹏团队成功研发“无线脑功能评估系统”与“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分别是孤独症早期筛查中的“精准雷达”和康复干预中的“智能引擎”。

但是过于技术化的装备,孩子们能够接受吗?“我们采用的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孩子们看来就是一条软软的缠在头上的纱条,他们对这个很感兴趣,不会特别抗拒。”“星缤乐”项目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

除此之外,《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颈部脊髓损伤患者能够借助脑机接口外骨骼气动手套重获抓握能力、渐冻症失语患者通过无线植入式脑机接口“开口”说话……脑机接口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

近期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与技术的突破,脑机接口有望成为康复医疗领域的“实用工具”和“重要助手”。针对公众最为关注的使用成本问题,据强脑科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以仿生手的维修保养为例,相较动辄上万元的国外维修价格,目前国产维修价格在千块间,相对而言,更容易被接受。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