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失火——话说乾隆二十一年喀尔喀和托辉特部郡王青滚杂卜叛乱
发布时间:2025-09-13 04:25 浏览量:1
乾隆二十年,天刚亮,清高宗弘历端坐紫禁城,他的心情居然有点躁!新报传来,伊犁那边传捷,准噶尔大汗达瓦齐被俘。乾隆下意识地站起身,走到窗前。几十年没收拾明白的西北尾巴,被他一下子彻底扫平了?新疆,这块一直让皇帝们头疼的砖头,终于啃下。多年的心结,忽然就断了。天地、祖宗、社稷,满朝文武,谁不惊。乾隆的兴奋毫不掩饰,忙着祭告天地,派人撰写《平定准噶尔方略》,觉得一世英名就该这么写。
他甚至一度坚信,这事圆满了。但命运偏不肯让人痛快。紧接着,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领头,联络各部,起兵反清。乾隆正想喘口气,却发现刚扑灭了前院的火,后院又着了。老实本份的喀尔喀蒙古突然反水,青滚杂卜之乱爆发。消息如同连珠炮,满清这会子声音全都哑了,朝堂一片愕然,背后捅刀,哪有明刀来得扎心?
其实这一切,早埋伏着因果。准部覆灭不是一场短促的战争。需要钱粮,需要牲畜。喀尔喀蒙古,几乎尽了最大力。骆驼、马、羊从草原赶来,士兵被征调,青壮劳力脱产充军或者守驿站。没人仔细管过他们活得怎么样?战争需求高到连牧民自家的毡房也给征去盖哨卡。表面好像风平浪静,其实骨子里已经暗流汹涌。清宫里的总管统计过:前线运输,每十头牲畜至少有一半出自喀尔喀地方。可是,这到底什么代价?有人能算清吗?
其实损耗早超标了。乾隆十九年,要求土谢图汗部亲王额琳沁多尔济筹牲口。这亲王直截了当,上奏说:“真办不到,咱们都快饿瘦了。”乾隆一听,说他夸大其词,想推脱责任。这事闹得人尽皆知。清高宗实录里说得很直白,各部买马,生计一直艰难,但任务必须完成。额琳沁多尔济后来没少在私下发牢骚。
拉兹特金的《准噶尔汗国史》都点名说过:清廷征发凡是可以拿的全拿了。毡子、毛皮、畜产品,统统以各种理由征用。男人成批上前线,剩下的老殷实户也守不住生产。破产、逃荒、怨气、乡野流言,堆在风口浪尖。天灾没落下,一年里痘疫、雪灾齐发,牧民死一大批,牲畜死更惨。**压力堆起来,不闹出事才怪?**
喀尔喀本来就是从康熙时归附,势力有些盘根错节。土谢图汗部以察珲多尔济家族为龙头,到了雍正朝,三音诺颜部策凌势力冒头,本来安份的平衡被打破。策凌越来越受宠爱,影响力慢慢从察珲多尔济家族手里溜走,别的部落不乐意了,却也不敢明着掀桌。乾隆朝初,二世哲布尊丹巴也起过风波。哲布尊丹巴有点不服清廷的安排,非要跑去额尔德尼昭,乾隆一面说他年少无知,另一面训斥土谢图汗敦丹多尔济没管住。谁都明白,这事儿背后有不满情绪。巧得很, 同年敦丹多尔济死了,弟弟敦多布多尔济接着死,巧合多了让人自己都想怀疑,这里头会有点黑幕?
其实这些死因如何,旁人不清楚,而土谢图汗部心里到底怎么想,也没有谁能查清。总之,这些连番打击,埋下后头火山喷发的小苗子。额琳沁多尔济是敦多布多尔济的儿子,是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亲兄弟。乾隆派他带兵打准噶尔,折腾不少,战后命他监视阿睦尔撒纳,结果让人家给逃了。乾隆龙颜大怒,不相信他是失职,反倒以为他是故意放贼。直接赐死,兄弟遍求情都没用。这一下,把贵族群体的自尊、利益统统踩碎了。
贵族们很现实,额琳沁多尔济被杀,愤懑再也压不住了。遍地怨气,一点火就烧起来。青滚杂卜这些年混得很“尴尬”:贝勒、郡王位置坐得不太稳,前头没为清廷卖大力,后来又被削爵。到干脆跟阿睦尔撒纳勾结。同队进军,表面服从,暗地交换情报,早已没打算交心。阿睦尔撒纳起事,青滚杂卜等同背书。他四下串联,悄悄派人联系旧部,宣称清廷杀自家贵族是断根绝种,借机把所有矛盾挑起来。他讲得很直白,说清廷太会攫取,把喀尔喀民生逼到绝路,不给活路。其实大部分王公都知道他说得没错,但大部分时候,他们更关心自己分到多少好处。
**青滚杂卜一呼百应,台站上的兵马直接放下差事,往自家牧地跑。不光自己走,带头引得旁人纷纷效仿。台站撤空,驿路瘫痪,羽书送不出去,消息断成碎片。乾隆在北京拍着桌子都没用,他一句话都指挥不了前线的兵。**
台站断掉,却也意外有好处,草原难得安静了几天,没人再把牲畜赶去军营。但叛乱蔓延太快,商队被抢,漠南蒙古的台站也被攻破,通商都陷入停摆。野草疯长没人收割,人心却像火堆上油泼了又燎。
其实有人觉得清廷很快会再度收拾残局,但也有人流传,“乾隆帝的办法没用了”。一派说青滚杂卜志得意满,有成吉思汗血脉就不会死得太惨,一派说这道命无论怎么掩饰,都嗅得出满清官样的绝情——“只要闹大,不留情”。
**乾隆帝没发呆。他懂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先安抚哲布尊丹巴,一边让章嘉喇嘛出马,递信、拉拢。一边放话:凡是自己回头的,不追究,不惩罚。哀兵可以用软,剩下的杀鸡儆猴。哲布尊丹巴见情况不妙,马上站清廷一边,派人去劝话。大局眼看就要扳回来。**
章嘉喇嘛会盟完,各部王公觉察自保重要,纷纷掉转头,台站陆续恢复,漠北局势慢慢稳了。但青滚杂卜不肯罢手,拼死求援,也没人搭理,家族贵族一个个嫌他惹祸都倒戈,把他当“背锅侠”。他求哲布尊丹巴帮求情,连投降的信都递上来了,清廷仍旧置若罔闻,坚持一定要让他死个明白。
清廷出兵三路合围,青滚杂卜跑到俄罗斯边界,本以为能侥幸脱身,结果被杭哈将噶思地方梗死,清军将其一把抓了个正着,押解北京,公审处死。死得一点体面都没有,他以为的成吉思汗后裔不受惩罚神话,在那一刻土崩瓦解。
但也没完全改变什么。屠刀落下后,清廷再也不信任忠心蒙古贵族,将库伦办事大臣派出来坐镇。这便宜的好处,西藏藏人捡了:哲布尊丹巴后代只能去西藏转世,血缘彻底断掉,喀尔喀蒙古此后再无独立宗教领袖。贵族影响力日渐淡漠,哪怕闹过风波,强权却强势巩固了。
不过说了那么多,喀尔喀蒙古付出的巨大代价,却没人真的在乎。百姓的困苦,被史书一笔带过。大家只关心谁的王位保得住,谁的爵号还能传后头。青滚杂卜也许只是时势下的一颗棋子,被碾碎了而已。乾隆的英名确实因为这一场叛乱多了点瑕疵,也有人觉得是他太过自信,人为斩断了旧贵族最后一根自信的骨头。
这场风波过后,乾隆的朝廷终于松了一口气。西北局面看似安稳,中央对边疆的管控更细密了。可是新旧之间那些死磕的隐痛,就这样被泥沙掩埋,一直没机会翻出水面。
历史偶尔会答应等一等,但大部分时候是不会停下来的。
- 上一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 下一篇:点燃信仰明灯,照亮人生航向