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走兰大物理院长,宁波在下怎样一盘大棋?
发布时间:2025-09-15 08:03 浏览量:2
“基础研究有啥用?能当饭吃吗?”这话要是扔到学术圈里,简直像在火锅店里问“辣锅能涮西瓜吗”——既外行,又容易挨揍。
最近有个消息在高校圈里溅起不小水花: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前院长罗洪刚教授,跳槽去了宁波大学。
顿时有人嘀咕:“宁波需要搞基础物理?难道要研究怎么用量子力学给海鲜保鲜?”更有人直言:“基础研究就是发论文刷排名,宁波这种地方应该猛搞工科应用才对!”
这话听起来仿佛在说:“修高速公路干嘛?直接造车不就完了!”——典型的“唯实用论”慢性病发作。
浙江人做生意有多厉害?大概就是“天上掉颗陨石,浙江人都能琢磨出怎么收门票展览”的水平。但提起高等教育,浙江的处境略显尴尬:
GDP常年全国前四,但顶尖高校数量与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全省只有一所985/211(浙江大学),被网友戏称“浙大一人扛全省,累得像匹骆驼”。
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世界级港口城市,但宁波大学至今仍靠着“力学一流学科”和“双一流”名号撑场面,像极了一个穿高定西装但内搭老头衫的富豪——有钱,但差口气。
浙江人岂能容忍“学术短板”持续存在?于是这些年,浙江高校挖人力度堪比“双十一囤货”:宁波大学引进罗洪刚,西湖大学狂揽施一公等海归大牛,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校纷纷重金招兵买马。
背后逻辑很简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学术底蕴决定城市未来。
有人认为基础研究“没用”,大概是因为:
看不懂:普通人看到“拓扑绝缘体”“量子霍尔效应”等术语的反应,和猫看到数学试卷差不多——一脸茫然。见效慢:从理论发现到技术应用,隔的可能不是一条街,而是一个太平洋。比如爱因斯坦1917年提出激光理论,直到1960年才造出第一台激光器。评价歪:很多人以为基础研究就是“灌水论文刷排名”,殊不知真正的前沿突破往往藏在这些“看似无用的思考”中。但历史反复证明:今天的基础研究,就是明天的技术革命。
没有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电磁理论,就没有手机WiFi;没有数论和密码学基础研究,就没有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没有量子力学撑腰,半导体产业根本无从谈起。宁波大学引进罗洪刚这样的凝聚态物理专家,根本不是“钱多烧得慌”,而是在为未来二三十年的技术突破埋种子。
哪天宁波突然冒出个“量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或者“新型半导体产业基地”,今天笑人家“搞理论没用”的人,大概又要改口:“浙江人果然有眼光!”
中国城市发展正从“拼GDP”转向“拼创新力”。深圳为何能从渔村变科技之都?不是因为代工手机,而是因为有了华为、腾讯、大疆等科技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根基,恰恰是顶尖人才和研发能力。
宁波的野心显然不止于“外贸港口+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宁波布局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喊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口号。但创新不能只靠“工程师红利”,更需要“科学家红利”。
举个例子:如果宁波只想搞家电制造,雇一堆工程师改改模具就行;但如果想研发下一代量子传感器或超导材料,那就得请罗洪刚这样的理论物理大佬坐镇——他是来织网的,不是来捕鱼的。
宁波人深知“长期主义”的重要性,就像他们腌咸蟹:舍得等,才能鲜掉眉毛。
罗洪刚去宁波大学,表面是“个人职业选择”,实则是浙江高教战略的一步棋:
对宁波大学:物理学科有望冲击下一轮“双一流”;对浙江省:补基础研究短板,打造“学术-产业”双引擎;宁波大学这波操作,本质上是在“存茅台”。至于那些说“基础研究只为刷排名”的人——
要么是没看懂游戏规则,要么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毕竟,浙江人可是连“绍兴黄酒”都能做出百亿产业的地方,给他们一点时间,万一把“量子纠缠”变成“产业纠缠”呢?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