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业务又迎监管紧箍咒

发布时间:2025-09-13 21:55  浏览量:1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如果割裂的看10月1日即将实施的《助贷新规》与9月12日出台的《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没有太多联系。但是要清楚,对于开展助贷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最难受也是最难以处理的问题并不是监管的检查,监管才多久检查一次啊,最难受的恰恰是消费者保护,或者直接一点来说就是投诉,因为互联网助贷的高利率投诉实在是太多了,现在的消费者也是越来越专业,算一算利率超过24%了,然后看到网贷背后的放款银行,转手就是一个投诉,而且这种投诉是一投一个准。

新规实施前,监管放了一个大招,我没时间来成天盯着你,那就搞个新的消费者保护办法,让茫茫多的消费者来监督。所以这一个不起眼消费者保护新规,真的有可能彻底改变助贷行业的游戏规则。

甚至这一办法将成为约束助贷业务是否符合监管要求的核心指标。

消保评价成新规下助贷生死符

《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将评价要素调整为“体制机制”、“适当性管理”、“营销行为管理”、“纠纷化解”、“金融教育”、“消费者服务”、“个人信息保护”7项要素。

其中营销行为管理和纠纷化解两项权重均不低于25%,合计占到整个评价体系的半壁江山。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在营销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客户投诉处理不力,将直接导致监管评价大幅降低。根据分级标准,消保监管评价结果分为1-5级:90分以上为1级,75-90分为2级,60-75分为3级,45-60分为4级,45分以下为5级。评价结果为4级的机构将被限制开设新业务和分支机构,而5级机构可能被暂停相关业务,甚至被责令调整高管团队。

《助贷新规》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完整、准确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情况,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这直接瞄准了36%的利率红线死线,禁止通过“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变相提高综合利率。对于一些一直开展高息助贷业务的银行来说,消保评价指标确实难以处理。这些机构通常面临大量客户投诉,黑猫投诉平台上仅关于“宜X花”和“担保费”关键词的投诉就多达几万条。后续大量投诉涌入银行官方,这就意味着在“纠纷化解”评价要素上失分风险极大,很可能导致消保评价等级降至4级甚至5级。

可以看出,随着这些新规陆续的实施,助贷行业一定会经历一轮大规模洗牌,而那些长期依赖高息模式的助贷平台,将面临业务转型的巨大压力。高息助贷业务的客群风险特征、获客方式、风控模型和业务逻辑,与利率在24%以内的业务完全不同。

最后可能不是资金也不是流量,而是投诉成为压垮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谨防投诉洪流中的一线困境

这个新规如果是针对助贷去的,那也可能波及了一些银行一线业务。因为对于一般正常业务来说,不得不考虑当前一线工作的实际负担。投诉处理已经成为银行业务人员非常繁重的工作事项,现在监管明确投诉的分类考评是正确的方向,但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适当考虑一线业务的实际情况,之前的消保规定就已经让一线直不起腰了。

一线员工苦投诉久矣,无论是不是银行的错,最终压力都会传导到一线业务人员身上。千万不要连助贷都要让一线背锅,银行线上处理不了的投诉,客户因高额担保费、服务费的实际年化利率超过36%而跑去线下网点发起投诉,但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产品设计和高层决策,而非一线员工的过错,但是一旦类似的投诉到了一线,又是首问责任制,日常的工作已经很繁重了,不要说类似不想管的业务投诉,就算正常的业务,一线也是架不住一些刁蛮客户投诉的。

助贷平台和银行合作的高息贷款产品,通常通过“一键授权”方式让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大量协议。有调查发现,某些平台表面上是1份协议,但实际上隐藏着高达8份子协议,当客户发现实际借款成本远高于宣传时,自然会产生投诉,线上如果得不到满足,一些客户又会冲一线柜台去,而这些投诉首先会指向办理业务的前台人员。这个锅一线不背,要罚就罚总行领导吧。

助贷新规和消保评价办法的实施,标志着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驱动的转变。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与助贷平台的合作模式,建立更加平等互利、风险分担、立足长远的合作关系。监管评价结果现在分为1-5级,那些被评为4级的机构将被限制开设新业务和分支机构,5级机构可能被暂停相关业务。如果处理不好后续此类业务,银行可能会应对如潮水般的客户投诉。

10月1日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它会不会成为中国助贷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的分水岭,这个只有等到了再看了。(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