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坠亡第3天,赵露思被抬上救护车!
发布时间:2025-09-14 14:10 浏览量:1
9月11日凌晨,于朦胧从19楼坠落
朋友聚会结束不到两小时,他反锁卧室,纱窗被撕开一道口子,口袋里两块不属于自己的劳力士。警方通报只有一句:“排除刑嫌,排除他杀。”评论区却像炸开了锅——
“排除他杀,就能排除谋杀吗?”
“一个当晚还在说笑的人,为什么突然跳楼?”
更刺眼的是,热搜只挂了两个小时,就被某流量官宣恋情稳稳压到三十名开外。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于朦胧”三个字按进水里,等人喘不过气,再松手。
一样的剧本,三个月前刚演过
赵露思被抬上救护车那天,工作室也第一时间“报平安”:低血糖、无大碍。直到粉丝拍到她坐轮椅、连勺子都拿不稳,公司才松口:“抑郁状态。”
网友扒出时间线:
——进组前被拉去陪酒,喝到胃出血;
——拍摄期每天18小时连轴转,台词本被改成“现场飞页”;
——杀青当天,连夜飞去下一个横店,连医院都没时间住。
最后,赵露思自己发了条微博:“我不是玻璃心,是钉子钉太多,木板也会裂。”
短短一行字,把“敬业”滤镜撕得稀碎。
“阳光型抑郁”不是新词,只是没人愿意听懂
井柏然曾在采访里半开玩笑:“艺人就是24小时待机的Wi-Fi,信号满格,但随时可能断电。”
当年乔任梁离开,朋友圈一片“他那么爱笑”;
崔雪莉自杀,大家在她的旧照里找“求救信号”;
本兮17岁跳楼,官方定性“青少年心理问题”……
名单越写越长,规律却惊人一致:
1. 出事前都在“连轴转”,日程表精确到分钟;
2. 出事后公司统一口径:“个人原因”“意外事故”;
3. 热搜迅速降温,仿佛一场集体失忆。
有人总结:娱乐圈对抑郁的“治疗”只有两招——冷处理、换新人。
两块劳力士,是谁的投名状?回到于朦胧。纱窗被撕开,说明那一刻他想逃;
口袋里多出来的表,却像某种“封口费”——
“你走了,债就清了。”
去年某选秀爱豆在直播里醉酒后吐真言:“公司让我们签3000万对赌,还不上就陪酒、陪‘姐姐’,男爱豆也一样。”直播不到3分钟被掐断,第二天账号注销。
那条爆料里,同样出现“劳力士”——“姐姐”送表,等于盖戳:“这人我罩了。”
于朦胧不是选秀出身,可19楼的夜风,未必就会放过他。
“内娱完不了,完的是人”
横店群演爆料:
“小透明”时期,于朦胧一场跳水戏,在寒冬里NG 17次,导演嫌他“水花太大”。
上岸后没有干毛巾,自己缩在角落发抖,还要对工作人员鞠躬:“辛苦了。”
同组老演员看不下去,递了杯热水,被副导演瞪回去:“别惯着,红了就难管了。”
后来他真的“小爆”一部古偶,片酬却从每集8万涨到12万就止步——公司说:“你性价比已经很高,别学人家耍大牌。”
于是,他继续住横店侧街的快捷酒店,房间窗户正对垃圾站,夏天一开门就是苍蝇。
那间房的房号,偏偏是1909。19楼,19号,像一条隐形脐带,把他从横店牵向终点。
我们到底在哀悼什么?于朦胧坠亡当晚,他的超话主持人发公告:
“不要扩散现场图,给哥哥最后一点体面。”
可“体面”二字,对娱乐圈而言就像皇帝的新衣——镜头前永远光鲜,合同里写满“乙方不得公开披露任何负面情绪”;小红书晒的是百万手表,微博之夜笑得像永不掉线的芭比;一旦有人先喊疼,就会被当成“不稳定因素”,连夜从节目单里抠掉。于是大家学会闭嘴,学会“自愈”:
靠褪黑素、靠酒精、靠凌晨三点的健身打卡……
直到某天,一块纱窗、两条劳力士,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两根羽毛。
赵露思坐轮椅的照片还在流传,于朦胧的19楼已被保洁擦得锃亮。
粉丝私信我:“写这些有用吗?明天依旧有新人签15年长约,依旧有人在包厢里递表。”
我不知道答案。只记得乔任梁离开那天,有人在他的花墙插了张卡片:“如果快乐太难,那我祝你平安。”
八年过去,我们仍在原地,把“平安”当成最奢侈的祝福。或许,真正的悼念不是流泪,而是别再让下一颗钉子,轻而易举钉进下一块木板。于朦胧,赵露思,以及所有还在强撑的人——
愿你们下一次上热搜,不是因为“意外”,而是因为
“我们终于学会,把‘人’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