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国际,为何败走锂电?

发布时间:2025-09-15 15:39  浏览量:1

2025年8月,当央企中化国际将其持有的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邢东锂电时,一场历时七年的锂电跨界征程正式画上句号。这家曾被寄予厚望、计划投资超百亿元的动力电池企业,最终以破产重整收场,不仅标志着中化国际锂电战略的阶段性挫折,更折射出化工巨头跨界新能源的普遍困境。

中化国际的锂电梦想始于行业高歌猛进的2018年。彼时,公司通过收购骏盛新能源正式进军动力电池领域,规划了宏大的产能目标:在江苏淮安投资100亿元建设8GWh锂电池生产基地,在扬州再投100亿元建设20GWh产能。更早的2017年,公司已在宁夏布局正极材料项目。这些布局背后,是中化国际构建“矿-材料-锂电池-整车”全产业链闭环的雄心。

行业环境的急剧变化让这一切努力付诸东流。随着补贴退场、竞争加剧,动力电池行业迅速进入洗牌期。

技术路线选择失误被视为中化国际受挫的关键因素之一。骏盛新能源主营的三元锂电池路线,而市场风向在2020年后迅速转向,磷酸铁锂技术路线逐渐占优。2024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已达81.4%,三元电池仅占18.5%。

行业周期性波动加剧了经营困境。锂价从2023年初的50万元/吨高点一路暴跌至2025年的6万元/吨以下,跌破大部分企业的成本线。即使头部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电解液头部企业石大胜华2025年上半年亏损5633.78万元,同比下降248.03%。

资产减值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4年,中化国际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16.06亿元,导致全年巨亏28.37亿元。这种减值冲击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少有8家锂电企业计划进行减值,部分公司减值金额达到10亿元。

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也带来了额外挑战。美国、加拿大等多国政府宣布就中国动力锂电池加征关税,其中美国对新能源汽车用的动力锂电池加征25%关税,对中国锂电池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跨界退潮并非中化国际独有的现象**。2025年6月,磷化工企业川金诺公告,将尚未投入的募资约4.55亿元变更至埃及苏伊士磷化工项目,退出了原计划的磷酸铁锂项目。这些案例共同表明,化工企业跨界新能源面临着普遍挑战。

反思中化国际的锂电征程,其失败可归结为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技术路线研判失误:在行业技术路线发生关键转变时,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方向。

行业周期把握不足:进入时机正值行业高点,遭遇产能过剩与价格下行周期时应对不足。

跨界管理经验欠缺:化工与锂电虽然同属大化工范畴,但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客户认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资源分配失衡:在主业承压的情况下,难以持续为新兴业务输送足够资源。

中化国际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深刻启示:跨界新能源并非简单的产能转移和技术复制,而是需要精准的战略研判、灵活的市场应变和长期的价值坚守**。随着行业竞争进入深度洗牌期,只有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精准把握市场节奏、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邢东锂电接手骏盛新能源后,很可能会将其业务从动力电池转向更广泛的储能市场。这种基于市场现实的战略调整,或许能为跨界者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行业寒冬中,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